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市政廳|美國下一次住房危機,或比預想中來得更快?
【 編者按】
在美國學者Richard Florida看來,“住房的過度支出”,反而是阻礙創新的動力。他認為,美國的立法者鼓勵更多的住房自有,是在重蹈致使08年金融危機發生的覆轍。而新型的知識經濟,要求人們在住房和汽車上花費更少,在教育、人力資本和技術革新上花費更多。這意味著,在美國,住房自有率不再是經濟蓬勃發展的關鍵指標。
大城市的知識經濟,意味著靈活的租房選擇。而鼓勵住房自有,與這種潮流相悖。好吧,中國的情況也大同小異,我們都市青年,要租房結婚,會具備更堅定的理由。盡管住大房子是最普遍的人性需求之一。
總而言之,他認為,在當下,城市要繁榮,不一定就要鼓勵人們要多買房子,而且恰恰相反,這一舉動有再次誘發危機的風險。以下是Richard Florida在citylab的文章。
一旦涉及住房問題,人們有時顯得永遠吸取不了教訓。從許多方面看,上一次住房危機都是2008年經濟崩潰的誘因,它引發了長達三年的衰退。而就在美國似乎從中恢復過來時,另一場住房危機或許正顯露端倪。
目前存在如下一些危險信號。
其一,房市從未從大衰退中真正復蘇。房地產資訊網站Trulia首席經濟學家杰德?柯爾科(Jed Kolko)指出,2014年第三季度,房市的關鍵數據有一些改善,但無一回歸到衰退前的正常水平。現有的住宅銷售回復到正常時期的80%,而住宅售價則停滯在正常時期的75%,低于預估3.4個百分點。更令人擔憂的是,新建住宅數量的回復情況還不到正常時期的一半(49%)。柯爾科亦指出,經濟的基礎組成部分,包括就業水平、收入和住戶結構,同樣改善遲緩?!霸谶@一復蘇過程中,就業和房市無法從彼此那里各取所需?!彼麑懙?。
其二,美國人繼續在住房上支出過多。即便經濟在逐步緩慢復蘇,一連串報告顯示,家庭在供房方面時日維艱。部分癥結在于,美國人依舊追求更大的住房空間,并不限于郊區,對市區的住房空間也同樣如此。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BLS)的最新數據,2013年,美國人將其收入的逾33%投入到住房上,相比20年前上漲將近13%。下圖表示了時代變遷下住房支出的趨勢。


最后,住房自有率持續下跌,并且跌幅甚巨,為二十年來的最低點——僅在64.4%(2014年第三季度)。以下是來自美國人口調查局的數據:

我們正所經歷的變革,絕不僅是世代的更替,或生活方式的簡單改變,它是一種深度的經濟轉型——我曾將其稱為“大重置”(the Great Reset)。它引發舊型郊區發展模式在經濟體系、人口結構與地理分布上的變化,轉而朝向一種新式、更為密集、更加市區化的趨勢發展,也與今日的知識經濟更相匹配。我們仍處于這一重置的早期階段。若歷史可資借鑒,那么這次轉型將耗費一代人的時間,甚至更久。
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德蒙?費爾普斯(Edmund Phelps)寫道,美國人是時候擺脫他們那股房產狂熱了。新型的知識經濟,要求我們在住房和汽車上花費更少,在教育、人力資本和技術革新上花費更多——那些投入能夠刺激推動新的經濟社會體系。
但事實上我們并非在朝該方向前進,而是步入歧途。上周末,美國企業研究會研究員彼得?沃利森(Peter J. Wallison)在《紐約時報》指出,聯邦立法松動了2010年多德-弗蘭克法案嚴厲的按揭貸款擔保標準。立法者希望鼓勵更多的住房自有,本質上,這是在重蹈致使08年金融危機發生的覆轍。
沃利森提出,這無異于“擔保下一輪住房危機?!睕]錯:是時候對擔保標準加以更為嚴格的限制,鼓勵知識經濟所需的密集化、混合用途、更為彈性靈活的住房選擇。
在大蕭條期間以及二戰后,美國的領導人倡導了一系列目的明確、最終改變游戲規則的政策,使舊式的郊區發展模式建立成形,協助推動工業經濟的發展,創造了一個由勞工與住房擁有者組成的中產階級?,F在美國的經濟面臨再次轉型,需要對更為密集的市區發展模式做同樣的事,創造更為靈活、有助于今日經濟增長的房市體系。
譯自citylab.com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