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自然》暗示水電站“觸發”魯甸地震,地震局官員說不科學

云南昭通永善縣,世界第三大、中國第二大水電站—溪洛渡水電站。 東方IC 資料
最新一期的英國《自然》雜志(Nature)稱,有中國學者提供的數據暗示,觸發魯甸地震的,可能是長江上游的2座水電站,最近的一個是溪洛渡水電站,距震中40千米。對此,中國地震局官員在接受澎湃新聞(www.kxwhcb.com)采訪時回應說,這一說法并不科學。
9月11日,《自然》雜志刊發文章說,自8月3日魯甸發生地震后,“中國媒體和博客開始懷疑這次6.5級地震與長江上游兩座巨型水庫蓄水有關。現在,一位地質學家稱,他有數據顯示,這兩者之間存在可能的聯系。”

范曉的上述報告被刊登在加拿大環境保護組織國際探索(Probe International)的網站上。這引起了《自然》雜志的關注。
《自然》雜志稱,范曉的分析是基于原始地震數據——也是僅有的公開數據。“聯系是假設性的,但這是重要的可能性。”
根據范曉提供的地震數據(2010年1月至2014年7月),2012年末,小型地震增多并一直持續到這一時間段結束,與此強相關的活動主要是水庫蓄水。影響最嚴重的地方包括水庫周邊,以及接近破裂的斷層。
由于活性斷層地質交錯,長江上游地區見證了一代水電的繁榮。根據《自然》雜志的文章,但當水流快速流入建成的水電站時,它能改變深層地殼的壓力,或者通過水流的重量,或是水流通過裂縫滲入巖石。這些改變可能會改變地層的“地震爆發時間”,加速已有地震爆發,或增加爆發的機會。例如,水庫可能導致幾十年或幾百年后的地震提前發生。
《自然》雜志稱,相關爭論還涉及2008年汶川地震。當時有觀點認為,汶川地震與四川紫坪鋪水電站相關。范曉是第一個提出這兩者之間存在可能聯系的人,該觀點已得到了一些研究者支持。
范曉的報告同時暗示,4月份、8月份云南永善縣的兩起地震發生與溪洛渡水庫蓄水相關。《自然》雜志稱,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副所長徐錫偉同意,這兩次地震“很有可能由溪洛渡觸發”。不過,徐錫偉同時說,魯甸地震與水庫之間的聯系相對缺少信服度,因為震中離得太遠,初始破裂發生在地下約12公里處,水到達不了。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就此致電徐錫偉,對方表示,關于魯甸地震,范曉的研究并不科學。“他的話,我們在科技界好像不太認可。”
徐錫偉解釋,“水壩可能引發的中小型地震,影響范圍應該是庫區及其周邊10公里范圍內。魯甸這次的地震震中離水壩大約40千米,影響應該不大。”
由于水電站關系到地質安全,任何處理都是慎之又慎的。
“我們國家的水電站在選擇的時候都經過地震安全性評定,所以水壩壩址選擇避開了活動斷層,不會選擇在地震頻發地區建設。”徐錫偉說。
根據徐錫偉提供的資料,由水壩建設引發的地震,國外發生最大的是印度柯依娜6.5級地震。中國發生最大的是廣東新豐江水庫,該水庫建成后一直很穩定,但在蓄水早期,發生過一次6.1級地震。
四川地震局水庫地震研究所的一名地質物理學家也告訴澎湃新聞記者(www.kxwhcb.com),“我認為只有拿到水庫的數據資料,相關分析的結論才可信。無論誰的報道,我所關心的就是,他們是否能夠拿到一手數據。沒有(一手)數據,一切都沒有意義。”
當下,出于安全考慮,有關水壩的地震資料,以及水壩的一手資料,基本都是保密的。
前述地質物理學家表示,水庫的一些資料是要保密的,水位的資料,具體地震的情況,都不是普通人能夠拿得到的。“我們去大壩也是被推脫,然后有人帶領才能夠接觸到的。為了國家安全,如果說一些細節都公布于眾,那么有些不好分子想要做些什么壞事,是輕而易舉的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