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評皮克迪〡之一:為什么21世紀有可能重蹈19世紀覆轍?

我們已經習慣了人類社會將不斷進步的理念,我們這一代人也切實感受到了經濟增長帶來的生活巨大變化,我們希望以后的生活還會如此,平平安安,快快樂樂,我們不希望未來的世界充滿了煩惱,我們不希望看到一個自己無法理解的社會。
其實,在人類歷史上絕大部分時期,是沒有進步觀念的。下一代人不會認為,自己理所應當地會過的比上一代人更好。工業革命之后,尤其是19世紀之后,人們才真切地感受到經濟增長和收入水平的提高。19世紀還是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我們覺得經濟全球化是個很新潮的現象,似乎剛剛出現在美國紐約時報記者托馬斯?弗里德曼的暢銷書《世界是平的》里。其實,19世紀的經濟全球化,比20世紀末的經濟全球化更為徹底。當時的國際貿易空前繁榮,國際投資暢通無阻(當時發達國家都實行的是金本位制),甚至勞動力的跨國流動都不受限制(既沒有護照也不需要簽證)。然而,為什么這樣的黃金時代沒有持續下去呢?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百周年紀念。為什么從第一次經濟全球化開出來的歷史列車,會駛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深淵呢?
19世紀的確出現了史無前例的繁榮,但也是一個貧富差距日益懸殊的時代。人口出生率突然提高,人口數量的空前增長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影響。目睹法國人口暴增導致的政治動蕩,才促使馬爾薩斯寫出了《人口論》,主張停止對窮人的救濟、限制窮人的過度生育。
19世紀尚未出現真正的民主浪潮,資本的力量左右著政策的方向。資本在19世紀時的討價還價能力遠遠大于勞動,經濟增長的果實首先被資本占有,勞動者的工資增長長期停滯,被經濟史學家們稱為“恩格斯停頓”(Engels’ pause)。資本還有自我強化的功能,資本能夠生息,還可以被繼承,日積月累,就變成了“拼爹資本主義”(patrimonial capitalism)。如果一個社會中的大部分成員都感到無望,自己辛苦一輩子,也比不上人家祖傳的家業,社會矛盾就會不斷激化。19世紀看似金色年華,其實是虛假的“鍍金時代”。這正是為什么19世紀會不斷出現工人運動、社會動蕩的原因之一。國內的矛盾影響到對外政策,各國從擁護自由貿易紛紛改為貿易保護主義,繼而開始軍備競賽,最終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悲劇。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歷史處于不斷的震蕩和調整,西方世界出現了30年代大蕭條,動搖了人們對資本主義的信心。俄國爆發了無產階級革命,德國和意大利走向了法西斯獨裁,日本出現了軍國主義。一戰結束還不到30年,又出現了規模更大、破壞更嚴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之后,資本主義出現了較大的調整,這是在經歷了幾乎半個世紀的戰亂和動蕩之后,痛定思痛,才不得不進行的改革。
不能不說,這一改革是相當成功的。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靠個人努力,就能在自己這一代改變人生命運的機會。這帶來了一種樂觀向上、朝氣蓬勃的社會風氣,人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然而,皮克迪的這本書敲響了警鐘。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搜集了長達300年的數據,用廣角鏡來審視歷史的演變。如果我們把視野拉得如此廣闊,就會發現,自己腳下的基石正在動搖。19世紀的貧富懸殊,和20世紀的相對平等,哪一個才是特例?皮克迪告訴我們,如果沒有巨大的政策調整,按照如今的趨勢發展下去,21世紀很可能又會回到19世紀,貧富差距會越來越大,資本的聲音會越來越響亮,“拼爹資本主義”卷土重來,社會矛盾將不斷加劇,甚至再度爆發革命和社會動蕩。
隱隱雷聲動。皮克迪敏銳地感覺到了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當然,誰也無法準確地預測未來,更不用說預言100年后的未來。但歷史告訴我們,不能把自己的處境想象得過于獨特。馬克?吐溫說,歷史盡管不會重復自己,但會押著同樣的韻腳。皮克迪的書會引起激烈的爭論,他的很多觀點會遭到批評,他的論點、邏輯、論據可能都有失當之處。真理不辨不明,更何況這本書講的事情,直接關系到我們的未來,我們下一代的未來。采取鴕鳥政策,對已經發生的一切不理不問,是最危險和愚蠢的做法。一場思想風暴即將到來,讓這場思想風暴來得更加猛烈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