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紀念|勞模馬桂寧:我就是個普通營業員
澎湃新聞曾于2014年專訪過這位可敬的老人,當時他說:“我就是個普通營業員,永遠都是?!痹诖?,我們舊文重登,以紀念這位以一生的努力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創造出奇跡的普通人。

人們說起馬桂寧,必然會提到他的一個本領——“找他買布,不用尺子,用手一比就知要買多少。多了浪費,少了不夠,一分一毫,一點不差”,人稱“一看準”。馬桂寧自1973年加入上海第一百貨商店,從最初的紡織品柜臺到2000年后的襯衣柜臺,創立了一套“馬派”服務藝術。他曾對澎湃新聞記者說,“多年經驗積累下來的。我一看身長、二看胸圍、三看體型,要買多少就基本有數了?!?/p>
當年,為了讓自己更專業,他還把業余時間花在各賓館、酒店里。“我是去看人家婚禮的?!瘪R桂寧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曾回憶,“我邊看邊琢磨什么人穿什么好看,那么賣布料時就能為我的客人推薦了?!?/p>
雖然只有高中文化,馬桂寧還習慣總結每天的銷售經驗。回家的時候,他就把這些顧客心理、商品陳列技巧都寫成文章。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馬桂寧對布料、衣服、銷售的把握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和所有營業員一樣,馬桂寧也會碰到刁鉆的客人。一次,一位女客人到馬桂寧的柜臺,毫不客氣地用手指一勾,沖著馬桂寧就喊:“你給我過來?!惫衽_里其他營業員都面露不快,唯馬桂寧依然心平氣和地過去,耐心不減。買完東西后,那位客人竟不好意思地要馬桂寧不要見怪。也因為馬桂寧服務好,他的回頭客非常多。他曾說“我不是只想著做生意,所以我會說這個貨好,那個貨不好,顧客會感受到我的誠意?!?/p>
馬桂寧先前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感慨,現在的商店環境已經改變了很多,“以前求大于供。現在物質豐富了,競爭激烈了,供大于求,消費者對商品和服務的要求都和以前不一樣了。”
2007年退休的馬桂寧在過去幾年中不時去店里看看,穿著員工服,這樣隨時可以上手幫忙。他曾對澎湃新聞記者說,“我說過我要堅定不移地為人民服務,服務到終身?,F在還沒終身,我當然要來?!彼ρ跃W購再好也不可能取代實體商店?!肮衽_的溝通和觀感,是網店永遠沒法取代的?!?/p>
馬桂寧在市百一店接待鄧小平的經歷是不得不說的故事。
1992年,上海第一百貨商店是當時全國最大的百貨商店。那年2月18日下午,守著紡織品柜臺的馬桂寧忽被告知“有重要領導要來”,他想著之前也常有對外經濟貿易部或市領導來巡視,并沒有十分在意。
到了下午6點后,來他柜臺的“顧客”越來越多。馬桂寧一如往常地為這群顧客介紹貨品。等到了7點之后,“重要領導”來了,竟然是鄧小平。在和澎湃新聞記者的采訪中,他對那一次經歷的時間、順序、細節都還記得清清楚楚。由于當時的柜臺不到二十平方米,只有時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的吳邦國陪伴鄧小平進入了柜臺,其他人則將這個小柜臺層層圍住。吳邦國為鄧小平介紹馬桂寧,還開玩笑說,人稱馬桂寧是“財神爺”。當時,馬桂寧連忙向鄧小平解釋說,他常去各商店進行服務示范,只要示范之后這些商店的生意都會馬上好起來,所以人們給他起了這么一個外號。鄧小平聽了頻頻點頭。
接著,馬桂寧說起這方小柜臺的營業情況,包括客流、銷售量等。馬桂寧指著當時鄧小平身上的中山裝,找出了相同顏色、質地的布料。馬桂寧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的采訪時回憶,“我說,‘您這身料子在我這也有,您摸摸看’。”令馬桂寧驚喜的是,鄧小平一點架子也沒有,摸了摸布料。
隨后,吳邦國說起馬桂寧還利用業余時間寫了不少文章、還出書。鄧小平聽了非常高興,握住馬桂寧的手連聲說好,并與馬桂寧合影。 接著,馬桂寧被叫去在三樓臨時搭建的文化用品柜臺,向鄧小平介紹了這些文化用品。鄧小平給了馬桂寧10元人民幣,馬桂寧就在鄧小平女兒鄧林的提示下拿了四封中華牌鉛筆、四塊橡皮。雖然鄧小平購物的時間不長,但已令馬桂寧印象深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