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學什么能年入30萬?
原創 吳主任 吳主任 收錄于話題#吳主任心靈大保健164個

別激動,30萬并非具體數字,真正的問題是,今年28歲,無特殊技能且學歷低,有什么辦法可以迅速致富。
勤快點,去工廠打工,送外賣或者快遞,一年大概能有多少收入?接近10萬大概是可能的吧。
反正我知道十幾年前,在南方的鞋廠,熟練工起早貪黑趴在針車上,一個月可以有六七千的收入。夫妻兩人就這樣悶頭干個五六年,也能攢五十萬左右。因為工廠保持住,日常開銷約等于零。
這樣的生活,全年無休像坐牢一樣過個五年,今天廣受密集一夜暴富傳說沖擊的背景下幾個人能熬?。?/p>
換個角度想,無論工廠上班還是送外賣,這些工作可能是五技能低學歷的人能找到的最好工作了,至少比在農村強太多了。否則他們也不愿意出來。
今時不同往日,時代變了。今天的年輕人整體是要富裕不少,不僅沒有物質匱乏的記憶,更不可能有“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的體會。
現在已經很難分清什么是主流聲音。每天都有各式各樣“調侃周一”的一點也不好笑的段子,還有不知道怎么流行起來的“躺平主義”,嘻嘻哈哈地“拒絕內卷的正確方式”原來就是在找工作上跟雇主抖機靈。
可以可以,非??梢?。給這幫人豎起大拇指。說明相比過去社會變得多元起來了,什么樣的生活方式都能籠絡一群同好者。但以我對真實生活的理解,我們國家整體的收入情況似乎并沒有到“可以躺平”這么樂觀。
想想看,從同一個窮苦村子出來的兩位年輕人,無一技之長,小學文化,18歲就進入社會。一個好高騖遠,總在鉆研著如何發財;另一個則老實認命,干著不需要特殊技能的體力活,日復一日積少成多。十年之后,28歲,都很年輕,大概率是什么結果,前者能不做到不負債已經算厲害,后者攢下幾十萬問題不大。
所謂的大概率是什么意思,就是拋開極端的好壞運氣,就是普普通通。那么,28歲的兩個人,一個身無分文,另一個則至少有了幾十萬的資本。這差距有多大呢?拉開這種差距需要什么出身和天賦嗎?不需要,只不過是一個人選擇了最大化自己的比較優勢,就是時間。
28歲到底年輕不年輕呢?大體上我們都覺得還非常年輕,有些研究生才步入社會。但人的心態在不同的狀況下完全不一樣。熬十年有了幾十萬的資本和渾渾噩噩度過十年,將會以完全不一樣的精神面貌看待自己面對后面的人生。這種心態上的差異恐怕都不止幾十萬塊錢。
事情遠沒有結束。28歲十年之后是38歲。如果一個人荒廢了10年來到28歲,如果能夠徹底認清自己的處境,接受過去的已經都過去了,埋頭送個外賣快遞或者別的什么體力勞動,攢個十年的錢也才38歲,人生還長著呢。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丹尼爾·吉爾伯特(Daniel Gilbert)和他的同事提出了“歷史終結的錯覺”的概念。這項研究的結論是,盡管大多數人回憶過去,能清楚意識到自己的變化,尤其是在性格、品位、價值觀等方面,但人們卻堅信,未來的自己不會有多大的變化。研究結果還進一步顯示,年輕人大多沒有期待未來會發生什么變化。
這是個很重要的心理真相,我傾向于認為“歷史終結的錯覺”也是導致人們“短視”的重要因素。年紀越小的人越容易給自己的人生下一個粗暴的結論,覺得自己這輩子應該不會有什么變化,就這樣了。那既然“就這樣了”,不如及時行樂,不如躺平,不如“月光”……大錯特錯,破罐子破摔的后果同樣也會印證“歷史終結錯覺”,人生不是“就這樣了”,而是只會更慘。
真正基于長遠的目光,首先就是要徹底確認“沉沒成本”,上一秒鐘的一切都已經發生了,懊惱也好悔恨也好,都沒用,發生了,接受,不接受反復接受,反復反復接受,自己默念幾遍。這是很重要的心態調整,不僅是生活,投資如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有情緒正常,但要及時捕捉情緒,并解決這個情緒。
其次,看十年二十年,不要看眼前,不要給自己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比如學什么能暴富。當然了,最近幣圈有很多財富神話,那幾乎就是一場盛大的“擊鼓傳花”游戲,彼此心知肚明對著空氣炒。幣圈已經淪為很純粹的賭場。小賭怡情,但若是壓上身家甚至借貸賭,那前方真是萬丈深淵了。
最后,因為真做到目光長遠,平日里就不慌不忙了,看到和那些優秀人士的差距也非常坦然。十年后咱們走著瞧,著急什么呢?實不相瞞,就說我自己,身為當代心靈雞湯宗師,我給自己的所有規劃都是十年起。再埋頭讀書、思考、閑聊十年,我也才46歲,沒懸念,只是風采動人、才華橫溢。而且那才到哪兒呢,再十年到56歲,啥也憋縮了,風采只可能更動人,才華只允許更橫溢。我都不知道要怎么著急。
我理解體力勞動者的擔憂 ,就覺得自己是吃青春飯的,又或者覺得自己沒有生活在用命換錢,并且不知道能持續多久。其實光鮮亮麗的互聯網從業者又何嘗不是在吃青春飯?真以為創意工作者或者工程師不需要體力?能吃上青春飯應該慶幸,還有青春的價值。先吃著,然后再想想積累到一些資本之后如何讓資本為你賺錢,也就是資產配置問題。
別猜了,不是廣告,請繼續往下看。
工作累了一天之后,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盤點自己當下擁有的資本??纯促Y產的結構,是不是只有現金,那么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房產,你沒看錯房產排第二,房子不僅僅是資產,還解決了心理上的感受問題,自己的房子住著踏實,這種幸福感應該值多少錢沒法計算。接下來才是保險或股權資產。這部分的支出比較大,那么問題就是,是盲從一些所謂的專家還是自己花時間學習思考呢?我認為一個對自己生活負責任的人應該自己學習,得有自己的基于深思熟慮的判斷。也就是說,無論什么工種,收入多寡,在攢了一些閑錢的某個階段都需要認真盤點和思考資產配置問題。
如果很不幸,沒有任何儲蓄,也沒有不動產,那別想了,要實在著急就去賭吧,只要自信賭運亨通,自負盈虧。要么就老實點,一點點攢夠資本然后再去想資產配置的事情。都是一步一步來的,并且要耐心接受每一步之間基本上是以十年為單位的。
原標題:《學什么能年入30萬?》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