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用排話劇的精神拍電影,中國《十二公民》摘羅馬電影節最高獎

當地時間10月25日晚,第九屆羅馬國際電影節閉幕式公布得獎名單,唯一一部入圍主競賽單元的華語影片《十二公民》被評選為“當代電影”單元最佳影片,摘得該電影節最高獎項“馬可·奧雷利奧”獎,《十二公民》也因此成為羅馬國際電影節史上第一部拿下最高獎的中國影片。
羅馬國際電影節主席馬克·穆勒對該片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這是我看到的第一部反映中國現實的群像作品,對經典的本土化做得十分到位!”本屆羅馬國際電影節選片人陳摯恒則表示,羅馬國際電影節注重電影的社會性,《十二公民》的電影創作與中國現實社會的法律推進產生了呼應,對現今中國有現實意義。
羅馬國際電影節一向注重觀眾參與,今年則在獎項評選制度上進行了改革,除專業評審選定入圍影片之外,在影片最終獎項的評定上,用觀眾選擇替代了傳統的評委會評選制度。
制片人王魯娜發表獲獎感言稱:“這部電影的制作團隊非常年輕,我想正是當代極具活力的中國電影市場,為我們這樣年輕的電影工作者們提供了創作全新的中國電影的機會和空間。我們會繼續關注現實主義題材,繼續探索中西方文化文明深層次交流的美妙。
片方負責人員告訴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目前該片國內上映檔期還未敲定,但有計劃在電影上映前先上演一輪話劇。


本片青年導演徐昂之前把日本電影《笑的大學》排成了話劇,陳道明和何冰兩位實力派大拿演了三年,場場爆滿,一票難求,在上海演出時還曾經創下180的票被黃牛炒至近千元的“紀錄”;如今這位戲劇導演初次“觸電”的處女作,題材選擇是將“舞臺”感十足的經典電影《十二怒漢》改編為中國版的《十二公民》。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曾將這個題材改編排演為《十二個人》,講述在一個封閉空間中12個陪審團成員通過言語之間的辯論交鋒,逆轉一出原本已經“鐵板釘釘”的案情的思辨交鋒。
出品方為影片冠上了“華語影壇首部戲劇電影”的概念。與劇本一樣飽含濃重舞臺氣質的是片中的演員陣容,由何冰、韓童生領銜12位北京人藝及國家話劇院的國寶級演員聯袂主演。


在這出完全符合戲劇結構的電影中,12個陪審員完全依靠語言動作在密閉空間的環境中展現人物的個性和各自的身世背景,片中的“靈魂人物”以自身強大的邏輯和氣場說服每一個人從“死罪”到“無罪”的態度轉變。
這樣的單一空間、完全靠臺詞推進劇情的作品,很對話劇演員們的胃口。主演何冰把這次和11位話劇演員的合作經歷形容為“流暢、歡快極了”。他在羅馬電影節期間接受訪問談到這部電影時說:“沒什么投資,沒大咖,又是單一場景,商業元素都沒有,就剩哥幾個演戲。只能靠戲劇本身的力量和團隊配合來呈現。”
據何冰介紹,為了體現電影中最寶貴的精髓——演員之間的配合,劇組拿出了兩周時間,完全按照話劇的排演方式,每天老老實實地從上午9點排到晚上7點。自認為“不懂電影”的何冰對這部電影的評價是“在排練廳里邊我已經看到一臺好話劇的模子了,聞到好話劇的味了”。
本土化改編融入老北京幽默
《十二怒漢》被公認為電影史上最偉大的法律電影,1957年美國版《十二怒漢》斬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編劇、導演等提名和獎項。該片也曾被全球多個國家翻拍或翻排成舞臺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荒誕派劇作家哈羅德·品特(Harold Pinter)1996年就為英國老維克劇院導演了該片的舞臺劇版。《笑的大學》作者三谷幸喜則將其改頭換面,編排成了論述女性罪案的《十二個溫柔的日本人》。2007年的俄羅斯版電影《十二怒漢·大審判》獲得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此次中國版《十二公民》在堅持原版精神的基礎上,同樣進行了巧妙的本土化。“富二代弒親”“北京人與外地人”“房地產商與女大學生”等熱點話題成為片中辯論的背景語境。這個由12人組成的“中國式陪審團”中,包括出租車司機、房地產商、小商販、保安、北京土著、保險推銷員等角色,展現了當下中國的眾生百態。 改編最大的沖突點在于大陸的法律體系并沒有陪審團制度,因而導演徐昂的處理是將故事搬到了大學,設置成一門法律系學生的“英美法模擬庭審”課程。因為學生們沒有通過考試,需要暑期補考,原本充當陪審團的其他同學已放假回家,只能由補考的學生家長代替。而考試的內容就是一樁真實的、經媒體反復曝光但還沒進行審判的社會熱點案件——一個富二代刺殺了自己的親生父親。
徐昂承襲了《喜劇的憂傷》中在嚴肅論證中不忘插科打諢的風格,本土化改編融入了極具人藝氣息的老北京的笑料,使得影片在觀影體驗上并不顯得沉悶。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