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有閑時代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大眾文化。當人們為生計所迫,普遍地忙碌于日常工作時,大眾文化的成就不可能有多大。只有當足夠多的人有了空閑,其中少部分作為創造者,多數成為他們作品的消費者,形成一個買賣市場時,大眾文化才可能成為潮流,并進而出現產業化。
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社會積累了數十倍于之前的財富,已經可以過上更為休閑的生活。值此之際,新形態的大眾文化被提上議事日程。舉其大要,如下漸變最值得細加體察。
其中最主要的是文化性格的轉變。中國號稱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但是對相當多數的普通民眾來說,改革開放前,其一生的活動半徑,恐怕不會超過30公里,換言之,這個國家的歷史具體是如何悠久的,沒有直觀感受,其導致的結果便是,很多人的見識其實有限得很,見識的短淺配不上悠久的歷史。
改革開放后,很多民眾赴沿海或內地大城市打工,活動范圍大致也是兩點一線,沒有更多時間和財力游歷四方。但是近十多年來,隨著“十一黃金周”的設立和一般民眾的逐漸富裕,公眾外出“廣見識”的旅游飛速發展。中國普通游客在旅途中遇到的陌生人、陌生事,大概比他們上數十代祖先遇到的還要多。見識的增長將逐漸養成一種更為從容、大度的性格。其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相信若干年后,人們慢慢會體察到群體性的言行舉止發生了文化意義上的變化。
其次是對精致生活的追求。因為閑暇,人們有更多時間來審視和琢磨自己的日常生活。因為閑暇,人們才有更多精力關注穿著飲食的質量、出行的舒適。這對完全市場化的服裝、餐飲、交通、賓館、旅游景點的管理等等,都會提出更高的質量要求。在上世紀90年代乃至本世紀初年,旅游景點所出售的東西,是中國市場假冒偽劣產品最多的地方。而通過市場競爭、游客選擇和市場監管,這種狀況已經大為改觀,旅游景點的餐飲不再像過去那么難以下咽并且動輒被宰。
中國過去是幾乎所有廉價商品的最大消費市場,質量上乘的好東西實在不多。近些年來,普通商品消費在各地出現均質化現象,其中固然是市場化在逐漸熨平地區經濟落差中起到了主導作用。而更多的閑暇時間使民眾的消費觀念發生轉變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足夠的經濟能力、足夠的時間可以使生活過得更為精致,是邏輯結論,也有事實依據。中國公眾的日常生活正在“去粗鄙化”,是不爭的事實。
閑暇對人的塑造,既有精神內涵的改變,也使物質創造顯示出獨特性。人生如旅途,節假日猶如這旅途中的停頓,可以借此審視自己,整理精神和生存生活環境。中國人目前很需要這個停頓。澎友,去靈魂帶我們去的地方。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