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搶先讀|在對待老人的問題上,現代社會正傾向殘酷
編者按:傳統社會對現代社會來說意味著什么?是充滿沖突與混亂的蠻夷之地,還是盡享田園生活的世外桃源?但無論如何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傳統部族社會在如何組織一個人類社會的問題上,已經進行了成千上萬次自然的實驗。普利策獎得主賈雷德?戴蒙德在新書《昨日之前的世界》中,就探索了傳統社會的生活方式能為現代社會帶來哪些啟示。此書將于8月上市。
在新幾內亞部落生活了近50年的戴蒙德通過對部落社會生存環境、生活習俗的觀察、記錄來剖析人類社會的演進,這本書就是他多年研究的結晶。戴蒙德在本書前言中說,“傳統社群的文化習俗比現代工業社會更多元。”他舉例說,有些傳統社群對待老年人非常殘酷,有些卻極為敬老尊賢?!耙赃@兩個極端而言,現代工業社會傾向前者。”

【書摘】《昨日之前的世界》第六章《如何對待老人》(節選)
我去斐濟群島本島的一個村落進行調查研究時,和當地的一個人交談,發現他曾去過美國。那人告訴我他對美國的印象。美國生活有一些特點是他欣賞的,有一些地方則令他厭惡,特別是美國人對待老年人的方式。在斐濟鄉下,老年人還是住在原來居住的村落,與親戚和老朋友來往。他們通常都住在孩子家里,由孩子贍養、照顧,如果已經沒有牙齒,孩子甚至會幫他們把食物咬爛,讓他們得以進食。這位斐濟朋友憤憤不平地說,但在美國,很多老年人都住在養老院,兒孫偶爾才來看他們。他指著我的鼻子說:“你們美國人不顧自己年邁的父母,把老年人都拋棄了。”
……
為何棄養或殺害老人
為什么子女會不管自己的父母,甚至棄養或殺害?什么樣的社群會允許子女這么做?我們發現,一個原因是在一些社群,由于年邁的父母成為負擔,危及整個社群的安全,最后便遭到拋棄或殺害。例如居無定所的狩獵-采集社群必須時常遷移營地,什么都得背在背上:嬰兒、4歲以下無法跟上大人腳步的兒童、武器、工具等,以及旅途所需的食物和水。如果還要再背負老人或病人,實在很難走得動。
另一個原因是環境造成的,特別是北極或沙漠地區。因為食物時常短缺,也沒有余糧,就不可能喂飽每一個人。這時,社群就不得不犧牲最沒有生產力或沒有用處的人,否則整個社群的生存將會遭到威脅。
然而,并非所有以游牧為生的狩獵-采集社群、住在北極或沙漠地區的人都會拋棄老年人。有些社群(如昆族和非洲俾格米族)便不會拋棄老年人,另外一些社群如阿齊族、西里奧諾人和因紐特人則較常棄老人不顧。即使在同一個社群,有些老人可受到近親的照顧和保護,有些則沒有。
成為社群負擔的老人如何遭到拋棄?我們可就他人的介入程度分為5種。第一種做法是最被動的一種做法,就是故意疏忽,讓他們自生自滅。例如,只給他們非常少的食物,讓他們挨餓,即使他們走失也不管,任其死亡。如北極的因紐特人、北美沙漠的霍皮族、南美熱帶的維托托族及澳大利亞原住民。
第二種做法是在族人遷移營地時,故意把老人和病人留下。如斯堪的納維亞北部的拉普人、卡拉哈里沙漠的桑族、北美的奧馬哈和庫特奈印第安人,及南美熱帶的阿齊印第安人都常實行這種做法。阿齊印第安人還會把老翁帶到森林以外、白人經常出沒的路上,讓他們找不到回家的路。老婦則沒這么麻煩,常常直接遭到殺害。比較常見的做法是族人遷移營地時把病弱的人留下,只給一些柴火、食物和水,如果他們恢復了體力,就能設法趕上,和族人團聚。
曾和玻利維亞西里奧諾印第安人一起生活的人類學家霍姆伯格就曾親眼看到他們拋棄一個婦人。他說:“隊群的人想轉往里奧布蘭科,正要拔營。這時,我注意到一個中年婦女躺在吊床上。她病重得無法言語。我問首領,那個女人該怎么辦。首領要我去問她丈夫。她丈夫說,她病得很嚴重,不能走路,所以他們將把她留下來,反正她也活不了。第二天早上,整個隊群就離開了,沒有人跟那個女人告別,包括她的丈夫。族人只留給她一點兒柴火、一個裝滿水的葫蘆,以及她個人用的東西。這個可憐的女人連抗議的力氣也沒有?!被裟凡褡约阂采×?,于是去一個傳教站治病。三周后,他回到那個營地,發現那個女人不見了。他走上一條通往里奧布蘭科的小路,在半路發現那個女人的遺體被螞蟻和禿鷹吃得只剩骨頭?!八肴フ易迦耍詈筮€是死在半路上。族人認為她已是無用之人,就拋棄了她?!?/p>
第三種做法就是讓老年人自殺。西伯利亞的楚克奇人和雅庫特人、北美的烏鴉印第安人、因紐特人和斯堪的納維亞人等社群的老人都曾選擇自殺,或是在其他人的鼓勵下走上自殺之路,如從懸崖跳下、跳?;蛟趹馉幹兴退?。新西蘭醫生戴維·劉易斯(David Lewis)曾描述他有位年長的朋友泰伐克和親友訣別后,就從西南太平洋的一座礁島獨自駕著一艘小船航向大海,就此一去不返。
相對于上述的自行自殺,第四種做法是協助自殺,或是在有自殺意愿者的合作下將其勒死、刺死或是活埋。楚克奇人會贊揚自殺者,并向他們保證來世必然能住在最幸??鞓分?。欲死之人將頭放在妻子的膝上,由妻子緊抱,另外兩個人再拿繩索把他勒死。新不列顛島西南高隆族的寡婦在丈夫過世后不久,就會把兄弟或兒子叫來,要他們把自己勒死。直到1950年,這種習俗才廢除。這是寡婦的兄弟或兒子應盡的義務。有一個高隆族人曾對人類學家古德爾說,他母親不斷用言語逼迫他,要他不得不從:“我遲遲不敢下手。我母親就站起來,大聲斥責我,讓每一個人都聽到。她說,我必然是想跟她上床,才會遲疑?!卑嗫怂谷簫u的老人或生了重病的人也會要求親友將他們活埋,好讓他們從痛苦中解脫。“莫塔島有一個人得了流感,身體極度虛弱,于是要求哥哥把他活埋。那個哥哥慢慢地把沙土堆在弟弟頭上,不斷地哭泣,還一直問弟弟他是否還活著?!?/p>
第五種做法很常見,也就是不顧老人的意愿,殘忍地把他們殺害。殺害的手段包括勒死、活埋、使之窒息、刺死、用斧頭朝頭砍下去、折斷其頸部或背部等。有一個阿齊印第安人曾對希爾和烏爾塔多描述自己如何殺害老婦:“我常常對那些老婦人下手……毫不留情地把她們踩死、活埋,或把她們的脖子折斷……我根本不在乎。我也可以拿弓箭射死她們。”
上面的描述實在令人不寒而栗,正如我們在第五章看到的殺嬰之例。但是,我們也得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對一個到處遷徙的游牧社群或沒有足夠食物的社群來說,要如何對待老人?那些老人這一生已看過不少年老、重病的族人被拋棄或殺害,也許他們也是殺死自己父母的人。他們愿意自己走上黃泉路或是在親友的協助下自殺。我們很幸運可以活在一個有充足醫療資源和食物的社會,因此不必面對那樣的命運。正如丘吉爾對日本海軍中將栗田健男的評論:“只有經歷過那種嚴峻考驗的人才有資格評判他。”其實,本書的很多讀者或許也曾面臨類似的考驗,或將陷入這樣的兩難:當年邁的父母得了重病,醫生詢問你是否要繼續積極治療,或者選擇止痛藥和鎮靜劑緩和治療?
……
老人的用處
對傳統社群而言,老人可以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從適應論的觀點來看,如果一個社群的老年人可以得到照顧,讓他們發揮作用,這樣的社群能夠更繁榮。當然,在這樣的社群中,年輕人照顧老年人的理由不是基于演化上的好處,而是出自愛、尊敬與責任。然而,如果狩獵-采集族群面臨食物匱乏、族人即將餓死的情況,就不得不考慮現實。如下所述,老人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雖然年輕人也做得到,但主要是老人的專長,特別是需要多年經驗累積的技能,因此特別適合老人來做。
男人到了某個年齡,就不再能夠拿矛刺死獅子,女人也不再能扛著沉重的東西撿拾一種名為"mogongo"的堅果果仁。盡管如此,老人還是可為孫子孫女張羅食物,減輕自己對兒女、女婿或兒媳的負擔。阿齊族男人到了六十幾歲仍能捕獵小動物,撿拾水果、棕櫚果,隊群轉移營地時也能幫忙開辟山路。上了年紀的昆族人仍會設陷阱捕獵動物,撿拾可食的植物,和年輕人一起去狩獵,幫忙判別動物留下的足跡,提出圍捕策略。坦桑尼亞的哈扎女人中最勤勞的一群是老祖母。即使她們的兒女已經長大,還是每天平均花7小時采集塊莖和水果,用來喂饑餓的孫子孫女。哈扎老祖母花越多時間搜尋食物,孫子孫女就長得越好。18~19世紀的芬蘭與加拿大農民也是:根據教會和族譜資料分析,祖母或外婆在世的孩子與兩者都已去世的相比,更有可能順利長大成人。此外,女性在過了50歲的停經年齡依然存活,每10年其子女平均能多生出兩個孩子(可想而知,這是祖母或外婆的幫助)。
除了每天花7小時挖掘塊莖,老人還可幫忙照顧孫子孫女,讓他們的子女、女婿或兒媳可外出捕獵,而無后顧之憂。昆族的老祖母可連續好幾天照顧孫子孫女,子女因為狩獵或采集食物必須在外過夜,就不必擔心幼兒無人照顧。今日薩摩亞老人移民美國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為了照顧孫子孫女,讓子女可離家工作,幫他們減輕育兒和家務的負擔。
老人也可制造成年子女需要使用的東西,如工具、武器、籃子、罐子或紡織品。以馬來半島上以狩獵-采集為生的塞芒族為例,他們的老人會制造吹箭筒。以這樣的技藝而言,老人或許比年輕人更精熟。最會做籃子和罐子的人通常也是老人。
還有一些技能也是如此,如在醫藥、宗教、表演、人際關系和政治等方面。傳統社群的助產士和醫生通常是老人,其他如術士、巫師、先知和法師也是,也包括領導族人唱歌、跳舞、玩游戲以及舉行成人儀式的人。老人由于終其一生都在建立人際關系網絡,因此擁有很多社交優勢。他們可利用豐富的人脈資源幫助子女。政治領導人通常也是老人,因此在一個部落之中,“長老”等于是“領導人”。現代國家社群也是如此,例如美國總統就職年齡平均是54歲,而當上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平均年齡為53歲。
或許,老人在傳統社群最重要的功能是知識的保存者。本書讀者也許很難想到這一點。在知識社會里,龐大的知識和信息都以印刷或數字的方式留存,如百科全書、書籍、雜志、地圖、日記、筆記、信件以及互聯網。如果我們必須查證某些事實,只要翻閱書寫或印刷的數據或上網查詢即可。但在沒有文字的社會,則必須仰賴人類的記憶。因此,老人的頭腦等于社群的百科全書和圖書館。我在新幾內亞對當地人進行調查、訪問,他們如果不確定答案,總會說:“我得向某個老人請教?!迸e凡部落的神話與詩歌、誰對誰說了什么、誰對誰做了什么、當地數百種植物和動物的名稱或用途,以及碰到天災時要去哪里尋找食物,這些常常只有老人才了如指掌。因此照顧老人對部落而言是攸關生死的大事,就像現代的船長要靠航海圖才不至于在大海中遇難。我將在下面的故事中說明為什么老人擁有的知識是部落存續的關鍵。
1976年,我受邀前往西南太平洋的倫內爾島評估鋁土礦開采將對當地環境造成多大的沖擊。我研究森林消失的速度,以及哪些樹種可用作木材、結可食用的果實等。那里的中年島民用倫內爾語列舉當地的126種植物,如阿奴(anu)、崗托巴(gangotoba)、蓋加吉亞(ghai-gha-ghea)和卡加洛胡洛胡(kagaa-loghu-loghu)。他們詳細解釋每種植物的種子和果實是否可供動物和人類食用,或者只有某些鳥類和蝙蝠可以吃,不能讓人食用。在人類可以食用的植物當中,有些還特別指明是“在hungi kengi之后才食用的植物”。
由于我沒聽過"hungi kengi",我問當地人這是什么意思,為何可以讓原本不能吃的一些果實變得可以食用。他們于是帶我去見村子里的一個老婆婆。她年紀很大,必須有人攙扶才能行走。原來"hungi kengi"是倫內爾島遭遇過的最大龍卷風,根據歐洲殖民者的記錄,侵襲時間約在1910年。當時,老婆婆還是個少女,我在1976年見到她的時候,她已經七十幾歲或80歲出頭。那次的龍卷風夷平了倫內爾島上的森林,園圃被蹂躪得滿目瘡痍,保住一命的島民面臨饑荒的威脅。在園圃長出新的植物之前,為了求生,只要能吃的就得下肚,平常不吃的野果也得用來果腹,那些果實也就是“在hungi kengi之后才食用的植物”。至于平常不吃的果實,哪些是無毒的,或者有毒但處理后仍可食用,都需要特別的知識。所幸1910年島民遭受風災的襲擊時,還記得以前如何因應。現在,全村只剩那個老婆婆還記得那樣的經驗與知識。如果倫內爾島再遭受一次巨大的龍卷風,村民是否能活下去,不至于餓死,就得靠老婆婆的記憶了。這樣的故事證明:顯然在沒有文字的社會,老人的記憶有助于族人的生存。

【作者簡介】戴蒙德現任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生理學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哲學學會會員。曾以暢銷書《槍炮、病菌與鋼鐵》榮獲1998年普利策獎,他的另一部代表作《第三種黑猩猩》曾獲英國科普圖書獎。他在《發現》、《自然》和《地理》等雜志上發表過200多篇論文。戴蒙德也是全球唯一兩度榮獲英國科普圖書獎的作家。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