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破除減排的四重障礙

盡管沒有法律效力,中美兩國的減排承諾仍出乎多數人意料,但意外驚喜通常會面臨更多考驗,尤其是來自兩國國內政治的考驗。
美國總統奧巴馬11月12日說,中美減排協議是“歷史性的”。
奧巴馬一直在追求“歷史性”的成就。作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黑人總統,他又“歷史性”地在當選總統的第二年就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奧巴馬意氣風發地宣布,到2020年,美國將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17%的溫室氣體排放。急于推進“歷史性”協議的奧巴馬還夜闖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的協商會場,幾乎引發外交糾紛。
在民主黨失去對參議院和眾議院的控制后,奧巴馬在國內創造歷史的可能性驟減。促使美國在2015年巴黎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簽署一項協議,是他在僅剩的兩年任期內最后一個可能的亮點。中美減排協議是通往巴黎的關鍵一步。
正如哥本哈根的較量所示,減排是中美對抗的主要領域之一。1998年,克林頓政府簽署《京都議定書》,這是第一個氣候問題國際框架,但遭國會否決,理由是中國沒有承擔應有義務。在此后一系列停滯不前的氣候問題談判中,中國和印度都堅持將排放視作發展權利的一部分。
中國此次承諾,到2030年碳排放達到峰值,并保證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總量的20%。在此之前,只有歐盟出臺了類似減排承諾。歐盟是國際氣候政治的主要動力,其綠色能源技術的開發和儲備領先全球。這些技術和歐盟國家的日常生活融合較深。盡管激進的碳稅政策和碳交易市場推進不利,但新能源在北歐和德國的能源結構中占比仍然在提高。歐洲的環境關切正逐漸嵌入國際政治的核心框架。
中美聲明對歐洲利好,還可能促使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跟進,但落實面臨四重障礙。首先,落實減排目標需要美國國會支持,但眾議院的共和黨領袖已經表達了強烈的批評。其次,減排有利于控制中國愈演愈烈的空氣污染,但實施嚴格的排放標準可能會危及經濟增長和就業,這可能會導致政策搖擺。第三,中美減少碳排放的努力可能會導致碳轉移,也即制造業向其他發展中國家轉移,無益于全球排放總量的減少;最后,在雄心勃勃的莫迪領導下,排放量快速增長的印度很可能會堅持強硬立場,而俄羅斯作為化石能源出口大國,對達成碳排放協議的積極性不高。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