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PEC |漲知識:美國是如何經營多邊機制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將美國淬煉為世界一流強國,當歐亞大陸一片廢墟的時候,美國成為反法西斯的中流砥柱,“民主軍火庫”,歐亞大陸的“內戰”讓美國擁有了無與倫比的實力。
如何運用手中的資源建立一個新的世界秩序呢?帝國,世界邦聯抑或回到19世紀的經典均勢?最終,美國一方面建立了與蘇聯對峙的冷戰秩序,另一方面以多邊主義網絡重構了西方陣營。
美蘇冷戰界定了時代的主題,也掩蓋了兩大陣營內部秩序的差異。蘇聯解體之后,美國主導的多邊機制不但沒有垮掉,而且從“西方的”變成了全球的??梢院敛豢鋸埖卣f,當下國際秩序的根基可以回溯到二戰結束之后美國編織的多邊主義網絡。
1941年羅斯福和丘吉爾簽署《大西洋憲章》,標志著美國開始著手介入二戰后的秩序重建,這一宣言帶有強烈的美國理想主義色彩,將民族自覺與開放的市場經濟綁定,迫使英國同意終結1932年建立的帝國特惠制度。
從經濟大危機到世界大戰,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世界市場裂變為不同的經濟集團,英國和法國等老牌殖民帝國將殖民地作為自己的原材料產地和商品市場,這對美國是個不小的沖擊。美國的殖民地比較少,原材料的獲得與市場進入都成問題。美國以“租借法案”為誘餌,使丘吉爾答應打開大英帝國扎起的籬笆墻,開放市場也成為美國重建戰后秩序的重要一環。
戰爭結束之后,美國和蘇聯鶴立雞群。權力也意味著責任,每次大戰之后都是大國地位重新洗牌的過程,獲勝一方或者通過強制、或者通過 共識建立起新秩序。德國、日本等戰敗國無條件投降,并且被戰勝國所占領,顯然這是一種強制,但美蘇戰時的合作破裂, 美國總統羅斯福曾經設想的大國共治世界的藍圖破滅了。蘇聯在歐亞大陸建立起來俄羅斯歷史上最大的帝國,從太平洋一直延伸到柏林,而美國則構建了一套混合著強制與共識的多邊主義合作網絡。
任何一種穩定持久的秩序都內含暴力、效率和正義三種要素。蘇聯主導的帝國體系最終崩潰的原因與效率、正義兩種要素匱乏不無關系。反觀美國戰后構建起的秩序則實現了三種要素的均衡。在蘇聯崩潰之后,這一套秩序也經歷了快速“全球化”的進程。美國主導的秩序更像是“同儕中老大”(First among Equals)的霸權秩序,將美國的利益、訴求內嵌到一套制度和規則之中,這套制度和規則至少遵循著程序平等的原則,美國給自己的盟友們以說話和討價還價的權利。這樣的制度安排更富有彈性,也就避免了蘇聯式的雪崩。
與美蘇對峙并行的是美國構建的西方陣營,多邊主義原則主要體現在美歐關系上,也就是一個跨大西洋的國際秩序。 戰后的歐洲已經處于破產之中,僅靠西歐國家根本無法抵擋蘇聯的百萬大軍,美國必須穩定歐洲的局勢,復興西歐就成為對抗蘇聯的戰略需要。西歐國家需要安全感,但僅僅提供駐軍并不能解決這個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二戰期間,國家安全的理念才被廣泛接受,以前的安全主要是指軍事安全,也就是國土免于外敵入侵。二戰之后,社會安全、經濟安全都成為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西歐國家不能重振經濟,那么就可能發生社會革命。大西洋秩序的構建也循著政治、經濟、安全等多個渠道展開,既有駐軍提供的暴力支持,也有市場體系釋放的效率。
大西洋秩序也體現了美歐的特殊關系,美國在20世紀崛起之后,就有不少戰略家主張建立跨大西洋的特殊關系,美國其實是歐洲體系(文明)的延長部,兩次世界大戰,美國都在馳援歐洲,美國的利益已經超出了西半球。從文化心理而言,美歐之間的更加對等,因此,以多邊形式將各方置于同一個制度環境就有了可能,歐洲也是美蘇冷戰的核心區域,如果喪失對歐洲這一據點,美國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蘇聯成為世界霸主。
穩住歐洲的陣腳,首先要復興歐洲經濟,無論英國還是法國再也無力維持自己的經濟集團,也無力與美國展開經濟合作,而是需要美國的援助?!榜R歇爾計劃”揭開了美國大規模援助歐洲的序曲,怎么救歐洲呢?首先歐洲人要組織起來,歐洲經濟合作組織就在這種背景下建立起來了,協調與分配美國的援助資金。馬歇爾計劃堪稱美國的戰略大手筆,拿出相當于美國GDP的5%來援助歐洲,這一計劃不但扭轉了歐洲經濟的頹勢,而且將美元變成了國際貨幣,美國生產能力與歐洲市場掛鉤。馬歇爾計劃之后,布雷頓森林體系成為資本主義陣營中的主要經濟合作機制。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會議旨在建立戰后經濟與金融新秩序,尤其是英美金融霸權的易位格外引人關注,1941年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了一套戰后貨幣秩序的方案,建議設立國際清算聯盟和超主權貨幣“班柯“,國際清算聯盟以班柯在各國央行之間對國際收支余額進行清算。美國的助理財政部長懷特也提出了一套方案,主要是設立國際穩定基金以向收支失衡國家提供貸款以穩定匯率,取消匯兌管制、開放市場等。雖然凱恩斯名氣比懷特大得多,但是終歸英國實力不濟,最后布雷頓森林會達成的協議也更多地體現了懷特的方案。美元與黃金掛鉤、固定匯率、開放市場,美元、美國市場成為新的世界經濟秩序的“錨”,美蘇對峙使世界市場被撕裂為兩大平行市場,布雷頓森林體系就成為大西洋秩序的關鍵制度。
馬歇爾計劃解決了歐洲的”吃飯“難題,軍事安全則由北約來解決。美國可以向歐洲派出大量駐軍,但并非長久之計,畢竟美國與歐洲隔著大西洋。除了對抗蘇聯之外,歐洲還需要解決一個核心的問題就是戰敗的德國,如果不將德國置于一個多邊主義的”籠子“里面,德國統治之后帶給歐洲的威脅難以消除,而戰爭的心理創傷讓德國成為歐洲的棄兒。對美國而言,歐洲首先要自己團結起來,至少要在一定時間里可以抵御蘇聯的進攻。而歐洲團結的核心是接納德國,這就要打開法國的心結。最終,歐洲的防務集團并沒有建立起來,西德被接納進入北約,實際上北約不僅成為美蘇兩大陣營對抗的軍事集團,也是歐美進行安全捆綁的機制,是推動歐洲團結的動力。美國學者伊肯伯里認為,北約是一個安全同盟,但它同時也作為一個穩固大西洋地區政治和經濟關系的工具為人們所接受。
北約提供了暴力的基礎,馬歇爾計劃、布雷頓森林體系構建了一個多變的開放市場體系,而歐美在民主、人權等基本價值觀的趨同提供了一種關于正義的認同感。最終,美國將自己的權力內嵌到一套規則體系之中,形式的平等使美國的權力獲得了持久性與正當性;而實質上的等級制使美國的利益得到充分體現。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