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崇明13.5公里長行道樹全被砍,官方釋疑因太招蟲要換樹

上海市崇明縣北沿公路西段,13.5公里的道路兩旁行道樹幾乎全部被砍,引起來往市民和游客嘖嘖驚嘆,有游客稱很不理解。
經實地探訪,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了解到,被砍的行道樹為白榆,易引來一種會蜇人的蟲,困擾周邊百姓許久;且樹齡30余年的大樹常有倒伏壓垮民宅、電線桿等威脅,影響道路安全。
為此,崇明縣公路管理署正對此段公路進行換種工程,全部更換種植為池杉,并對路面拓寬,增加非機動車道,保證居民正常生活、車輛安全行駛。
樹干成堆沿路擺放
8月14日上午, 澎湃新聞記者駕車前往崇明縣北沿公路。剛駛入北沿公路,道路兩旁高大的樹木組成了一條綠色的走廊,就像走進了森林公園。進入原紅星農場地界后,綠色走廊逐漸消失。兩旁的樹木幾乎全部被砍倒,只剩一條光禿禿的公路延伸到遠處。路上不時可以看到裝滿樹干、樹枝的卡車駛過。
不少來不及運走的樹干成堆成堆地沿路擺放,路邊則停著不少挖掘機。據附近居民說,這些挖掘機都是用來挖樹根的。
光禿禿的公路兩側偶有幾棵參天大樹,據澎湃新聞記者目測,直徑都在70厘米左右,樹干上都已經畫了白線。居民介紹,這幾棵樹是因為樹干太粗,用普通的工具不容易鋸斷,才暫時被保留下來。
游客任女士說:“被砍的都是有著幾十年歷史的老樹了,大概有十幾米高,長得很茂盛。夏天走在路上,太陽幾乎照不進來,非常舒服。”8月初,任女士駕車在北沿公路游玩,發現有工人在路旁用電鋸砍樹,甚為驚訝。
任女士稱,當時現場的工人告訴她,這些樹干會被運往連云港,壓碎之后做成三合板,其他的事情都不愿透露。“北沿公路一帶居民較少,如果不是我們恰好路過,沒有多少人會注意到這里正在砍樹。”
在道路的一側, 澎湃新聞記者發現了一塊施工銘牌,上面顯示:工程名稱為“崇明縣北沿公路K53+000-K66+500中修工程”,路段總長13.5公里,由上海崇明公路工程養護有限公司負責施工。
居民證明大樹容易招蟲
居民楊先生就在北沿公路路邊的躍進農場工作,據他介紹,大概在今年的7月底到8月初,工人們開始砍伐路邊的樹木,“早上四五點就開始工作了,拿著電鋸一棵棵地鋸,樹干全部都堆在路邊,等著卡車來運走。”
根據楊先生的說法,北沿公路兩旁種的大多是白榆,這種樹在夏天很容易招來一種俗話叫做“洋剌子”的昆蟲。居民們不僅在夏天時很容易被蜇傷,而且在冬天,蟲子死亡后留下的刺也經常傷到行人。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路邊堆積的樹干有些是中空的,里面灌入了水泥。楊先生解釋說,這是因為很多白榆已經被蟲子蛀空了,灌入水泥是為了防止樹木倒下砸傷居民。
楊先生說,當地居民曾經向政府部門反映過,希望能更換行道樹的樹種。“這次把白榆全部砍倒,換成其他樹種,對居民們來說其實是件好事。”而且他還看到,工人們只砍路邊的白榆,其他種類的行道樹不砍,離公路較遠的白榆也不砍。
他還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通過和工人們閑談,他了解到這次砍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拓寬道路。“北沿公路現在是雙向單車道,清理完兩邊的行道樹后,道路將向兩側各拓寬50厘米。”不過他認為,這樣的拓寬意義不大。“現在的公路足夠兩輛車通行,拓寬后還是雙向單車道,其實起不了什么作用。”
游客曾因大樹被砍報警
游客任女士稱,早在2008年,她就曾在崇明目睹大樹被砍,因此向警方求助。她說:“當時有工人把路邊一棵珍貴的雪松挖走,我心疼大樹,打110報警。但是卻被有關部門告知,砍樹是園林部門批準過的。”
她還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在東風農場附近原本有一片白楊樹林,同樣非常茂盛。大約從2005年起,當地政府把土地租給外地人做瓜田。“他們把樹砍了,騰出地方搭棚子,還帶來了很多病蟲害。現在那里一棵樹都沒有了。”
游客王先生則表示,對于崇明縣不斷砍伐樹木的行為,非常氣憤,“如今,生態保護越來越受重視,中央和上海市政府也曾多次強調崇明生態環境的珍貴。在這樣的背景下,崇明縣內仍有砍樹情況發生,非常不能理解。”
王先生提出:“無論在象征還是實際的意義上,大樹都是今日崇明立島之一大本”,呼吁政府必要時通過立法,來保護崇明島的生態環境。

蛀蟲引發多起交通事故
8月14日,針對北沿公路行道樹被砍一事,澎湃新聞記者特地向上海市崇明縣公路管理署署長魯棟梁求證。
他表示,北沿公路上的“砍樹”實為換種。他說,今年7月起,公路署開始對北沿公路西段,即合作公路到新海鎮之間長約13.5公里的道路進行行道樹換種工作,“這一段道路的行道樹種本為白榆,每隔6至8米栽種一棵,共涉及4000余棵。之后,將全部更換為新樹種——池杉。”
魯棟梁稱,北沿公路的白榆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已栽種下,至今已有30多年樹齡。“那時候的崇明島上,樹種非常少。白榆的種植數量多,因此成為了當時道路行道樹的主要樹種。”
但是,經過30多年的風雨洗禮,如今“年老”的白榆已不再適合充當行道樹的角色。魯棟梁表示,白榆特別會招引刺毛蟲,每年6至9月,又是刺毛蟲的繁殖期,從樹上飄落下來的蟲刺常常蜇傷路過的百姓,引起很大困擾。
白榆的蟲害除了蜇人,還蛀空了樹干。魯棟梁稱,北沿公路的白榆從外面來看,看不出有異樣,但是樹干大多已空洞,一旦遇到臺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常有整棵大樹倒伏到高壓線和居民房屋的情況發生。
“北沿公路,是我們防汛的重點道路。每到汛期,我們都會在這條路上重點巡邏。就我們巡邏的情況來看,每年都有近百棵大樹發生倒伏的情況,有些甚至壓倒民房、電線桿,引發人員傷亡。”
同時,白榆的樹枝經常被風掛斷,樹枝砸傷行人、引發交通事故的事情時有發生,給車輛行人和周圍居民造成很大的安全隱患。
魯棟梁說,兩年前,曾有一名騎電瓶車駛過北沿公路的行人被折斷的樹枝砸中,不幸刺穿胸口。“這名傷者被送醫搶救了40多天,還是不治身亡。”他稱,這樣的事故屢見不鮮,還曾有騎車路人被掉落的樹枝絆倒,人飛出去近十米,造成死亡事故。“這些白榆的安全隱患太大,而且出事時經常出其不意。”
六七條道路將換種池杉
為了徹底杜絕類似的安全隱患,北沿公路西段13.5公里將進行樹種更換,統一種植池杉。
魯棟梁指出,池杉在崇明島上生長良好,不招蟲,抗風能力也強。“池杉樹葉茂盛期長,落葉時間短,落葉之后馬上又有新葉長出,遮陽能力強。此外,池杉的總體造型為寶塔形,排列種植以后,將呈現非常恢弘的氣勢,非常漂亮。”
他透露,北沿公路的樹種換種項目也是縣里各相關部門綜合協商的結果,“畢竟白榆的樹齡較高,全部砍除是有些可惜。”
“這些被砍下來的白榆干多已不成材,蛀蟲嚴重也賣不出好價錢。”魯棟梁說,白榆最終的出路可能是“被粉碎后,壓成木板”。
他補充說,13.5公里的換種工程中,每公里換種的成本在60萬元左右,雖然投資很大,但卻是綜合考量下來能夠徹底解決老百姓困擾的最佳方案。
“崇明縣內還有六七條公路、共近90公里路長的行道樹都為白榆,之后將陸續進行換種。”
同時,借換樹種的機會,崇明縣公路管理署將同時對北沿公路西段進行道路拓寬工程。
魯棟梁表示,北沿公路早年曾是崇明境內圍海的大堤,道路狹窄。“最早只有5.5米寬,礙于兩側大樹,后只能拓寬到6米。”
為了達到三級公路標準,目前的拓寬工程將北沿公路拓寬到7米,兩車道外留有足夠空間給非機動車行駛。“工程完成后,整條道路將會有足夠的安全距離給電瓶車、自行車行駛,避免擠占機動車道而發生事故。”
行道樹蟲害困擾崇明多年
“這種刺毛蟲不僅多毛,而且易掉毛。風一吹,刺毛隨風飄落,掉在人體皮膚上,不僅引發瘙癢,還會有刺痛感。不僅附近居住的百姓意見很大,許多騎電瓶車、自行車經過的路人都有類似困擾。”崇明縣公路管理署署長魯棟梁表示,這一現象已在北沿公路持續了好多年。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崇明縣公路署也曾通過打藥水的方式除蟲害。“十余年來,每年即將要入夏時,我們便會組織工人對行道樹打藥水,之后有一段時間,蟲蟄人現象有所緩解。”魯棟梁稱,隨著時間的推移,白榆越長越高,大部分都有十余米高。“為了打蟲,我們用高壓水槍進行噴淋。這樣一來,除蟲藥水能打到高處,但是巨大的壓強致使藥水散落在他處,比如農田、池塘等,引來老百姓的不滿。”
崇明北沿公路的行道樹由白榆換為池杉,對于這一做法,園林專家鄔志星表示,一般來說,選擇行道樹的標準是速生,樹形漂亮,夏天能遮陽,冬天有落葉。目前上海比較多的行道樹種是懸鈴木、銀杏、香樟、水杉等。在他看來,白榆作為行道樹使用的比例是比較低的。
“白榆的蟲害是會比較厲害一點。”鄔志星分析,因此一般都要通過打農藥來抵制蟲害。而對于新選擇的池杉這一樹種,鄔志星表示,池杉是從美國引進的,生長速度快,比較高大,高度可以達到25米,秋天的時候景觀非常好,此前上海植物園已經引種多年,但是由于樹形高大所以移植的難度會稍微大一點,而且池杉喜歡深厚疏松濕潤的酸性土壤,還要看是否能適應崇明的土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