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習近平超常規紀念孔子,黨媒熱議:重尊儒學,不會罷黜百家
【編者按】
從中國文化傳統中汲取治國理政的養分,從儒家經典中找尋失落的精神家園,“回到孔子”,或許正在成為一種共識。
9月24日,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出席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紀念大會。
首都師范大學儒教研究中心研究員杜吹劍認為,此番親臨紀念大會,這是繼2013年11月參觀孔廟并講話、今年“五四”到北大牽手國學泰斗湯一介之后,習近平的第三個親近儒家的“大動作”。
在當天紀念大會的講話中,習近平詳細梳理了中國傳統文化經歷的幾個重要歷史時期,并歸納了這個進程中的特點之后。他指出,當代人類面臨著許多突出的難題,比如,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物欲追求奢華無度,個人主義惡性膨脹,社會誠信不斷消減,倫理道德每況愈下,人與自然關系日趨緊張,等等。要解決這些難題,不僅需要運用人類今天發現和發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運用人類歷史上積累和儲存的智慧和力量。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
談及如何科學對待不同文明,習近平強調,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者,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學說,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但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都注意汲取其中積極的養分。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
9月24日,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號發表署名為黨報評論君的文章,題目為《習近平超常規紀念孔子,有何話外音?》。文章提到,不久前,課本中拿掉古詩詞,習近平批評為“去中國化”,而且在出訪的萬米高空,還不忘重申把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承下去。今天,習近平高調紀念孔子誕辰,其實是再次為傳統文化“撐腰”。如此重視孔子、重視傳統,其中大有深意存焉。文章從三個方面做了分析:從黨情看,執政需要汲取傳統力量;從國情看,治理需要文化支撐;從世情看,和平需要東方智慧。
同一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微信公號“俠客島”則以《中國重尊儒學,不會罷黜百家》為題,分析了習近平此舉的重要意義,指出重視作為傳統文化典型代表的儒學,對于當前中國改良社會問題、提升精神生活質量的價值。文章回應了杜吹劍研究員的看法,認為,以一個黨的總書記、國家主席之尊,出席紀念孔子誕辰的學術大會,在共產黨執政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更指出,國人心中對孔子和儒學有太復雜的感情,但面對復雜與激烈變革的當下社會,傳統文化與精神亟需回歸,否則,整個民族有可能加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文章還指出,重新開始重視儒學傳統,并非盲目認為西方文明沒落或者過時,應當警惕“文化沙文主義”,吸收世界文明成果,中國不會再搞“獨尊儒術,罷黜百家”。
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與魂,是中國所以為中國、中國人所以為中國人的獨特標識,“去中國化”無異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還談什么生命力和影響力?
9月25日出版的人民日報配發評論《我們為什么要“回到孔子”》,文章指出,對于在現代化坐標中登攀高點的中國人而言,“回到孔子”不僅僅出于為解決現實問題提供精神資源這個功利目的,它更意味著一個古老民族在價值和情感上的回歸。當越來越多的人痛心疾首于“故鄉淪陷”,滿心渴望從傳統典籍中找到此心安處,當一個國家把建設文化強國、塑造核心價值觀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些都表達著上至廟堂、下及萬民的共同訴求:中國越是在現代化道路上狂飆突進,就越需要仰望歷史星空校準價值航向、補充精神給養。
文章詳細內容如下。

今年是孔子誕辰2565周年。習近平在紀念大會上指出,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及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
中國重尊儒學,不會罷黜百家
人民日報海外版微信公號“俠客島”
今天,最重要的一件事無非是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出席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以一個黨的總書記、國家主席之尊,出席紀念孔子誕辰的學術大會,在共產黨執政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以往,這類學術大會一般會以民間的定位出現,包括近些年來,日漸流行開來的紀念孔子誕辰的祭孔典禮。一般會請到人大或者政協的副委員長或副主席作為主賓出席,而當地規格高的,會由省長或者書記參與。比如每年在山東曲阜進行的祭孔典禮。
但這些變化依然限制在地方層面,而且裹挾了太多雜七雜八的打算。比如開發旅游、招商引資等等非文化的目的。在整個輿論界,尤其是深受新文化運動思想熏陶的知識分子來說,孔子依然會被認作是保守主義而頗多微詞。
想想幾年前,在國家博物館北門廣場豎立了一尊孔子像,立刻引發全民關注,被媒體歪曲解讀為“中共在天安門廣場樹孔子像”。天安門、孔子,這兩個意向,一個代表革命,一個代表傳統,自然會掐架。革命為什么?不就是破除傳統嗎?因此,國博的這個舉動,早已超出了雕塑本身的意義,變成了文化、甚至政治事件。
這可能就是無事生非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國人心中對孔子和儒學有太復雜的感情。
成也儒學,敗也儒學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學,在中國歷史上是輝煌的存在。在中華文明的綿延歷史上,儒學是主導思想,這個不容置疑。對儒學的大范圍質疑,開始于中國沉重的近代化時期。由于和西方堅船利炮的巨大差異,不少人從器物層面的不如人,開始懷疑整個中國的文化基礎,儒學首當其沖。發展到頂點,就是新文化運動中的“打倒孔家店”,以及文革。
對于儒學來說,這段時間是沉淪期。作為傳統中國人的精神支柱倒塌后,整個民族開始陷入迷惘期,其中各類文化“牛鬼蛇神”肆行,從歷史虛無主義到如今的唯物質論、純享受論,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一味追趕,把良心、道德之類最為人性的東西都一一拋卻。而這,恰恰是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學最核心的關切。
所以,近些年來,傳統文化的回歸,是精神層面的回歸和豐富,雖然過于粗糙、過于膚淺,比如讓小孩搖頭晃腦去讀經,比如全民跟著于媽媽一起煲心靈雞湯,還有五花八門的各路“國學大師”等等,可笑歸可笑,但說明了整個社會對精神世界的渴求。
在這么一個巨大的心靈空窗期,如果沒有很好的文化去填充、引導,整個民族就會加速墮入“中等收入陷阱”。或者從某個方面來說,“中等收入陷阱”首先是精神世界的塌方。
為什么這么多明星會吸毒、嫖娼,光是說公眾人物不注意自己的公眾形象,這是非常軟弱的說法。島君覺得,這恰恰代表了30年來,新富階層的精神塌方,所以有海天盛筵,有各種光怪陸離。
其實,放眼世界,這種現代化帶來的精神空虛并非中國獨例,普遍存在于整個世界中,只不過西方很多國家還有個宗教在勉力支撐,而中國人,不信神、不信鬼,無所忌憚而已。
儒學能包治百病嗎?
習近平在今天的講話中,對當代人類的世界難題有更全面的歸納:“比如,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物欲追求奢華無度,個人主義惡性膨脹,社會誠信不斷消減,倫理道德每況愈下,人與自然關系日趨緊張,等等”。這是世界的通病,儒學真能包治百病嗎?
很多儒學的信奉者就覺得,儒家包羅萬象,可以給世界指明方向。所以有說,21世紀是中華文明的世紀。覺得西方文明已經過時,因為他沒法解決現在社會的種種問題。甚至說,這些嚴重的問題,就是西方文明的惡果。
島君一向對這種信誓旦旦的說法很是警惕。就像江湖郎中一樣,一拍大腿,從葫蘆里倒出一粒藥丸,張口就說包治百病,那這“大力丸”不過是唬人的架子罷了。文化也是這樣。你說中華文化如何如何高明,島君聽了也開心,畢竟是中國人嘛,誰不想著自家文化牛逼閃閃呢?“萬邦來朝”的心理還是根深蒂固的。
但細細一想,中華文明憑什么能拯救世界?這個話題大了去了。
首先,你說西方文明沒落了,這是哪個西方文明?是古希臘羅馬的古典文明?還是近三百年現代化歷史產生的現代文明?把西方文明當做囫圇的一大塊,覺得西方文明講爭斗,中華文明講和諧,這都是扯淡的事。20世紀中國的中西文明研究,很大程度就陷入了這種標簽化的誤區中。當時新文化革命時期,大家對西方文明了解還不夠透徹,說這種話還情有可原,在文化充分交流的當下,還這樣頭腦簡單,那只能說是“圖洋圖森破”了。
習近平說,“人類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是在承先啟后、繼往開來中走到今天的,世界是在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中成為今天這個樣子的。”文明的發展肯定不是鐵板一塊,是在交流互動中成長的。在歷史上,也只有某某文明被武力消滅的記錄,但從來沒有說光靠嘴皮子,就把某個文明滅絕了。
所以呢,島君也不否認中華文明有優秀的地方,甚至說21世紀世界的發展必須要汲取中華文明的精髓,這也說得過去。但要說,西方文明沒落,中華文明將取而代之,島君覺得這也是種可怕的“文化沙文主義”。
事實上,中華文明恰恰是最排斥“文化沙文主義”的。孔子有句話叫“君子和而不同,小兒同而不和。”最高的文化境界,就是像大自然一樣,各色各樣的動植物自由生長,“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哪里存在你死我活的文化戰爭呢?
所以,習近平說,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正確進行文明學習借鑒。你要承認世界是多元的,才能用平等的文明觀去看待身邊的不同國家和族群。而不是“非我族類,必有異心”,必以消滅為后快。
島君想到了前幾天習近平在政協紀念大會上的講話,重點講了“協商民主”,所謂協商,就是說中國的事,要大家商量著辦。全世界的事,不也需要全世界大大小小的國家一起商量著辦嗎?世界秩序也需要民主化。
中國開始重視儒學傳統,是好事。但如果就此認為中國會再搞“獨尊儒術,罷黜百家”,那肯定是杞人憂天了。因為時過境遷,這個世界早已不是兩千年前了。
我們為什么要“回到孔子”
李拯/人民日報
不妨把時針撥到二千多年前,回到那個文明覺醒的“軸心時代”。那是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也是不同文明類型破繭而出的時期。蘇格拉底用思辨哲學開辟了西方文明,釋迦牟尼在冥想中啟發了印度文明,而中國的孔子,則在世界的東方寫下中華文明的遺傳密碼,在人類文明圖譜中點亮了熠熠生輝的中國星。
這顆中國星,跨越大江大河、穿越歷史時空,愈加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和智慧。在人類歷史上,惟有中華文明未曾出現斷層而保持了連續性,今天的中國人仍能從容閱讀孔子留下的文字;惟有中華文明未曾出現過大規模的宗教戰爭,直到今天這個東方民族仍將“尚和合”寫在自己的大旗上。“中華文明,不僅對中國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而且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話,代表著一個古老文明深刻的自我認知。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集會,呼吁全世界:人類如果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當地區沖突不斷上演,戰爭和暴力屢屢擊碎人們的和平夢想,如果政治精英能想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當饑餓和貧困的陰影仍然籠罩著欠發達國家的婦女與兒童,如果跨國公司能想想“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當不斷膨脹的感官欲望把環境傷害得千瘡百孔,如果每個人能想想“克己復禮為仁”……即便“回到孔子”只是一種軟約束,它至少能讓現代人在踏上歧途時,聽到內心的“咯噔”一聲。
當然,對于在現代化坐標中登攀高點的中國人而言,“回到孔子”不僅僅出于為解決現實問題提供精神資源這個功利目的,它更意味著一個古老民族在價值和情感上的回歸。當越來越多的人痛心疾首于“故鄉淪陷”,滿心渴望從傳統典籍中找到此心安處,當一個國家把建設文化強國、塑造核心價值觀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些都表達著上至廟堂、下及萬民的共同訴求:中國越是在現代化道路上狂飆突進,就越需要仰望歷史星空校準價值航向、補充精神給養。
技術的無遠弗屆,并不代表文化的逐漸趨同。亨廷頓早就觀察到,現代化并不意味著西方化,反而會促進本土文化的復興。法國社會學家勒龐說,“脫離了傳統,不管民族氣質還是文明,都不可能存在。”民族既是一個想象的共同體,也是一個記憶的共同體;若喪失這一記憶,也就不成其為一個民族了。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與魂,是中國所以為中國、中國人所以為中國人的獨特標識,“去中國化”無異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還談什么生命力和影響力?
二千多年前,孔子在竹簡上寫下“君子和而不同”,這不僅成為中華文化的內在品格,也代表著中國對世界秩序的想象。不同國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文化的共存,不是讓一種文明普適化,而是要尋求大多數文明的共同點和公約數。畢竟,只有每一顆星星都發光,人類文明的星空才會更加璀璨。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