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珠海外沙村,百貨大亨不蓋豪宅造學校
葉克飛
站在青磚灰瓦的廣東珠海外沙村蔡氏大宗祠前,祠堂左邊是一座兩開間的青磚平房,面寬不過七八米。繞到側面,可以見到屋后有個小院子,還有廂房與后進,但即使如此,進深也不過十米出頭,整個院落不過八十多平方米,是典型的舊式農村民宅。
若非有資料為證,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蔡昌故居。

蔡昌故居 本文圖除注明外 均為 葉克飛 攝
蔡昌是誰?民國時期大新公司創始人,一代商業巨子,旗下的上海大新百貨公司與先施、永安和新新并稱“四大百貨”。
早在上世紀30年代,上海四大百貨就開啟了中國百貨業的現代化。它們的創新之舉,即使今日仍不過時。比如先施在中國商業史上首創開放式柜臺、商品明碼標價等現代經營方式,首次雇傭女售貨員,首創“環球百貨”概念。
永安是首家采用日光燈管和玻璃櫥窗的百貨公司,并以發行禮券、代客送貨、邀請明星、贈送獎學金等促銷手段著稱,首創以天橋連通兩幢大樓。新新是首家裝有空調的百貨公司,大新公司是首家試用自動手扶電梯的百貨公司……

新新百貨昔日 資料圖
更重要的是,從香港、廣州到上海,四大百貨開創了一種新的模式:將百貨業和各種休閑娛樂結合,充分利用屋頂空間開發娛樂項目,使得百貨公司成為多功能商業綜合體,這種模式一直延續到了今天。在當時,該模式在西方還未出現。
敢為天下先的四大百貨公司,其創始人都來自廣東香山(今中山市與珠海市)。
永安公司創始人郭樂和郭泉兄弟是中山市南區竹秀園村人,先施公司創始人馬應彪是中山市南區沙涌村人,新新公司創始人李敏周是中山市石岐區人,大新公司創始人蔡昌則是珠海市外沙村人。

新新百貨即今日南京路上的上海第一百貨商店 圖 Wikipedia
可是,蔡昌位于外沙村的故居卻如此寒酸。雖然他幼時家貧,但中國人最講究衣錦還鄉,發跡之后重建祖屋是常態,比如珠三角地區的雄偉碉樓和精美洋樓,還有潮汕那些動輒數百間房舍的大宅,蔡昌卻是個例外。
衣錦還鄉,建了一間免費學校
在蔡氏大宗祠右側,與蔡昌故居和祠堂并排的是一棟外觀陳舊的五層大樓。一樓正門外是拱廊,面闊七八米,進深足有二十多米,一扇扇長方形窄窗沿街而立。
這座磚石混凝土結構大樓兼具南粵碉樓和西式鐘樓風格,頂端有希臘式杯亭,也因為亭子的圓頂,被村民稱之為“白帽仔洋樓”。側面看它最有意思,一層層呈階梯狀上升。
這是蔡昌捐資興建的禮和學校,1930年落成,供外沙村及周邊村落孩童免費入學。

禮和學校正面
禮和學校建成時,蔡昌還未創辦上海大新,但旗下的香港大新和廣州大新都是百貨業翹楚,他也因此成為蜚聲東亞的百貨大亨。
衣錦還鄉后,他并未大興土木重建祖屋,只是將之修葺,與周遭民房無異。反倒是禮和學校,校舍高大,設施齊全,是遠近聞名的村校。
除禮和學校外,蔡昌為家鄉出力甚多。1929年,國民政府確立中山縣為模范縣,以前國務總理唐紹儀為首,籌建中山訓政實施委員會,蔡昌就被推為委員之一,并被選為財務委員會主任,還擔任中山縣民眾實業公司董事長。

20世紀40年代大新公司內的上海第一部自動扶梯(右二為蔡昌)
1877年,蔡昌生于外沙村。因為家貧,幼年時便替人放牛補貼家用。他只讀過三年私塾,一生以讀書少為憾,因此熱心教育。
1891年,14歲的蔡昌跟隨哥哥蔡興前往澳洲打拼,最初在蔡興與先施公司創始人馬應彪等合股經營的悉尼永生百貨水果店內幫工,其后自己開店,經營水果和雜貨生意。
1899年,蔡興攜積蓄前往香港,并入股馬應彪開設的先施百貨公司。不久后,蔡昌也來到香港,任職先施公司,積累了百貨行業的工作經驗。
1912年,蔡昌兄弟集資400萬港元開設香港大新百貨公司,蔡昌擔任經理。此時香港商業已經極其發達,先施與永安都已運營數年,實力雄厚。面對激烈競爭,蔡昌勉力經營,后來居上。
1918年,12層樓的廣州大新大廈在珠江邊落成,也就是如今的南方大廈。在很長時間里,它都是廣州最重要的地標之一。
也正是在香港和廣州兩地的成功,使得蔡昌底氣十足,于1934年籌資600萬港元,在上海南京路興建大新百貨。
盧慕貞的寂寥
在蔡昌去世前一年,也就是1952年,他的外沙村同鄉盧慕貞在隔海灣相望的澳門去世。
清代以來,蔡氏與盧氏一直是外沙村的兩個最大家族。1867年出生的盧慕貞是孫中山的原配夫人,父親盧耀顯在美國檀香山經商致富,也是外沙村知名商人之一。
盧慕貞與孫中山的婚姻是由父母包辦,年少時的孫中山一心外出闖蕩,孫家為了讓他安分守己,便相中了性格沉穩的盧慕貞。

盧慕貞老年 圖 Wikipedia
但盧慕貞與孫中山沒有任何感情基礎,二者也沒有共同語言。孫中山結婚三個月后就離開家鄉前往香港,此后二人聚少離多。
雖然孫中山多半時間在外奔走,盧慕貞仍孝敬公婆、恪守本分,并為孫中山養育了三個兒女。期間,孫中山屢次起義失敗時,盧慕貞與孫中山的母親也險些被清軍搜捕,一度輾轉逃往檀香山。辛亥革命爆發后,孫中山被推選為臨時大總統,盧慕貞也前往南京,但這個農村裹腳女子對拋頭露面的生活極其不適應,不但行動不便,而且心理壓力極大。
盧慕貞一方面意識到自己與孫中山的巨大鴻溝,但另一方面,傳統思維讓她仍無法接受離婚,于是勸說孫中山納妾,這也是一個封建時代女性為求自保而迫不得已的做法。但孫中山最終選擇了宋慶齡,并致信盧慕貞,詢問是否可以離婚,盧慕貞只能無奈接受。
與孫中山離婚后,盧慕貞在澳門一個人度過了37年,直至去世。她的一生極其孤獨,年少時受限于禮教,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婚后與丈夫很少相聚。即使是三個兒女,與她也聚少離多。人們對盧慕貞評價極高,但不過是“深明大義”、“賢良淑德”之類的大詞,卻很少關注其內心,更不會在意一個農村舊女性的悲劇命運。
外沙村的盧慕貞故居,一如其人生那般寂寥。它位于村中一條窄巷中,一高一矮兩間瓦房,水泥墻面斑駁處處,門前立有石碑,介紹故居簡況與盧慕貞生平。因為疫情緣故,它并未開放。按石碑記載,故居建于清末,土木磚瓦結構,為盧慕貞父親盧耀顯所建。故居中路兩進夾一天井,左路有前后兩廂房,右路有前中后廂房,前廂是廚房,總面闊12.17米,總進深10.92米,總建筑面積132.9平方米。

盧慕貞故居十分樸素
出嫁后的盧慕貞,按照舊時禮俗,回到這里的機會有限,更不用說在此居住了。我一時好奇,拿出手機,在導航軟件上設置了兩個點——從孫中山故居所在的中山市翠亨村,到眼前的外沙村盧慕貞故居,不過6.9公里,如今駕車不過10分鐘時間,可對于這個裹腳女子來說,卻是那般遙遠。
站在盧慕貞故居所在的巷道,回頭望向村子另外一頭,可以見到禮和學校的“白帽仔”。這么多年過去,禮和學校仍然是村中最高大的建筑。這所哺育了一代代人的學校,從一開始就招收女生,給了外沙和周邊村落女童學習的機會。只有知識,才會破除那些陋習,讓女性可以自主把握人生,避免盧慕貞的悲劇命運吧。也許,這才是蔡昌留給外沙村的最大財富。
(聯系我們/投稿郵箱:sjdl_2020@163.com)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