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知|月球“人臉”可能源于早期火山噴發

據新華社消息,從地球上看,月球表面的巨大黑斑塊酷似一張“人臉”。美國科學家10月1日說,這張“人臉”可能源于月球早期的火山噴發,而不是此前認為的小行星撞擊。
月球“人臉”位于一個直徑約3000公里、相當于美國國土面積的月球盆地。天文學家曾認為這里是一片海洋,因此稱它為“風暴洋”并延續至今。許多國家都流傳著這張“人臉”的民間故事。科學界此前普遍認為,這張“臉”是月球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小行星撞擊事件形成的,而后又發生了一些小規模的小行星撞擊,形成了類似眼睛等人臉特征的小隕坑。
麻省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當天在《自然》雜志上報告說,他們利用美國“圣杯”姐妹探測器2012年的觀測數據繪制了這張“人臉”的高清圖,發現這張“臉”的邊緣并不像以前認為的那樣是圓形,而是呈多邊形,其夾角為120度左右。
“圣杯”首席科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瑪麗亞?朱伯解釋說,如果是小行星撞擊,那么產生的應該是圓形或橢圓形隕坑,而這種120度的夾角不可能是小行星撞擊的產物。
朱伯等人提出一種新的解釋:月球形成并冷卻之后一段時間,即距今約30億至40億年前,有大量高溫巖漿從月球內部向外擴張,巖漿與月球表面之間的溫差導致月球表面出現許多裂縫,制造出所謂“巖漿管道系統”,從這些“管道”噴出的巖漿在如今的“風暴洋”地區冷卻后,便形成奇特的“人臉”形狀。
研究人員又根據“圣杯”姐妹探測器獲得的引力數據構建模型進行模擬,結果也支持最新解釋。
但月球早期為什么會有高溫巖漿向外擴張?朱伯說,這仍是一個謎,也許是因為月球深處的元素在放射性衰變過程中產生大量熱量,也許是一次大型小行星撞擊事件引發這種噴發。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