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非洲觀察 | 走出非洲的美國又要回來了?

陶短房
2014-08-23 12:32
來源:澎湃新聞
? 思想市場 >
字號

【編者按】

        蘇聯解體后,美國幾乎在世界任何一個地緣政治區域,都是影響力最大的國家,唯一的絕對例外正是非洲。而如今,任何國家只要在非洲投資、經營,就不可能避開中國修的公路、電站和會展中心。今天的美國與非洲,到底是怎樣一種關系?

        陶短房,本名陶勇,曾長期在非洲定居,目前旅居加拿大。澎湃新聞·思想市場欄目特邀請他以“非洲觀察”為題,為我們撰文介紹非洲政治、經濟、文化動態。

盡管美國是個年輕的國家,而非洲則是擁有最年輕民族國家的大陸,但二者間的紐帶卻因血與火的關聯而源遠流長。  IC 資料圖

        8月4日,首屆美國-非洲峰會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召開,來自非洲50個國家的領導人與會,華盛頓方面也擺出了“高規格”:奧巴馬、國務卿克里和財政部長雅庫布·盧等經濟團隊“三巨頭”聯袂出席,全國近百個大型企業的頭面人物躬逢其盛,會前、會上,“美非共創美好未來”等“宏大敘事”不絕于耳,“330億美元”、“70億投資”等數字更讓人血脈賁張,一時間,美國似乎和非洲正“全方位走近”——尤其美國的最高領導人,還是有一半肯尼亞血統的首位黑人總統奧巴馬。

        然而會議尚未召開,美非兩邊的冷水就不住潑出。

        美國方面,前駐尼日利亞大使約翰·坎貝爾指出,美國商人的“非洲商機視野”只局限在尼日利亞、南非、安哥拉等少數國家,和石油等有限領域,一言以蔽之,美國人視野中的非洲是不完整的;美國國務院負責非洲事務的新聞發言人威爾·史蒂文斯承認,在爭取非洲的競爭中,美國已經落后,和任何其它外國人一樣,如今只要在非洲投資、經營,就不可能避開中國修的公路、電站和會展中心;美國貿易代表邁克爾·弗羅曼則指出,如今非洲是2014年而非2000年的非洲,美國在爭取非洲方面卻依然抱著老套路、老條件不放,從而喪失了吸引力。

        非洲方面,布基納法索“法索網”稱“不要對美非峰會抱太大希望,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不要奢望別人會為了讓你高興而送你禮物,奧巴馬即便承諾給些什么,說到底也還是為了美國的利益”。幾內亞 《科納克里新聞》援引喀麥隆學者阿奇爾·姆貝姆貝的話稱,非洲必須自己依靠自己。布基納法索《帕爾家觀察家報》則表示,奧巴馬雖然在橢圓形辦公室說著冠冕堂皇的話,但他感興趣的仍然是非洲的資源,不僅如此,美國還一方面希望非洲對自己產品開放市場,另一方面用增產石油扼殺非洲產油國的財源。尼日利亞《領導者日報》則提醒美國,非洲人不是來討飯的,“而是來要回曾被掠奪所應得的補償”。

        美國的非洲,和非洲的美國,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關系。

血與火的紐帶        

        盡管美國是個年輕的國家,而非洲則是擁有最年輕民族國家的大陸,但二者間的紐帶卻因血與火的關聯而源遠流長。

        早在殖民時代,數以百萬計的黑奴從西非、東非和西南非洲,跨出黑奴堡,跨過“不歸門”,被販賣到北美殖民地,他們用自己的血肉和生命,為北美初始經濟支柱之一——種植園棉花經濟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生命力,并為美國社會、文化貢獻了爵士樂、搖滾樂、心靈音樂等無窮的靈感和元素,如今他們在美國總人口中的比例,已超過12%。

        美國獨立后所發動的第一次境外遠征,目標也正是非洲:由于北非巴巴里海盜的襲擾,美國不得不組織分艦隊前往地中海,自1801-1816年,在北非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海岸纏斗15年之久,這次遠征不僅改變了獨立后美國的孤立主義傾向,而且為日后“世界第一海權國家”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由于黑奴問題尾大不掉,一批既不愿讓黑奴和白人在美國“平權”、又不希望他們成為“定時炸彈”的美國政治家、商人和冒險家試圖將“自由黑奴”送回“非洲家園”,經過30多年努力,最終通過巧取豪奪,在西非建立起依照美國藍本、由“自由黑奴”統治的利比里亞共和國,這個連國旗都“山寨”了星條旗的“克隆國家”,盡管建國以來內亂不斷,卻是迄今唯一自獨立起從未淪為任何國家殖民地的非洲國家。

        此后美國在非洲的經營,似乎因英、法、德掀起的殖民帝國狂潮而難以為繼,直到二戰期間,美國人才通過卡薩布蘭卡登陸和北非戰役重返非洲,卻仍給人“雨過地皮濕”的感覺,戰后的非洲“老大”,仍是英、法兩個傳統殖民地宗主國。

        1956年的第二次中東戰爭,標志著英、法殖民帝國開始瓦解,冷戰成為新的世界主題,隨之而來的非洲獨立運動,導致50多個民族國家的崛起,而這里也成為美蘇冷戰的重要戰場之一,為了和蘇聯抗衡,美國一度在非洲不惜工本,先后扶持過蒙博托、奧巴桑喬等一些軍事強人或能源資源大戶,并在安哥拉、索馬里等地和蘇聯大打“代理人戰爭”,美援及美國“和平隊”將美國的生活方式、文化習慣帶回非洲,并產生了深遠影響。

        冷戰的結束讓一切戛然而止:如果說,在北非,美國出于戰略需要,苦心孤詣地長期扶持了穆巴拉克政權,那么在“真正的非洲”(非洲人口中的非洲,常常不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北各國),他們總體上采取了“退出”的策略。曾長期在非洲采訪的一名美合眾國際社記者嘗表示,冷戰的結束,讓美國人不愿再把寶貴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浪費在高耗、低效的黑非洲,而且,既然蘇聯這個對手在非洲退得更徹底,自己也就沒有了繼續“跟進”的動力。

        這并不是說美國政府就徹底忘記了非洲。自老布什時代起,美國就不斷在非洲推動政治改革,提倡“普世價值”和“多元化”,并一度取得顯著成績,到90年代末,絕大多數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已實現多黨制和普選。

創意和冷落    

        正如一些政治分析家所指出的,蘇聯解體后,美國幾乎在世界任何一個地緣政治區域,都是影響力最大的國家,而唯一的絕對例外正是非洲。

        在非洲,影響力最大的國家,是英國和法國,非洲大部分國家的國體、政體、司法體系、軍隊構造,都模仿這兩個宗主國。英國通過英聯邦體系,維系著和許多前殖民地國家的密切關系,而法國則憑借非洲法郎體系、法語聯盟和“非洲憲兵”三大法寶,繼續維持著自己在非洲的“保護者”形象。2013年,非洲和歐盟貿易總額仍維持在2000億美元以上,而北至利比亞、馬里,南至科摩羅、中非,許多非洲國家內部不穩,首先想到的“憲兵”,也依然是英國和法國。

        中國是50年代初才開始和當代非洲打交道,可謂比美國還“遲到”,但雙邊關系發展卻迅速得多。80-90年代短暫低潮期過后,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和政治上的崛起,非洲作為重要市場、投資目的地和資源來源地,受到中國密切重視,雙邊關系發展極為迅速,2000年,中非雙邊貿易總額不過100億美元左右,2013年已達到2200億美元,是原先的20多倍。中國的成功也讓許多新興國家看到希望并紛紛跟進,甚至日本、俄羅斯等也躍躍欲試。

        這并不是說,在此期間美國就無所作為,恰相反,在某些領域,美國一度樹立了出色的榜樣。其中最有吸引力和持續效力、最具閃光點的,是《非洲增長與機遇法案》(AGOA)。

        這項法案自克林頓時代醞釀,小布什時代生根發芽,2000年起生效,有效期長達15年。根據這項法案,美國賦予非洲撒哈拉以南39個國家以產品協定關稅和免額度準入權,這等于減免了“符合資格的非洲國家”向美國出口的“幾乎所有商品”的關稅(即“普惠制”),產品門類多達6400余個。

        通過AGOA,非洲一些國家的產品得以進入美國市場,并具備一定競爭力,同時,一些財團為了享受AGOA所規定的普惠制優惠,漸漸開始有選擇地向非洲各國轉移部分加工業,近年來,非洲一些國家在紡織服裝、煙草加工,甚至軟件產業等領域,獲得了跨越式發展,這不能不給AGOA記上一功。

        AGOA的出臺還發揮了一定啟示作用,中國、巴西、印度甚至日本,都正在或曾提出過脫胎于“普惠制”的對非洲關稅優惠方案,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而非洲國家也常常將AGOA原則當作參照,和其它洲外經濟體、尤其在這方面較為固執的英、法等歐洲“宗主國”們就貿易規則討價還價。

        在海外投資方面,美國也有自己的優勢。

        由于美國在世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占據支配地位,加上擁有美元這一“世界貨幣”和最發達的杠桿經濟、金融體系,不論直接投資或間接投資,美國名下的投資或國際組織名下的投資,美國所占比例都相當可觀,法國經濟類報紙《回聲報》副總監讓-米歇爾·約特曾表示,海外對非投資應細分為三大類:主權基金和國際組織名義的投資,國家名義的投資,以及商業性投資,中國等新興國家之所以近來飽受矚目,是因為其在第二類投資中異軍突起,但在第一、三類投資方面,目前占支配地位的,仍然是來自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和商業財團等,其投資范圍覆蓋非洲諸多關鍵經濟領域,而美國又是其中的佼佼者。

        至于反恐合作方面則充滿爭議,既有索馬里護航的風光,更多的卻是摩加迪沙“斷箭”、肯尼亞-坦桑尼亞大使館被炸等新聞。盡管不斷努力、奔走,但美國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軍事存在和影響依然有限,“控制極端勢力在非洲蔓延”的初衷基本失敗,和基地組織有關的恐怖勢力,已打通了北起利比亞等地中海沿岸、南至幾內亞灣,西到大西洋,東達紅海之濱并和阿拉伯半島一衣帶水的“薩赫勒通道”,美國使領館反倒成為需要重點保護的對象。

        奧巴馬上臺后,在希拉里·克林頓和蘇珊·賴斯推動下,曾試圖通過在包括北非的阿拉伯世界推廣“美國價值觀”,擴大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并在隨后的“阿拉伯之春”中不惜犧牲一貫親美的穆巴拉克、早已“歸順”的卡扎菲,但“阿拉伯之春”從一開始即被打著“民主”旗號的原教旨勢力層層滲透,“革命成果”大多被其攫取,美國反倒付出駐利比亞大使史蒂文斯身亡的慘痛代價。如今埃及這個美國在非洲最重要的據點雖然穩住,卻是以默認軍人“回爐”所換得的。

        盡管美國自2006年就成立了“非洲司令部”,但直到8年后的今天,這個從成立起就一心想在非洲本土生根發芽的司令部,仍然“租住”在遙遠的德國斯圖加特,這,或許可被視作美國在非洲軍事、政治存在的一個剪影吧。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裕县| 海口市| 灌云县| 昌宁县| 连云港市| 田林县| 安多县| 保定市| 沈阳市| 新昌县| 靖安县| 宜城市| 信阳市| 湖南省| 高要市| 万盛区| 安陆市| 上虞市| 军事| 都昌县| 福鼎市| 灵川县| 宜兴市| 清涧县| 宜黄县| 视频| 呼和浩特市| 广南县| 疏附县| 寻甸| 兴义市| 井冈山市| 吉林省| 青海省| 盐亭县| 富阳市| 凤冈县| 铁力市| 崇信县| 星子县| 奇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