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央行上海總部:FT賬戶外幣業務力爭年底啟動

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長張新透露,未接下來在FT賬戶業務中,將盡快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業務,并爭取在年內前啟動外幣業務。 澎湃新聞 楊深來 圖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運行滿一年,金融支持自貿試驗區實體經濟發展的總體政策框架也已經基本確立。
“過去一年,金融方面的進展,一是金融改革總體框架確定下來,二是一系列金融業促進實體經濟的業務開展起來,三是風險管理體系建立起來,這三項進展為未來金融改革的推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長張新9月28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張新同時強調,正在自貿試驗區推進的資本項目可兌換,不是“完全的、自由的”可兌換,而是“分類別、有管理”的可兌換,即只對實體經濟有迫切需要的部分搞可兌換,而不對其他部分如衍生工具、短期資本流動、短期外債項目等搞可兌換。
針對備受關注的自由貿易賬戶(FT賬戶)中的外幣業務啟動時間,張新表示接下來將大力推動,力爭年內啟動。
據介紹,在一年時間內,根據國務院批準的《總體方案》,“一行三會”(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先后出臺了支持自貿試驗區建設的51條指導意見和9項細則。截至8月底,自貿試驗區內已有銀證保持牌機構87家,其中:中資銀行分行15家,外資銀行支行23家,非銀金融機構2家;保險公司分支機構13家;證監會審批的金融機構再投資項目15家;支付結算機構17家;類金融機構453家。 “金融機構加快入駐,金融業已成為自貿試驗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張新表示。
推進“分類別、有管理”的可兌換
作為資本項目可兌換的試驗田,張新在采訪中著重強調:“我們在自貿試驗區搞的,不是‘完全的、自由的’可兌換,而是‘分類別、有管理’的可兌換。”
所謂“分類別”,就是只對實體經濟有迫切需要的部分搞可兌換,而不對其他部分如衍生工具、短期資本流動、短期外債項目等搞可兌換。所謂“有管理”,就是對于要搞可兌換的部分資本項目,也不搞放任自由,而是繼續實施必要的宏觀和微觀審慎管理,包括銀行境外拆借的額度、企業的外債規模、自貿試驗區總體資金流入量都有市場化的調控措施;同時,在全國適用的存貸比、資本充足率、存款準備金率等監管措施繼續在自貿試驗區適用。
以境外借款為例,自政策放開以來,人民幣境外借款共發生82筆,資金量174億元,平均利率僅為4.1%,在張新看來,企業確實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而自貿區內企業多為外向型企業,資產負債也有涉外因素,實體經濟契確實有需求,所以選擇在資本項目可兌換方面放開這一限制。
研究個人境外投資可行性
張新同時透露,未接下來在FT賬戶業務中,將盡快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業務,并爭取在年內前啟動外幣業務,同時,做好區內個人境外投資業務的可行性研究。
根據安排,FT賬戶的金融服務從本幣起步,條件成熟時再擴展到外幣。自細則發布6個月后,人民銀行和外匯局將對自貿區分賬核算業務開展情況進行評估,擇機啟動外幣業務。
經過4個多月運行,張新表示:“我們已經在著手評估人民幣跨境業務的經驗和教訓,在此基礎上我們將大力推動,希望年底前將自由貿易賬戶中的外幣業務啟動起來,有了外幣業務后,自由貿易賬戶就將是一個本外幣一體化的賬戶,對企業、對實體經濟利用銀行開拓境內外市場,是一個很好的資金運作平臺,這也是企業比較盼望的事情。”
同樣有望快速推進的還有資本項目可兌換業務。
“自由貿易賬戶是一個電子圍網式的風險管理的手段,可以對企業的跨境資金流實施24小時不間斷的監控,在自由貿易賬戶體系下,在資本項目可兌換方面的改革,步伐可以更快一點,面可以更快一點,這也是重點工作領域。”張新表示。
張新同時透露,下一步將做好區內個人境外投資業務的可行性研究,“自貿區管委會對區內個人的認定進行了比較細致的研究,自由貿易賬戶體系也已經開通,政策框架和操作體系已經建好,從工作層面基本上做好了籌備工作,具體何時推動還需要‘全國一盤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