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高考歷史試卷悄然“革命”:放棄教條灌輸,鼓勵質疑正統
我記憶里的中學歷史課印象是簡明而清晰的,比如對于中國近代史,“落后就要挨打”一言以蔽之。在傳統的中學歷史教育中,所有的歷史事件都可以歸納為時間、地點、人物、歷史背景、原因(外因、內因)、導火索、后果及其影響。即使是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都可以被一句話歸納為“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過程”。而大事年表大抵是學生最為討厭的存在,我的學生時代也如是。
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七年之后我又一次接觸到了中學歷史,只是這次并不是通過中學歷史的課堂,而是高考歷史的試卷。我很驚訝地發現,如今的歷史試卷比起當年我們的試卷,簡直可以稱之為一場“革命”。
之所以能夠得知這場“革命”,還是因為當年曾教過我的一位中學老師。如今仍在中學第一線任教的班主任郭老師告知我,他所任教的重點文科班的歷史成績不過五六十分,“歷史這幾年的題目越來越難,拐彎抹角的,學生們根本不知道從何下手。”
我很好奇他說的“拐彎抹角”,于是就找來了高考歷史試卷一探究竟。果然他所言非虛,的確變化不小,比起自己當年的歷史試卷,只要考生熟記背會就沒太多問題,現在的高考試卷有意思了不少,但與此同時也需要考生頗費腦筋。
從死記硬背到邏輯分析
不妨列舉一些具體的題目,可以更直觀地理解這些變化。下面是一道07年的高考題目,時年并未開始新課標試卷。


從這道小小的選擇題,可以看到歷史教學開始慢慢地希望改變,不再一味關注大的歷史事件,而開始著眼于歷史變遷里比較動人的細節。
歷史人物評價從臉譜化到多面性
另一方面,傳統中學歷史教育里慣常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定性評價,會給學生留下過于刻板的印象。對此,高考試卷也開始了糾偏。又如這道2013年新課標全國卷I文綜中的選擇題。


在2013年新課標全國卷I的“中外歷史人物評說部分”有這樣一道材料分析題。

這顯示出中學歷史教育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突破了從前的固定形象,并傳達給中學生們這樣一種觀念:歷史人物的形象可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發生轉變,而歷史學家們也可能基于自身的立場對于歷史人物進行褒揚或是貶低。

同時,在整個歷史敘事上,中學歷史的敘述也開始多元化,希望促使學生自由思考,獨立評價,甚至大膽質疑經典的歷史論述。
譬如這道2012年新課標全國卷I文綜的史論題。

記得幾年前,曾看到一篇文章講美國中學歷史課堂上,討論美國殖民時期波士頓慘案中,英國上尉有沒有下令槍殺反抗民眾。老師們并不期望學生們能夠有著多么精準的分析,但是這樣做無疑使他們更近地觸摸更為真實的歷史,能夠獨立評價歷史中人物和事件。
中學歷史課本的變化
比起變化巨大的高考歷史試卷,可能中學歷史教育的變化倒是遲滯得多。
先從變化甚少的高中歷史課本談起,現在的高中歷史課本,比起我當年為數不多的變化,就是所謂結構上的調整。我當時使用的課本上沒有新課標的字樣,例如,中國史部分是從中國古代史、到中國近代史、再到中國現代史。世界史部分是從世界近代史,到世界現代史,完全按照時間的順序。
而現在的課本則采用了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的分配,然后外加上一些專題,比如人物評價、重大改革之類。但是在敘事邏輯上依舊充滿意識形態烙印,比如課本中講“鴉片戰爭”的最后一段話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大片領土,主權受到更加嚴重的侵害。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制,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中國半殖民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當然也有一些課本章節幅度上的變化。比如說專門開辟專題講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再比如說對于西歐資產階級革命的介紹,新課本的重點轉向了英美兩國,而不是從前的法國革命。但是總體上說來,這樣的課本變化還是非常之小的。

而這樣的教材變化,對于普通中學文科生來說,可能是并不好的變化。我的大學同學喜是一名內陸省份普通的中學歷史教師,她告訴我說其實很多學生連基本的史實都是搞不懂的。初中時學生們本該學習通史,但因為中考歷史分數在總成績中所占比重寥寥無幾,歷史基本上是無人理會的副科,因而通史基礎普遍不太理想。等到高中,教材變成了專門史,學生們更是不知所措。喜說她不得不重新回顧通史,而這樣的教材設置使通史的掌握大打折扣。我認識的一個學生,居然搞不清楚甲午中日戰爭和戊戌變法的時間先后,更別提其中的關系了。
如今的歷史課似乎已經成為老師個人素質的練兵場,老師上課如果補充得太多,學生聽得很新鮮,但是效果也未必好,因為當他們回到考試,仍然可能不知所措。而如果老師不補充課本以外的知識,學生則可能直接被高考試卷所撂倒。許多課本上只言片語的細節,可能就會成為高考上的奪命利刃。
以前的高考歷史題背會基本就能夠做對,現在的高考題卻是奇怪的閱讀材料題,學生們都不會分析,也不會答題,難看的分數就是最好的證明。然而對一般的應試教育來說,那些中學歷史教師漫長的教學經驗就是必勝的武器。只是為什么會失效呢?其實原因很簡單。這是歷史研究者在中學歷史教學領域內發動的一場悄然無聲的“革命”。
但凡稍微了解下國內史學界的情況就知道,改革開放以來,歷史研究是逐步去意識形態化的,并向多元方向發展。我的同齡人們一旦進入歷史系,第一件遭遇的事情就是對從前歷史認知的顛覆,最經典的案例自然是對“封建”的理解。在中學時代屢屢使用的“封建社會”一詞,在大學歷史系卻基本上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傳統社會”。而對于中學時代的清晰歷史敘事,比如“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也被其他具體解釋所代替。
不過,以往這樣的過程基本上都是在大一時開始,而現在的中學歷史教育企圖更早地讓學生們了解多元化、人性化的歷史。我對這場悄然發生的中學歷史教育“革命”充滿期待。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