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工博會探營:用光纖傳感定位隧道被困人員,精度30米內

有“中國裝備制造業第一大展”之稱的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第16屆)將于11月4日至8日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辦。作為工博會歷來的重頭戲,高校展區將展示一系列民生高科技產品,如污染預警溯源儀、生物3D打印機、抗衰老化妝品等。
高校展區主辦方上海市教委告訴澎湃新聞(www.kxwhcb.com),今年參展高校達69所,其中外地高校43所,在滬高校17所,清華、北大、復旦、上海交大、浙大、南京大學、武大、華中科大、西安交大、同濟等全國知名高校都會現身展區。此外,9所境外高校前來參展。
復旦大學光纖研究中心自主研發的全光纖隧道(坑道)事故人員輔助救援系統即將亮相本屆工博會。在坑道或隧道內發生災害時,該救援系統可實現最遠直線距離300公里的全光纖傳感,檢測幸存人員的求救信號、定位人員被困位置甚至實現被困人員語音的單向傳遞。目前該救援系統已在山西大同唐山溝煤礦中進行試點應用。
該救援系統所采用的核心技術是分布式光纖振動傳感技術,利用光纖彈光效應,將原本用于通訊的光纜直接作為傳感纜使用。該系統的技術方案是在隧道內布設加強光纜,對各種微弱振動引起光纜任意位置產生的微小光程差進行檢測。通過專用軟件對信號的智能化分析,可實現自動報警及被困人員位置的準確定位。
目前,國內外隧道或坑道事故緊急救援采用的搜索技術設備包括光學生命探測儀、熱紅外生命探測儀、聲波振動生命探測儀,但這些設備在應用時存在搜索距離短、無法與被困人員通訊的缺陷。而在礦井下常用的定位系統使用的電磁類傳感器,有易受電磁干擾、易燃易爆、在透水等情況下易失效和造價高昂等局限。
復旦光纖研究中心自主研發的全光纖隧道(坑道)事故人員輔助救援系統使用通信光纜作為傳感器,可按照隧道或坑道內具體的復雜形狀進行靈活布設,實現遠距離信號傳輸;在井下部分只有光纜,本身無需供電、無電磁輻射、可在積水、潮濕等環境長期工作,因此在發生災害的惡劣環境中具有很強的適用性和本質安全性。
該課題組介紹,唐山溝煤礦試點使用的巷道長度為2.3公里。實地測試表明,通過敲擊光纜,系統可實現單點和多點同時人員定位,定位精度在30米范圍內;被困人員還可以利用敲擊編碼的方式實現與外部實時通訊。目前,該救援系統已獲得自主知識產權,在形成產品和后續開發上,性價比優于進口設備。
上海市教委介紹,今年經各所高校遴選申報并確定參展的項目為670項,其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技術發明一等獎以上的重大技術成果項目61項,科技含量高、技術成熟、應用性強、可轉化產業化的項目609項。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