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華裔女科學家同等研究卻落選諾獎,學者稱系種族、性別歧視

北京時間10月8日,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3位科學家因對發展超分辨率熒光顯微鏡作出重要貢獻共享此獎。但該領域多位科學家撰文質疑這一評選結果,稱與獲獎者同時發表論文的華裔女科學家莊小威亦應分享這一獎項。北京大學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特聘研究員席鵬告訴澎湃新聞(www.kxwhcb.com),這說明“種族、性別歧視,其實不僅沒有消失,而是日常可見”。
10月8日下午6時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埃里克·白茲格(Eric Betzig)、威廉姆·艾斯科·莫爾納爾(William E. Moerner)以及一名德國科學家斯特凡·W·赫爾(Stefan W. Hell)。
這一結果剛一公布,席鵬便撰文指出,有另外兩個人對超分辨率熒光顯微鏡技術做出了同等重要的發現,然而沒能獲獎,其中一人古斯塔夫森(Gustafsson)是因為英年早逝,另一人是莊小威。席鵬告訴澎湃新聞,學術界一直同時引用莊小威與白茲格在幾乎同一時間發表的兩篇文獻“來介紹這一技術”。談及為何莊小威無緣諾獎,席鵬表示縱觀諾貝爾化學獎,169名獲獎者中,僅有4名女性,其中沒有中國人,可以說明問題。
10月9日上午,北京大學教授饒毅告訴澎湃新聞,白茲格與莊小威的工作在物理原理上完全一樣,兩人發表論文的時間也一樣,他不明白結果為什么會出現厚此薄彼的情況。國家蛋白質中心工程師于洋則向媒體表示,高分辨率熒光顯微鏡目前大多只用于固定細胞,在活細胞上的嘗試較少,莊小威目前正繼續發展STORM技術,使它可應用于活細胞成像,并盡可能縮短成像時間,后續成果仍有望沖擊諾貝爾獎。
澎湃新聞查詢后發現,莊小威的相關論文于2006年8月9日發表在《自然·方法》期刊網站,而白茲格的論文于次日(8月10日)發表在《科學》期刊網站,不過白茲格的論文投出時間為2006年3月,比莊小威要早投4個月。
莊小威課題組獨立發明的STORM技術使用激光“點亮”或“熄滅”細胞中的熒光,然后拍照。每次只“點亮”或“熄滅”細胞中一個位置。像逐行掃描一樣,一點點記錄細胞的圖像,最后通過多幅圖像疊合,得到完整、高分辨率圖像。莊小威發表的論文顯示,分辨率可以達到20納米。席鵬認為,白茲格發明的PALM的原理與此無本質差別。
美籍華裔女科學家莊小威1991年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赴美留學,1997年,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博士。2012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哈佛大學化學系和物理系雙聘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員、北京大學生物動態成像中心研究員。莊小威的研究團隊曾拍攝到單個病毒侵入細胞的過程,是科學史上首次記錄到這一過程。
澎湃新聞通過郵件聯系諾貝爾獎委員會媒體官員及莊小威、白茲格,截止發稿時,未獲回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