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央視老友“撐腰”劉建宏:球迷別光罵,換你坐那嘴都張不開

劉建宏在微博表示,“從我的角度看,世界杯不應該是中國人看球、吐槽的盛會……不管怎樣,我要表達。” IC 圖
“不懂足球解說,但為啥‘腳著’不著邊際呢?場上的比賽不說,干嘛老說些不相干的呢?”
7月10日,水均益的一條微博“吐槽”引發熱議,網友稱道出了心聲。
原來,事情緣起于劉建宏解說阿根廷隊對荷蘭隊的比賽,很多人質疑為何在解說他國比賽中“硬塞”對中國足球的議論等內容。劉建宏當天在微博回應,“從我的角度看,世界杯不應該是中國人看球、吐槽的盛會……不管怎樣,我要表達?!?/p>
在中國,解說員可謂是出名容易,遭罵更容易。為何大家總是“讀不懂”解說員的意思,為何一句解說會引發這么多分歧和爭議?
為此,澎湃新聞(www.kxwhcb.com)連線了主持人韓喬生和足球評論員張路,來“解讀”足球解說員。
風格轉變
在上世紀50年代,電視還沒有進入千家萬戶,手邊一臺收音機便知天下事時,足球解說員被稱為轉播員。由于只能靠聽,所以轉播員需盡可能詳細地描述現場,幫聽眾把畫面“腦補”完。而“真”也成了當時轉播員說球的講究。
“宋世雄老師當年必須把比賽情況準確報告給大家,也形成了風格,語速很快,描述為主,聲音音調要高——不然在嘈雜的場面里,無法將聲音送達觀眾的耳朵。”張路告訴澎湃新聞,這也是那個時代的特點,其實這種解說形式操作挺難。
而宋世雄的風格則是延續了老師張之的解說特點。在宋世雄的心目中,老師張之的體育轉播和評論的水平是迄今為止最高的,他認為自己最多只及張之老師的三分之一。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當電視普及,意甲等聯賽被央視引進,球迷們“胃口”大開,已不再滿足于了解賽場情況,對技戰術、賽場背后的故事更有興趣。有的球迷對俱樂部和球員的了解程度,甚至可能超過解說員。此時,對于足球解說員的要求和壓力也愈加增大。
“在解說當中,由于太疲勞出現了一些語錄情況?!表n喬生坦言,解說員由于疲勞出現失誤是存在的,不過現在民眾對輿論的態度和以前已經完全不一樣,現在越來越包容。
當年的解說口誤,被編成“韓喬生語錄”——“隨著守門員一聲哨響,比賽結束了”,“各位觀眾,中秋節剛過,我給大家拜個晚年”,還有1996年曼聯比賽中的“夏普”兄弟事件,至今仍為不少球迷所津津樂道。
組合分工解說的出現,帶來了不一樣的體驗。從解說技戰術到介紹當地文化,從場面播報到球員資料,內容豐富。比如意甲三人組:韓喬生負責描述場面,張路講解戰術,張慧德則介紹意大利的文化和球隊及球員情況。不同風格,多元信息。
“因為我是踢球出身,又搞研究,在技戰術方面理解比較深,從這個角度說,球迷可能也比較愿意聽。這就形成了我的風格?!闭劦綖楹我灾v解技戰術為主時,曾擔任北京足球隊守門員的張路說,這是根據個人特長決定的。
隨著中國足球職業化興起,《足球之夜》等節目開播,特別是在中國隊進入世界杯之后,解說員個人風格愈發凸顯。
黃健翔是第一批專業化足球解說員,他的解說富有激情,不僅可以預測球路評點戰術,還能在空當時補充點歷史知識和花邊新聞。
想必不少人仍清晰記得,在2006年世界杯上,他高喊著“意大利萬歲”以及“他不是一個人在戰斗”的激動音調。這在當時也一度引發“圍觀”,他也因此出走央視。
而后,隨著地方電視臺逐漸成長,各地足球解說員也紛紛以地方風格站穩腳跟,“接地氣”的解說風格被當地觀眾頻頻“點贊”。
而在這一屆世界杯上,“詩人”賀煒送別西班牙的解說打動了不少人,朱廣滬因“對對對,對對對”的口語被送上“復讀機”的綽號,劉建宏在比賽中加入對中國足球的議論引來無數“吐槽”……可謂是鮮花與口水齊飛。
“現在百花齊放,大家各有風格,這其實最好。讓球迷多幾種選擇,這沒什么不好?!睂τ谌缃窠庹f風格各異,張路表示,多點選擇,對球迷更有利。
韓喬生則開玩笑道,“現在很簡單,不愿意聽,您就把聲音關咯。另外,我覺得隨著高科技的發展,個性化解說一定會出現。比如,比賽可能會有七八個甚至十八個評論員,你可以根據特點選擇。這個時代應該不遠了吧?!?/p>
條件艱苦
人們只看到屏幕上的光鮮,卻不知解說員背后的艱辛。
在大賽中,資料必須提前準備,休息不一定能保障,在解說過程中想上個廁所都要憋著。精神壓力大、身體負荷強,成了解說員們的家常便飯。2010年世界杯剛踢了三天,五星體育解說員唐蒙就病倒了,只能回家靠著藥物降低血壓。
不止如此,在前方的解說員,從交通到住宿,得一條龍自己解決。
張路告訴澎湃新聞,2006年德國世界杯時,他和劉建宏從科隆坐火車到慕尼黑,一般德國的火車不大誤點,可不幸被他們碰上,“本來有汽車接送的,但后來說來不及,道路都堵了,只好擠球迷專列。趕到賽場后,以百米沖刺的速度沖到看臺,到達時離開賽大概還有兩三分鐘。”
在前方做解說時,會遇到很多意外。比如,有時轉播臺離賽場很遠,“相當于工體看臺的后排”,看不清比賽,而評論席上只有一臺小電視,信息源還不如坐家里看得全面;比如,解說時還要兼顧和后方的聯絡、信號等問題。
“建宏這次在前方也是,他四次從其他地方回到里約熱內盧,其中三次在機場沒人接。在那人生地不熟,而且對于沒有進入世界杯球隊的所在國的記者來講,在那兒可能算二流記者,本身就沒受到很公正的待遇,我們的經費也有限,所有困難都要自己解決。”韓喬生說,解說員身邊也沒有所謂的助理,哪怕是一個可以管管資料、交通出行的人都沒有,全靠自己。
張路也希望球迷們能多給予一些理解,“有些球迷會說,我們去解說比誰誰誰強,真要坐那兒說,可能嘴都張不開。這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nbsp;
專業要求
西方一些轉播頻道對解說員的基本功有硬性規定。ESPN要求旗下的足球解說員不但要熟悉場上每位運動員的名字和特點,當屏幕里出現場外特寫鏡頭時,解說員也必須馬上作解釋。
國內解說起步晚,但解說員也在不斷增強自身儲備知識。在一次英超比賽中,鏡頭搖到場外的阿森納替補席,被稱為“英超活字典”的詹俊脫口而出:坐在溫格旁邊的是奧克斯,他是阿森納隊的隊衣管理員,同時也是阿森納女隊的主教練,而且兼任阿森納隊的大巴司機。
同時,有網友也指出,在比賽中,解說員反復拿捏不準是否越位、是否犯規,令人煩躁。除了儲備知識之外,解說員是否要具備“鷹眼”一般的洞察力?
“不能強求每個人都是一雙鷹眼,電視上屏幕這么小,尤其是前方解說員,他看到的很局限,不像在家看高清電視。大家也不要苛責。”張路表示,自己在解說時,憑的是感覺?!疤哌^球的人,對球路的判斷、是否犯規,會根據人移動的軌跡、速度、兩人相撞時大概的情形,估計出來。其實我并不是眼睛看到的,而是感覺到的?!?/p>
張路還對澎湃新聞說,“比賽中,我們會說,‘這球是不是手球?’只能提出質疑,因為并沒看清楚,但感覺到了。再看慢鏡頭時就能下結論?!?/p>
韓喬生也認為,“畢竟每個人只有兩只眼睛,視力有限,而且坐的角度都不一樣也會有影響。要在第一時間反應過來,有點勉為其難了。”
而對于解說中是否能帶入感情色彩,這被網友們討論了無數次的話題。張路和韓喬生也有自己的觀點。
張路表示,他盡量避免帶入感情色彩,自己也不是任何一個隊的球迷,“我有時是把自己放在教練的角度來看,甭管哪個隊,球踢得好、思路對頭、技術運用合理,那就要說好,不能因為不喜歡就說不好。要保持客觀心態。”
“前國家廣播事業局局長梅益同志曾指出,解說員的適度傾向性要與客觀、公正相結合。適度就要看怎么把握了?!表n喬生告訴澎湃新聞,他覺得主持人如果沒有情感色彩,恐怕球也說不好,但如何把握度是個關鍵,“就是不能太以個人觀點為主,盡可能站在大眾的立場上。”
面對壓力
輿論壓力一直尾隨著解說員這個行當。
說好了,下次輿論會給予更高期待;說不好,網絡口水都可以把人淹死。這也考驗著解說員的心里承壓能力。
黃健翔在2006年出演的相聲中為自己的職業訴苦不迭:“我們解說員所謂‘日出千言,不損自傷’啊。說話多了,受的都是內傷啊,表面上看挺好,里邊全都碎了,這里邊就是一鍋鹵煮火燒。”
“不要被沒有意義的批評所左右,也不要忽視合理的批評?!睆埪繁硎?,要把握好心態,首先還是要自信?!傲硗?,網絡上的東西不要看得太多??炊嗔?,只能使自己的心情變壞?!?/p>
在網絡還未普及之前,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局限于報刊雜志、廣播電視。而網絡時代的到來,就如同打開了洪水的閥門,言論紛紛擾擾,眾生百態盡顯。
“前輩趙忠祥老師曾說,如果你沒有承受壓力的能力,你不要做體育解說、主持人。”韓喬生認為,現在人們對足球的關注度在呈幾何式增長,這本身是好事,但也會造成良莠不齊。
同時,對于劉建宏解說遭“拍磚”一事,韓喬生表示,“我和建宏也很熟,相信他肯定能積極地理解和消化?!?/p>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