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學人行走| 我“奮不顧身”和因紐特人一起吃生肉
“愛斯基摩”印第安語就是“吃生肉”的意思,盡管因紐特人不喜歡這個稱呼,但他們確實靠著“吃生肉”在北極地區頑強地生存下來了。在伊魁特期間,我親眼目睹了“吃生肉”的場景,而且還“奮不顧身”地跟他們一起吃了一回生肉。
在伊魁特副市長的推薦下,6月13日一大早,我來到Iqaluit Dropping Center。 這是專門為因紐特人提供聚會和活動的地方。我一進門,里面好多人,很熱鬧:四、五個人蹲在地上,忙著在吃什么東西,周圍還坐著六、七個人,有說有笑。我進去后,向一個大爺說明了我的來意。有一個大姐得知我是中國人后,她很瀟灑地坐到桌子上,脫下鞋,遞到我面前說:“My shoes are made in China。”(我已經不奇怪了,在當地超市里,很多衣服、鞋等都是中國制造的。遙遠的北極地區也在銷售中國商品,中國是“世界工廠”,名實相符)。另外一個問我要不要喝茶、咖啡或者水。我知道我來對地方了,今天一定能真正體驗一回因紐特人的生活和文化。
來不及細看屋子里其它設施,我立即把目光投向蹲在地上的一群人,他們正在生吃鯨魚。盡管我是第一次親眼目睹,但我從大量文獻資料上早知道這些事,所以并不感到特別陌生,我立即拿出相機做記錄:

我不吃生肉,對三文魚也敬而遠之,所以第一反應是拒絕。但一秒鐘的猶豫之后,我想,機會難得,就是上刀山下火海,我今天也豁出去了!我拿了一小塊白色的鯨魚皮(也有黑色的,據說黑色的更有營養),放到嘴里小心翼翼地嚼了一下:沒有什么味道,嚼不動。那位大姐問我味道怎樣,我當時言不由衷地說很好吃,然后囫圇吞棗地咽了下去。大姐又給了我一塊,這次我像他們那樣,在肉上撒了點鹽,稍微好吃點。

當他們吃得正歡的時候,另外兩個人又抬出來一個獵物,我一眼就認出是海豹。可憐的海豹,小小的腦袋,肚皮朝天,肚皮上有個洞,脖子上捆著一根繩子。大概就是這根繩子將它從冰窟中吊出來,馬上就要成為人們的口中食了。在我為這只海豹惋惜的時候,一位老太太和一位老爺爺拿著刀過來了,他們要剝海豹皮了。看著他們熟練的動作,就知道他們是剝皮行家。旁邊的人告訴我,這只海豹是在座的一位老爺爺三天前捕到的,我趕緊把相機對著那位老爺爺。老爺爺很自豪地捋了捋很酷的胡子,朝著我憨厚地笑了笑。
趁著兩位老人在剝皮的時機(說實話,我不太敢看),我開始環視室內墻上的照片。其中一面墻上的照片吸引了我:幾個人在剝一個巨大動物的皮,顯然不是海豹。我正在想這是什么獵物時,一個人走過來跟我說:那一年他們捕到一只北極熊,全鎮人開party慶祝。我在電視上看北極熊時,很少把人當做參照物,估計不出大小,這會兒真長見識了,原來這么大個兒!在做訪談時,人們告訴我,能捕到一頭北極熊是件很重大的事,鎮上每個人都會分到一塊肉(這鎮上有六七千人)。但近年來,北極熊越來越難捕到了,具體原因他們說不清楚,但他們堅信北極熊還會回來的。
到伊魁特的第一天,我就向舜新提出要求要看北極熊。舜新肯定地告訴我這不可能,好多外地人在這里工作很多年了,也沒見過北極熊。我傻傻地問,有沒有什么動物園之類的地方有圈養北極熊?舜新大笑,你以為這是在上海啊,還動物園呢!后來舜新把她在野外工作時撿到并收藏多年的一只北極熊的完整頭骨搬出來,讓我一看究竟。我捧著那只不知多少年前的北極熊頭骨拍了幾張照片,總算了了心愿。世界上有幾個人能捧到北極熊的頭骨?!我很幸運,跟一位北極的地質學家住在一起,才會有這樣的機會。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