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緬甸發現中國︱來自大理的南詔后裔統一了緬甸
前面說過了緬甸第三帝國的滅亡,現在讓我們上溯到更久遠的年代,看看緬甸歷史上第一次完成統一大業的那個時代。
緬甸在哪里
要想對緬甸的歷史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首先需要知道緬甸的地理概況。
緬甸的國土形狀近似一顆菱形鉆石,再加上東南部延伸進馬來半島克拉地峽(Kra Isthmus)的一條狹窄地域,總面積將近70萬平方公里,比我國的青海省略小,是東南亞地區僅次于印度尼西亞的第二大國家。
從地形上看,緬甸北高南低,西北東三面環山,呈馬蹄型,構成與鄰國之間的天然屏障。她的西北面以喜馬拉雅山余脈與孟加拉及印度隔開;北面以橫斷山的南麓為界,與中國的云南、西藏相鄰;東面是撣邦高原以及其向南延伸的一系列山脈,成為與泰國之間的自然邊界。
緬甸的南邊是印度洋和安達曼海,西南的若開邦、東南的德林達依省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在大航海的年代,這里是國際船只通過馬六甲海峽時的重要停靠站和補給站。居住在沿海地區的孟族人從更早的時候起,就開始與印度、阿拉伯、錫蘭(今斯里蘭卡)和高棉等地開展了海上貿易,并在這些貿易交往中將小乘佛教傳進東南亞地區。
由于北高南低的地勢,緬甸境內的江河走向都是“百川向南流”。盡管中緬之間有大山阻隔,但發源于中國的三條大江穿越橫斷山,流進緬甸,將兩國連接成為名副其實的一衣帶水之鄰邦。東面的湄公河在云南境內被稱為瀾滄江,它從西雙版納出境后,成為緬甸與老撾的界河。怒江從云南德宏流入緬甸的撣邦高原,改稱薩爾溫江,然后一路南下,短暫成為泰緬界河之后,從緬甸孟邦的首府毛淡棉市附近流入安達曼海。
而緬甸境內最長、流域面積最廣的伊洛瓦底江則被緬甸人視為“母親河”,大概正是因為“母親”的意義非比尋常,緬甸人不愿承認伊洛瓦底江的源頭是來自云南貢山的獨龍江,而是以緬甸境內的邁立開江和恩梅開江作為源頭。中國投資、后因當地民眾抗議而被無限期擱置的密松水電站正好就位于這兩條江的匯合處。
緬甸部落三巨頭
縱貫全境的伊洛瓦底江將緬甸南部三角洲地區沖擊成大片的沃野良田,也為中部的河谷平原帶來充足的水利資源。大約2000年前,兩支來自中國的部落先后沿著大江從云南遷徙到緬甸,其中一支在伊洛瓦底江河谷安家,另一個則在沿海地區扎下根來。
在河谷地區安家的驃族老家在青海、甘肅一帶,是緬甸有文字記載的最早居住者,盡管在他們之前,早就有熱帶地區的土著生活在伊江兩岸,但驃族顯然代表了更為先進的文明。他們在河谷地區開始了農業和畜牧業,并作為中間商,壟斷了中國和印度之間南方絲綢之路上的貿易。從魏晉到唐朝,中國的史籍上都記載過驃族的情況,比如唐朝詩人白居易就曾寫下過新樂府《驃國樂》記錄貞元十七年(801年)驃國樂舞到長安表演的場景:“玉螺—吹椎髻聳,銅鼓千擊文身踴。珠纓炫轉星宿搖,花鬘斗藪龍蛇動”,可見這種樂舞的主要樂器是螺號和銅鼓,舞者頂髻紋身,舞姿聳動跳踴,時而搖擺旋轉。

卑繆的驃族古城于2014年被聯合國授予世界文化遺產。驃族是緬甸有文字記錄的最早移民。
在沿海地區盤踞下來的孟族,是柬埔寨高棉人的近親,他們擅長漁業和海上貿易,逐漸在緬甸東南沿海和泰國南部建立起了幾個城邦,并將觸角伸向泰國內陸,甚至到達老撾。孟族人從斯里蘭卡引入了小乘佛教,并將其傳播至中南半島,被稱為“東南亞的佛教信使”。孟族人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緬甸現在的文字就是在孟族文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孟邦首府毛淡棉的佛寺。孟族是將小乘佛教傳播到中南半島的“信使”。
盡管驃族和孟族很早就進入緬甸并建立了城邦國家,但真正一統緬甸全境的卻是另一支來自云南的族群。
緬族:從南詔到緬馬
公元8世紀,以現今云南大理州巍山縣為中心的彝族城邦——蒙舍詔——吞并了洱海周圍的另外幾個城邦,史稱“統一六詔”,從而建立了南詔國。蒙舍詔的第四代君王皮邏閣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遠見卓識的帝王,他統一六詔后,將都城搬到了現在大理古城附近,憑借洱海周圍的肥沃土地和蒼山天險,使南詔迅速稱雄于莽莽云貴高原。南詔是一個尚武的國家,身處大唐與吐蕃兩個強大王朝的夾縫中,時而聯蕃據唐,時而棄蕃歸唐,左支右絀,竟然也打下了不小的一片天地。
707年,吐蕃進犯南詔國境,唐朝派遣唐九征為討擊使,率兵與南詔軍隊并肩作戰,擊退吐蕃軍隊,拆除了吐蕃建在漾濞江上的鐵索橋,切斷了吐蕃與洱海地區的交通。唐九征在漾濞江邊豎立了一根鐵柱,用來表彰戰功,并以之標記大唐與吐蕃的邊界。這就是后人孫髯翁在昆明大觀樓“天下第一長聯”里寫到的“唐標鐵柱”典故。
而到了755年,中國北方發生“安史之亂”時,南詔又聯合吐蕃軍隊進犯大唐后方的四川,攻城略地,搶奪人畜。據唐朝末年樊綽所著《蠻書》記載,南詔歸化了西南地區眾多蠻族部落,士兵身披虎皮,生食畜肉,陣中以大象猛獸開道,南征北伐,所向披靡。
832年,彪猛善戰的南詔大軍翻過橫斷山脈,一路殺進伊洛瓦底河谷,攻破驃族城池,滅掉了驃國,并擄走三千多人、帶回大理做奴隸。
然而,進入公元9世紀后期,由于連年的征戰,南詔國力漸衰,隨后發生了王室內亂,權臣篡位。其后的幾十年間,大理地區經歷了多次政權更迭,最后于937年由白族人段思平建立了大理國,才算安定下來。
在南詔大軍征討驃國時,一部分軍民留在了伊洛瓦底河谷。他們留下的目的起初是為了幫助南詔鎮守大后方,并開拓新的屯田基地,以保障南詔征戰的后援。但是,到了南詔王國逐漸衰落的時候,這些遠離家鄉的征人漸漸意識到“故國不堪回首”,歸程遙遙無期。伊洛瓦底河谷為他們提供了廣袤的牧場和良田,連年征戰培養了他們的紀律性和團隊精神,很快,他們就成了河谷地區的新主人,并逐步修建了城堡,開始建立起自己的城邦。
從那時開始,他們漸漸摒棄了“南詔人”或“哀牢人”的稱謂,而自稱為“緬馬”(Mranma),意思是“強大的騎士”。緬甸現在的國名——Myanmar——就是從這個稱謂發源而來的,而這些留在伊洛瓦底河谷的南詔人從此變成了后來緬甸的主體民族——緬族。
緬族人先后在今天曼德勒省伊洛瓦底江和她最大支流欽敦江的匯合處建立了數個城邦,其中最早的一支是于849年建立的蒲甘國。

南詔后裔首次統一緬甸
關于蒲甘王國的起源,現代學者的考古研究與緬甸古代皇家編年史的記錄有很大的出入。緬甸人將蒲甘的歷史向前推進了幾個世紀,而由于沒有任何文字記載及考古學的佐證,很多皇家的記錄大多來自后人編織的傳奇故事。
緬甸和越南一樣,為了擺脫中國的“陰影”,在神話故事中編造出一個自己的始祖,以示“正本清源”,表明自己的民族是現在國家版圖上的世襲土著,與中國沒有任何關系。在緬甸人的傳說中,蒲甘的締造者是太陽神之子與神龍之女結合而生,長大成為一個巨人,百步穿楊的神箭手,長壽110歲,等等。而現代科學研究和鄰國文字記載的歷史,則會得出另一種結論。
不管怎么說,在蒲甘建國的年代,蒲甘只是伊洛瓦底河谷地區眾多的城邦小國之一。附近驃族的城邦仍舊茍延殘喘,南方孟族的城邦也漸成氣候,更多的民族部落翻山越嶺而來,棲息在高原與河谷之間。直到蒲甘國成立了將近200年后,1044年,一位緬甸人民心目中的偉大英雄——阿奴律陀,登上了國王的寶座。
阿奴律陀從兄長手中奪下王位,在隨后的30年里,他騎著戰象,親自率兵東征西戰,逐個兼并了河谷地區的其他城邦,統治了整個伊洛瓦底河谷。然后,他的軍隊繼續四面出擊,向北一直打進云南,與大理國劃地為界;向南消滅了孟族城邦,占據了沿海港口,扼住了通往馬六甲海峽的海上貿易通道;向西南殺進阿拉干王國(現緬甸若開邦)的領地,令阿拉干國王納貢稱臣;向東南占領了德林達依海岸,擊退了高棉帝國的擴張大軍。
蒲甘王國控制的地盤基本上覆蓋了今天緬甸領土的面積,阿奴律陀成為緬甸歷史上第一個統一了全境的國王。這位“緬始皇”隨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很快將蒲甘發展壯大成為在東南亞與高棉比肩的強大帝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