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代學霸是怎么描述月食的
10月8日是農(nóng)歷九月十五,天空將出現(xiàn)滿月,并發(fā)生月全食。這次月全食發(fā)生時,月亮并不會在視野內(nèi)消失,而是變成美麗而夢幻的紅銅色,俗稱為"紅月亮"。“紅月亮”的出現(xiàn)拜地球大氣層所賜,大氣層成為一個折射體,讓“擦肩而過”的太陽光方向發(fā)生了偏折,其中,紅色的光線波長比較長,受到散射的影響不大,可以通過大氣層穿透出去,折射到地球影子后面的月亮上。
本次月全食,初虧發(fā)生在17時15分左右;"紅月亮"出現(xiàn)的時間約在18時25分左右,持續(xù)時間長達1個小時;20時35分左右復圓,中部和西部地區(qū)的小伙伴可以看到漂亮的“帶食月出”。這是中國今年能見到的唯一月食,天氣晴朗的情況下,全國范圍內(nèi)都能看到。

在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月食都被視為“天狗吃月亮”,即便后來天官從天象角度觀測日月盈虧,也在“天人合一”思維下與人間之事聯(lián)系起來,被認為是“災異”的一種。既然日月盈虧和世俗人間聯(lián)系起來,那么自然不能不珍而重之,疏忽了日月食這種事可不是鬧著玩的,搞不好就會掉腦袋。比如,夏朝天官羲和就因為工作期間飲酒而沒有注意到日食的到來,老百姓為之驚惶,于是國君仲康大怒,將羲和處決。
想想看,原本太陽照月亮明,突然間天昏地暗、日月無光,不明真相的群眾自然嚇尿了,明君能臣雖然讀過書但也只是文科生,多少也會忐忑惶恐一下。那么,問題就來了:破解食之迷哪家強?
從時間上講,最早對日、月食提出正確解釋的是西漢時代的經(jīng)學家劉向,他在公元前約20年解釋道:日蝕者,月往蔽之。劉老夫子說,日蝕呢,就是月走過去把日擋住了。但是怎么擋住的呢,劉老夫子沒說。于是東漢發(fā)明地動儀那個張衡就把話頭接過來了。張衡是個人才,天上地下都得搞明白。他在《靈憲》里說:“月光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謂暗虛。在星則星微,遇月則食?!币簿褪钦f,張衡已經(jīng)認識到月亮它不會發(fā)光,光乃太陽所賜,而且還指出了日、月食出現(xiàn)的原理。
到了宋代,科技達到了中國歷史上的巔峰。當時的學霸沈括,在他的百科全書《夢溪筆談》中,提到了三條直接和日、月天象相關(guān)的記載。其中一條是有人問沈括,“日和月啊,到底是啥形的?是丸子呢?還是扇子呢?如果是丸子,它們相遇的一霎為何沒有迸發(fā)出激情呢?”(古人認為日、月與地的距離相同,所以好學的古人會提出日、月會否相撞的問題)沈括說,“嗯,日啊,月啊,都是像丸子那樣的。”沈括怎么知道的呢?他說:“以月盈虧可驗也。月本無光,猶銀丸,日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日在其傍,故光側(cè)而所見才如鉤;日漸遠,則斜照,而光稍滿。如一彈丸,以粉涂其半,側(cè)視之,則粉處如鉤;對視之,則正圓,此有以知其如丸也。”沈括通過月亮的盈虧判斷出,日、月都是球體,而且月亮不發(fā)光,太陽照的一半會亮,然后通過運動,地球上的人們就會看到鉤狀、正圓的月亮。
既然日、月運行,每個月都有交匯之時,為什么月食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難道是看心情?沈括告訴我們:“看官你聽我說,不是看心情的?!比缓笥梅浅?茖W的語言做了解釋: “黃道(在地球上觀察太陽運動所形成的視運動軌道叫作黃道,亦即地球繞日運動的軌道平面與天球相截的大圓)與月道(月亮繞地球運行的軌道面與天球相交的大圓),如二環(huán)相疊而小差。凡日、月同在一度相遇,則日為之蝕;正一度相對,則月為小虧。雖同一度,而月道與黃道不相近,自不相侵;同度而又近黃道、月道之交。日、月相值,乃相凌掩。正當其交處則蝕而既;不全當交道,則隨其相犯淺深而蝕。凡日蝕,當月道自外而交入于內(nèi),則蝕起于西南,復于東北;自內(nèi)而交出于外,則蝕起于西北,而復于東南。日在交東,則蝕其內(nèi);日在交西,則蝕其外。蝕既,則起于正西,復于正東。凡月蝕,月道自外入內(nèi),則蝕起于東南,復于西北;自內(nèi)出外,則蝕起于東北,而復于西南。月在交東,則蝕其外;月在交西,則蝕其內(nèi),蝕既,則起于正東,復于西。交道每月退一度余,凡二百四十九交而一期?!?/p>
按沈括的理解,雖然黃道與白道(月道)如同兩個環(huán)相互重疊,但是略有錯開,在同一黃經(jīng)度相遇就發(fā)生日食(月球在中間),在同一黃經(jīng)度上相對就發(fā)生月食(地球在中間)。同在一個黃經(jīng)度上,若白道與黃道不相接近,自然不相互侵犯;同在一個黃經(jīng)度上且又接近黃道、白道的交點,日月相遇就互相遮掩。正好處在交點上就有全食,否則是偏食。沈括所指出的交點月周期,與現(xiàn)代天文學測出的數(shù)據(jù)基本相符。
當然,早在公元前4世紀,亞里士多德就根據(jù)月食時所看到的地球影子呈圓形,推斷出地球應該是球形的,進而說明在兩千多年前這個古希臘牛人就已經(jīng)認識到月食的成因了。而在公元前3世紀的阿利斯塔克和公元前2世紀的希帕恰斯,都提出可以通過月食天象來測定太陽、地球和月球的大小。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