- +1
美媒:中國全面提升影響力,習近平有成為全球性領導人的雄心
【編者按】
中美11月12日在北京發布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這一合作聲明迅速成為美國媒體高度關注的話題,一些媒體對此給予極高的評價。

2014年11月11日,習近平同奧巴馬在中南海會晤。
“本周三在北京舉行的APEC峰會上,中美就應對氣候變化問題達成協議,這幾乎是自1979年建交以來雙方達成的最具歷史性、最重要的一個協議。”《大西洋月刊》網站作者斯齊亞凡扎(Matt Schiavenza)12日寫道,即便政治上的影響可能會阻礙兩國實現在減少碳排放量上的合作,但是兩國能走到一起達成這一協議這件事本身就意義重大。
美國新興媒體Business Insider的Armin Rosen表示同意:“這一協議在全球地緣政治上產生的影響力也許將超過環境保護本身。
關注習近平提出的“亞太夢”
“不過,在北京舉行的APEC上,中國外交上的進展還不僅是面對氣候變化。中美還就簽證和貿易問題簽署了合作協議,另外,軍事上的協議也呼之欲出。習近平還會見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APEC會前幾周,中國還承諾將更好的處理與越南存在的領土爭議問題。”《大西洋月刊》寫道,并援引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的專家伊麗莎白?伊科諾米的話表示,這一系列的外交活動表明中國渴望增強國際形象。
“習近平有成為全球事務參與者、全球性領導人的雄心。”伊科諾米說。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習近平主席的中國夢,或者說‘亞太夢’。《華盛頓郵報》把這形容為習近平的‘標志性目標。”Business Insider的文章認為。
這篇文章寫道,通過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地區經濟一體化政策,中國的國家主席“希望能把這一夢想推到更寬廣的平臺上”,其中最主要的實現方式是建造兩條“絲綢之路”,一條海上,一條陸上。通過在中國和鄰國投資400到500億美元修建基礎設施和發展項目,這兩條“路”最終將成為一條經濟走廊。正如歐亞集團的亞洲分析師薩姆?薩克斯對Business Insider所說,這個“夢”將會把中國中西部的一些城市提升為新的經濟要塞。這有利于加深中國和鄰國的聯系,同時加強中國在這些國家的影響力。薩克斯說,“基本的構想是通過中國的主導,讓這些地區的經濟繁榮起來,從而鞏固中國的大國形象。”
Business Insider的文章指出,“亞太夢”和侵略性的外交政策完全是對立的——這是中國作為亞洲經濟的領頭羊在宣稱自己中立的立場的表現。中國單年GDP將達到10萬億美元,即將成為緊隨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國,她需要提供那些任何一個負責任的領導力量都不會忽視的機會和期待。
另一方面,“亞太夢”與中國追求更有力的外交政策這一目標也是一致的。確實,要想成功地實現這一“夢”,軍事上的建設和支撐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想要處理海洋事務,擁有一定的軍事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中國嘗試建設遠洋海軍的構想并不是偶然。”文章援引保爾森研究所的達米安?馬的話說,“在亞太地區,軍事上的發展趨勢與其它方面的發展趨勢之間的碰撞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就包括經濟一體化。”
不管怎樣,中國正在各個方面提升自己的國際影響力,同時,美國也在謀劃自己的“亞洲支點”計劃。中國正在為自己正言。不過,中國對提升自己的硬實力更感興趣還是對在這些地區擴展自己的經濟影響力更感興趣,這一點是非常清晰的。
但《大西洋月刊》指出,中國在對外合作上表現出來的新氣象并不意味著中國會在其核心利益上會有任何讓步。盡管習近平會見了安倍,中國并不會在釣魚島的領土爭議上妥協。
中美成功提出“大國關系”概念
對于中美關系的進展,美國媒體也給予了評價。
《Slate》的文章稱,很多人認為,民主黨在中期選舉上的失敗將會使得奧巴馬在北京APEC峰會上很難有所作為。不過,在中國,奧巴馬不僅沒有成為“政治犧牲品”(《紐約時報》曾做出這樣的預測),反而得到了重視,習近平私下和奧巴馬進行了一場超過4小時的會談,并簽署了大批雙邊協議,其中包括承諾限制溫室氣體排放、降低美國高科技產品的進口關稅以及軍事演習安全協議。
“這并不是說,中美關系已經可以稱得上很和諧。甚至也不能說,這些在周三簽訂的協議能夠結束全球變暖、重振美國經濟、以及實現南海的和平和穩定。但是至少他們正在往這些方向上走。更確切地說,這些協議表明,習近平已經認識到,伴隨大國地位而來的還有責任。”
對于習近平來說,“在與奧巴馬會面前的幾周,習近平一直在反復強調‘大國關系’。從這次中國在北京APEC會議上的表現來看,他做到了。”《大西洋月刊》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