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繼“四個中心”和自貿區后,上海瞄準全球科創中心

全球科創中心是繼“四個中心”和自貿區之后,上海一項新的戰略定位。
上海,正在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繼“四個中心”和自貿區之后,這是上海一項新的戰略定位。把握了放眼國際、服務國家、立足上海三條原則,上海正在讓科技成為轉型發展的“發動機”、創新驅動的“先手棋”,以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開啟全球城市發展新征程。
開創:
從跟隨到引領,填補空白的重大前瞻性項目接連突破
“你們上海有一家叫‘聯影’的企業,給我們造成了不小的壓力。”上海市食藥監局醫療器械安監處專員林森勇在一次調研時與國外某醫療設備巨頭的高管相遇,對方第一句話就提到了“聯影”。
長期以來,核磁共振、CT等高端醫療設備領域,幾乎跨國企業一統天下。“而截至2013年底,聯影已成功自主研發并向市場推出首批11款產品。”上海聯影總裁張強說,部分產品首度榮獲國際設計大獎,標志著中國高端醫療產業的自主創新設計正式登上世界舞臺。
加快向科技創新中心進軍,需要聚焦一批重大創新工程和創新項目,要符合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方向和產業變革趨勢;要圍繞國家核心利益、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是國家急需、能填補空白;要是有基礎、有條件、可形成合力進行突破的重點領域。
麥肯錫咨詢公司曾發布一張“全球創新地圖”,硅谷屬于創新“湖泊”,而上海屬于創新“溫泉”,具有演變為“湖泊”的潛質。
“過去20年各國都加大質子重離子腫瘤技術的投入,可依然僅有美國、日本、德國等少數發達國家擁有。”上海質子重離子醫院相關負責人介紹,現在上海質子重離子醫院已經成功完成首例臨床試驗,在全球居于前列。
2013年,上海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3.4%,大大高于全國平均值的2.09%;《2012全國科技進步統計監測報告》顯示,上海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連續四年居全國榜首。無論從哪個指標看,上海都具備成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潛力。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朱曉明教授認為,頂級國際城市不但在資本控制方面具有絕對優勢,而且往往是創新中心城市。上海“四個中心”的功能定位主要圍繞產業中心,下一步的目標就是全球創新中心。
開放:
從汲取到反哺,研發中心集聚向全球輸送科技資源
跨國公司全球經營的空間轉移和網絡布局,往往預示著世界科創中心的興衰趨勢,而上海已經成為跨國公司全球研發網絡的關鍵節點和重要樞紐。
截至2013年底,在滬外資研發中心已達366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研發機構120多家,分別占了全國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已有70多家跨國公司在滬設立全球性和區域性研發中心。
“從全球性或區域性研發總部的數量上看,在研發投入強度最大的1000座城市的排名表上,上海目前僅次于東京和硅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杜德斌說,一些跨國公司在滬研發機構,已從“服務中國”發展到“服務亞太”或“服務全球”,這一反向創新模式成重要趨勢。
“位于上海的通用汽車中國前瞻技術科研中心已經成為通用最重要、最全面的技術和設計中心之一,是全球技術開發戰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用汽車中國科學研究院院長杜江凌說,這里引領著一系列重點科技的全球性研發。
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說,作為中國汽車業多年的領頭羊,上汽依靠的是不斷吸取全球優勢資源,堅持創新引領。未來上汽的創新發力點,將聚焦新能源汽車,站在全球業界的前沿。
科研并非“空中樓閣”,它最終要為民生服務。“上海的研發可能將主要偏于技術應用。”上海社科院經濟所副所長沈開艷認為,上海到周邊城市只有1-2小時的距離,新項目和產品將輻射周邊地區制造業。
為了保證技術盡快落地,上海也一直努力解決創新最后一公里的難題。2014年上交會上,被譽為汽車界“蘋果”的特斯拉和NaviCam遙控膠囊內鏡機器人系統項目就落戶浦東。
開拓:
從聚木到成林,吸引科技人才打造“智慧城市”
2013年,全球最權威學術雜志《自然》的母公司麥克米倫,將其大中華地區總部安在了上海。“因為這座國際化大都市具有雄厚的科研基礎和實力,擁有眾多高水平的科研院所、高校和國際人才。”麥克米倫出版集團大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劉珺說。
劉珺說介紹,2013年,中國在《自然》及其子刊上發表論文的數量在亞太地區排名第一。其中,中科院在亞太各機構的排名位列第一,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發文量占中其中13%。
尊重人才、用好人才,要有識才的眼光、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就要培育創新的生態系統,讓創新環境更加優化,為科技創新之樹施肥增養。
45歲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員占2013年上海科技獎得主的62%;重大科技項目中,課題組成員中35歲以下的科研人員應占50%左右;實施“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揚帆計劃”,為32歲以下的優秀青年科技人才提供起步資金。上海的“聚人氣”工程正在積極耕耘。
“作為上海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個中心’核心功能黃金發展軸帶的交匯點,臨港具備接軌國際的生態環境、利于吸引高端科技人才的人才戶籍和獎勵政策以及住房保障政策。”上海港城開發(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曉蕾說。
過去三十年開發區的建設基本采用“追趕先進”的跟隨策略,但現在上海要做升級版。趙曉蕾說,升級版就是超越型經濟,特點是創新,基礎是人才。港城集團目前正在探索,優先引入以吸引人才為核心的城市元素,建設集商務商業、創意辦公、展示體驗、人才培訓、居家服務等于一體的創業生態環境。
建設全球科創中心,沒有可模仿的“樣本”。一個知識產品的集散樞紐,一個頂尖人才的匯聚要塞,一個創新機制的落地源頭,上海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要向創新要動力的新階段,將勾勒出一幅全新的科技創新全景。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