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學人行走|因紐特青少年的自殺率為何居高不下
到伊魁特的第4天,早晨起來,陽光燦爛得有點刺眼(大概是能見度太高的緣故吧),碧藍碧藍的天空沒有一絲的云彩,怎么會有這么干凈的天空?!這是我在伊魁特僅有的兩天晴天之一。舜新一直跟我開玩笑說,是我把壞天氣帶到伊魁特來了。
盡管氣溫在零度左右,風速有25公里/小時,但絲毫也不影響我出游的心情。下午五點一下班,我和舜新回家匆匆吃點東西,還不到六點就出門了。那天的日落時間在20:30左右,你不用擔心我們時間不夠,四個半小時,足以游遍半個伊魁特市。
舜新的計劃是帶我去墓地。要知道,墓地最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宗教信仰,如果到一個地方去深度旅行,墓地是一定要去的。但我去墓地的目的是想弄清楚因紐特人的死亡年齡,來驗證我從文獻資料上看到的觀點:因紐特青少年自殺問題非常嚴重。
墓地在小鎮的最東角,背山臨水,看上去是一塊風水寶地。看來每個民族都差不多,總希望過世的人也能生活得好一點。墓地離居民的住房非常近,最近的一戶人家離墓地直線距離也就200米吧。這跟中國的文化不一樣,而與日本的文化較為相近。所以下文中提到有人在墓地里散步,你不要大驚小怪。
大多數的墓碑是用兩根木頭搭成個十字架,從這個我們可以得知,現在因紐特人信仰基督教,這應該是最近200年歐洲人到來之后的事(現在還有些因紐特人信仰薩滿教)。上面寫著死者的姓名、出生和死亡的時間,下面用幾塊石頭圍成個小圈,圈里有的擺放一些食物,有的擺放了打獵的工具。
因紐特人不焚燒尸體;舜新告訴我,墓地下面埋的都是一具具尸體,可不是什么骨灰盒子,而且還埋得非常淺,因為這里幾乎沒有土壤,地表只是很淺的沙子和碎石,下面就是堅硬的基巖,很難挖深。聽到這里,我有點毛骨悚然:我聯想到這里的氣溫這么低,尸體很難腐爛,我的腳下都是……。幸好有個人牽條狗在墓地里散步,那條狗朝著我和舜新狂叫,稍微趕走了我的恐懼感。
在來的路上,我下決心要搞清楚因紐特人的死亡年齡,當然最好的方法就是統計墓碑上的年齡。但是當看到密密麻麻的墓碑以及想到墓碑下的人,我還是不愿意在這里久留,匆匆拍了幾張照片,稍微看了十幾個墓碑,就撤了。


因紐特人的墓地。 作者供圖
能看到死者年齡的照片,分別為:23歲、17歲、36歲、21歲;還有一張模模糊糊的,好像是64歲。盡管我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接受這串數字,但當親眼看到這墓碑上記錄的一個個消逝的年輕生命,我還是非常震驚和惋惜,也深感到因紐特民族社會問題的嚴重性。
我早在文獻資料上得知,因紐特民族的自殺現象非常嚴重。根據加拿大衛生部稱,2001年因紐特人平均自殺率為135/100,000,同期的加拿大全國平均水平是12/100,000,前者大約是后者的11倍(正常值為5/100,000—10/100,000之間)。在傳統社會,因紐特人在喪失勞動能力時,比如疾病、年齡大或喪親,他們為自己成為家庭或部落群體的負擔而感到內疚,并與家庭成員協商,在得到家庭成員的寬恕甚至是參與下自殺。這對資源豐富地區的人們而言有點匪夷所思,但對食物短缺的因紐特民族來說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生存下去的方法。因此,在因紐特民族的文化中,自殺實際上是一種被理解的行為。
然而,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隨著因紐特民族的社會發生劇烈的變化后,新的自殺現象產生了。這時自殺的主要群體是青少年,他們的自殺動機模糊不清,通常與激烈的情感狀態或酗酒相關聯,并以一種突然的、出乎意料的方式出現。自殺年齡多集中于15-24歲之間,且60%是男性。
學者把這種想象歸結為文化轉型:近代以來,歐洲文明擴張,一些文明被邊緣化,因紐特民族也是其中之一。在這個過程中因紐特社會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問題、青少年群體也表現出適應不良的狀況,諸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惡性循環,最終導致了青少年自殺率居高不下的狀況。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