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很多寶寶身上都會有這種“胎記”,嚴重可威脅生命
原創 薛斯亮 丁香媽媽
很多寶寶出生后,身上都會出現胎記。
有的胎記由于顏色、形狀比較「奇特」,常常讓家長不知所措,比如說不少寶寶都會有的一種顏色鮮紅、草莓狀的「胎記」。
上網一搜,關于這種「紅色胎記」的說法眾說紛紜:
就是個胎記,不用管它。
這是血管畸形,長大就好了。
這是上帝之吻,背后有著美麗的傳說。
年輕的爸媽們看了這些說法后,雖然心急但也不知所措,看到網上說法后,也就選擇當成胎記來處理。
今天,丁香媽媽邀請到薛斯亮醫生,跟大家仔細聊一聊寶寶身上不容小覷的「紅色胎記」。

嬰幼兒血管瘤是什么?
寶寶身上常見的這種鮮紅色印記,其實叫做「嬰幼兒血管瘤」。
它是最常見的兒童期良性腫瘤,嬰幼兒發生率為 8%~12%,其中女寶寶的發病率要高于男寶寶。
嬰幼兒血管瘤在寶寶 1 歲以內處于快速增長期。特別是出生后 6 個月內,增殖是非常迅速的。最常見的部位就是孩子的頭部、面部和頸部,其次是四肢和軀干。
大多數呈鮮紅色、草莓狀,隆起于皮膚之上。

也有一些是生長在表皮之下,表層看上去有鮮紅色的痕跡,整體很像碰撞后形成的腫脹。

嬰幼兒血管瘤是一種良性腫瘤,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會停止,并且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消退。
但是部分嬰幼兒血管瘤會有破損、永久性毀容等并發癥。還有一些位于特殊部位的,則會損害孩子的重要器官,最終產生更大的負面影響。
當孩子身上有這種紅色印記時,我們不能因此而掉以輕心。
如何辨認嬰幼兒血管瘤?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常常有爸爸媽媽會問:
「我家娃從出生時,胳膊上就有一個紅色印記,是血管瘤嗎?」
「如果紅胎記越來越大是嬰幼兒血管瘤嗎?」
在這里教大家一個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觀察、留心「紅色印記」的生長速度。
嬰幼兒血管瘤出生時沒有,或者只是一個小點。一般來說,在孩子 3 個月左右時進入瘋狂增長期。
如果發現「紅色印記」的生長速度,甚至超過了寶寶的發育速度,那就意味著很有可能是「嬰幼兒血管瘤」了。
如果是出生時就有的紅斑,且壓之褪色,則需要考慮鮮紅斑痣,或者新生兒紅斑,此兩者不是血管瘤,而是血管畸形。
根據生長速度進行判斷,也是醫生們進行初步診斷的重要指標之一。
這兒還有兩個方法可以幫助大家進行初步的判斷:
體位變化:嬰兒血管瘤不會隨著孩子體位改變(躺著、站立或倒立)或哭鬧發生大小、顏色深淺的改變;
排空試驗:用手指輕輕放在印記上,從一邊均勻的朝另外一邊按壓,嬰幼兒血管瘤的印記一般是不會消失的。
嬰幼兒血管瘤要不要就醫?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前面說了,嬰幼兒血管瘤是一種自限性疾病,1歲左右結束快速增長后,便會停止生長,并慢慢進入消退期。
既然如此,是不是當孩子確診嬰幼兒血管瘤后,并不用太過在意呢?
不是!
首先讓我們看看孩子的血管瘤是否存在以下幾種情況,如果存在,則必須立即就醫:
1. 特殊部位:損害器官功能或伴有發育異常
眼睛附近:會影響正常視力發展 ,應同時于皮膚科及眼科就診;
腰骶部(生殖器附近):會有潛在的肛門或泌尿生殖系統的畸形風險;
面部、頭部、后頸部:會影響孩子的呼吸和聽力及面貌。


2. 數量多、面積大
節段性血管瘤(呈斑塊狀,并呈線性和 / 或地圖狀分布)直徑>5cm;
小于 6 個月齡的嬰兒如果有 ≥5 個小皮膚血管瘤。


3. 導致并發癥,生理或心理產生不適
潰瘍:由于瘤體較大或者隆起于皮膚表面,經常導致反復摩擦出血,皮膚出現破潰、感染、疼痛的血管瘤,需要及早去醫院就診;
毀容:身體暴露部位出現明顯可見的印記,常常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影響,很容易發生不可控的社會歧視、自卑、壓力等不良情況。


《血管瘤和脈管畸形診斷和治療指南(2016 版)》根據不同程度血管瘤的特征,將血管瘤分為了 3 個風險等級。
家長們可以對照這個等級,為孩子去選擇相應的的治療原則:
(點擊圖片,放大看高清圖)

圖片來源:丁香媽媽設計組
嬰幼兒血管瘤
應該如何治療呢?
日常生活中,寶寶的瘤體由于摩擦、抓撓等原因出現破損,常常會引發出血:
如果瘤體小,出血少,可以用紗布或棉球壓迫創面止血,止血后用碘伏外擦消毒,痂殼脫落前不宜碰水,貼上紗布以保護創面。
如果瘤體大,出血多,則要迅速壓迫止血并盡快就醫,反復出血的血管瘤,更應該盡早詢問醫生,以采取系統、有效的治療方法。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和網上所說的「放任不管、順其自然」相反,當確認孩子患了嬰幼兒血管瘤,更應該早干預、早控制。
這樣在某種程度上,也避免由于意外傷害、外形異樣,對孩子心理、生理造成的負面影響。
比如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藥膏、藥水,對孩子的瘤體表面外涂或濕敷。此外,還有口服藥、激光、局部注射等治療方法。有的治療是越早越容易根治。
在面對嬰幼兒血管瘤,我們既要進行適當的早期控制,也要避免不靠譜的過度治療。
由于嬰幼兒血管瘤的嚴重程度、生長位置不一樣,每個寶寶的個人情況也有所不同(年齡、家庭等等),寶爸寶媽們一定要尋求皮膚科、兒科醫生的幫助,為孩子制定個性化的最佳治療方案!

審核專家 陳奇權
皮膚性病學博士

審核專家 隋靜
曾任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兒科 副主任醫師
排版:美彤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