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弘毅逾百億資金投上海:擬更徹底參與上海國企改制

管理約480億資金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弘毅投資,投資上海的資金已超百億元,投資項目達10余個,其中一半項目都是參與上海國企改制。
7月7日,弘毅投資總裁趙令歡在上海出席深化國資改革座談會,會后向澎湃新聞(www.kxwhcb.com)透露上述信息。
據趙令歡介紹,弘毅投資在上海除了積極參與國企改制項目,還在跨境收購領域有所斬獲。日前弘毅投資已通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跨境投資平臺,短時間內連續完成了三單跨境收購。
現年51歲的趙令歡,現任弘毅投資總裁、聯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負責對弘毅投資的全面管理及聯想控股的戰略投資業務,他還擔任聯想集團、石藥集團、新華人壽、城投控股等企業的董事。
趙令歡給了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幾個數字:弘毅投資管理的現金規模約480億元(人民幣),目前大部分資金已完成投資,已完成投資的資金約400億元;在弘毅投資管理的資金中,60%資金是外幣,40%是人民幣,人民幣資產在170億元至180億元之間。
“我們所投資的企業,已經有很多退出了,還在弘毅投資管理之下的,大概60多家企業。他們的資產規模就比較大了?!壁w令歡說。
按照趙令歡提供的數據,目前弘毅在上海共投資了10個項目,其中有一半是國企改制項目。
為外界所知的是3筆弘毅投資參與上海國企改革的項目,分別為:2013年6月,弘毅投資入股上海東方傳媒集團(SMG)旗下尚世影業;2014年初近18億元收購城投控股(600649)10%股權;以及一個月前,15億元入股錦江股份(600754)成二股東。
值得關注的是,7月7日下午,上海市委、市政府召開進一步推進上海國資改革促進企業發展座談會,會上發布了《關于推進本市國有企業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若干意見(試行)》。
與會的趙令歡稱,弘毅將來在上海會繼續多做項目,同時會把項目的混合所有制尺度做得更徹底。也就是說,本來說要分兩步走,現在可以一步到位。
關于如何參與上海國企改革,記者與趙令歡展開了以下對話。
“國家一點兒沒吃虧”
澎湃新聞:弘毅有些出資人來自海外,會不會有人問你,海外資本參與國企改制是國有資產流失?
趙令歡:有人問啊,通常我們都會認真地給他做一遍演練。
首先,雖然錢是外國的,但管這筆錢的人是中國的。出資人有權決定用不用我們做管理人,但具體到投資哪家企業和參與企業改制,我們基金管理公司擁有充分的決定權。
另外,我們管理得好,他(外國投資人)的確是掙錢了。這時候,有人會問,這么好的收益為什么不讓國人分享?會不會涉嫌國有資產流失?不就這兩個問題嗎?
通常我們會說,我們希望做貢獻的人獲益。你看社保基金、中國人壽也是我們的出資人,如果我們有很多項目只能人民幣投,那就用人民幣投。有些項目人民幣和美元都能投,那就平行投,都獲益,體現公平性。
關于國資流失的事,我們幾乎沒有例外地可以說明,我們不管什么價格進入,若干年之后,國資價值都大幅提升了。
中聯重科是大家熟知的例子。我們進去之前,國資占比將近40%多,快到50%,總市值是19億元,所以國資的價值是10億元。
這么多年做下來,國資持股已經退到了16%、15%,但是中聯重科現在的總市值將近500億元,所以國資持股市值有80多億元,放大了八倍,這還是因為現在它那個產業表現不夠理想,市值下來了,有一段時間它的總市值是1000億元,國資持股市值達150億,從10億元到150億元,也就是六年。
從社會效益來看,當年不足1億的稅收,現在每年幾十億的稅收?,F在它的分紅比當年的整個公司利潤還多,從當時不到1萬人的就業,到現在3萬多人就業。品牌,當時中聯重科就是國內的一個排名第三的重工企業,現在全球十強,全世界知名。算一下,七年之后,由于改制,國家是一點虧都沒吃,反而是獲得了全方位的價值增長。你說流失了什么?
“金融國資改革需國家支持”
澎湃新聞:你們在上海選擇國資項目有什么標準?
趙令歡:還是那句老話,就是事為先,人為重。
現在,兩個事情所推動的產業,我們都會認真地看:一個是消費升級,一個是城鎮化。在好的行業里去找適合的投資標的,這是所謂的事為先。但最終我們投不投,那就是看企業家是不是有一個比較宏大、但又可以實現的夢想。有時候事的層面不那么理想,但因為人是對的,我們也會投;可是反過來,事不錯,但人的感覺不對,我們堅決不會投。標準大概就是這樣。
因為弘毅也是個比較大的并購基金,我們希望投成規模的項目,做更大的企業,上海這方面標的真的很多。
澎湃新聞:弘毅投資投上海城投、錦江股份,為什么參股比例都在10%左右?這樣的持股比例,弘毅能否真正參與到激活國有體制的改革中?
趙令歡:數字本身不說明實質。但是,當實質有了之后,數字只是一個呼應。
弘毅參與國企改革,要有幾個基礎點,第一個是企業家希望改,就是他有改革的內在動力,然后,政府作為股東要有意支持。我們不和政府胳膊掰大腿,這個要順。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我們要建立兩個共同體。第一個是戰略共同體,就是企業以后是走什么樣的路,做成什么樣的企業,大家要有共識。第二個是利益共同體,國家、弘毅、企業管理者都是股東,利益共同綁定在這個戰略框架里面,形成戰略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這個是我們改制實施的基本要求。
關鍵在于能不能通過混合所有制形成市場化的體制機制。有的時候,100%股權控制在我們手上能達成這樣的效果。但有時候,我們持有10%股份,和國有股東一起,幫助管理層適當持股,形成一個約束和激勵制衡的機制。能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就愿意做。
澎湃新聞:在上海,市場更關心金融國資改革,弘毅投資在這方面有什么計劃?
趙令歡:國家金融改革,有兩個層面要考慮,一是國家監管層面,這個是全國統一的,地方并沒有多少裁量權。二是在統一監管思路和框架下,上海本地金融企業可以做什么。
現在,國家在不斷思考金融業的深層次改革,但金融這個事兒,國家肯定分外地小心,因為金融沒有什么局部試驗這一說,動輒就會引發系統動蕩。這個動蕩如果是正面的就是進步,負面的就是風險,所以國家會比較小心。
上海作為一個金融重地,(金融國資)改革的思路特別明確,落實也比較到位。但這確實是國家的事,我們希望國家能夠更多地把這些行業開放給非公資本,讓市場化的非公資本也能夠更多地參與。
澎湃新聞:你談到,將來對上海國資改革可能有一些更徹底、更深入的模式,能具體講講嗎?
趙令歡:我們以前已經在其它地方做過,只不過在上海剛剛開始,在大型國企,好比說以前的中國玻璃,當然那是臨危受命了,我們百分之百地把它收購了,這很徹底吧?收購完了之后,我們去用市場化的方式,跟管理層說,你們來持股,你們沒有錢借給你們錢,都得買股份,利益和企業高度綁定在一起。
剛才你問,相對于我們在上海已經做的項目,10%的股份頂用嗎?我只是說頂用,但也不排除用更徹底的方式去做其它另外一些項目,核心目的還是市場化的體制機制。
不贊成全員持股
澎湃新聞:你提倡管理層持股,為什么不贊成職工全員持股?
趙令歡:這個實際上是我們的經驗,我們堅決主張全員共享企業發展的紅利,但手段一定要切合實際。股權、期權激勵意在長期且力度大,對企業說了算的人管用?;鶎訂T工的需求有所不同,越基層應該越短期、越現金。
管理層的利益和改制后的企業的利益一定要綁在一起。如果給一個大公司高管1%期權,分五年給,五年之后,如果100億元的企業做成了500億元,1%的期權是很值錢的。但反過來,五年之后還是100億元,高管什么都沒有。
一個基層員工,我們更講求獎金(激勵)。獎金的來源,可以是企業利益的分紅。所以,我們在制定股權激勵制度的時候,就會很注意說,高管盡量不要拿企業經營利益來分紅,這個分給其他人員,高管拿期權。
但是對于中層和基層員工,短期激勵和獎金的方式更有效,對企業競爭力也更有幫助。
澎湃新聞:有報道說,你認為企業中層不應該拿股權?
趙令歡:沒有,我認為期權應該是到骨干和管理層。有些企業覺得到了十幾個人層面就夠了,有些企業到幾百個人。企業核心人員不是數字,是看對他有沒有激勵效果。
一個人不是中層領導,但是一個技術公司的核心技術骨干,他就應該持股。因為,他在這兒好不好好做,或者是不是跳槽跳競爭對手那兒,對這個企業很關鍵。所以,他雖然不是個高管,他應該持股。為什么講一企一策,主要是這沒有一個統一的公式。
“互聯網金融不會取代傳統金融”
澎湃新聞:你對中國文化產業的投資機會怎么看?
趙令歡:中國中產階級的興起,以后他們對生命質量、生活質量的要求會提高。所以,我們投健康產業。然后是文化產業。我跟錦江集團的余總說,投資錦江有一半是因為文化,旅游是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延伸內容。所以,我們是沿著這個所謂城鎮化和消費升級來弄。
澎湃新聞:你們投資媒體還挺受關注的。
趙令歡:我們覺得新的傳播和消費方式,這是不可逆轉的,對新聞也好,媒體也罷,傳播方式就是所謂的碎片化了、移動化了,這是不可逆轉的。你看咱們年輕一代,讓他三天不吃飯,他活得好好的。三分鐘不給他手機,他就著急得恨不得要跳樓。以后更是如此。
所以,這是革命性的變化。有些傳統媒體做了新媒體項目,其中也可能失敗,但我覺得都值得嘗試。可惜,中國報業受體制約束,有些嘗試有限。所以我們從外面舉起手說,首先我們有不同的經可念,說不定有幫助。另外,我給他眨眨眼睛,你的經我來念是不是也有用一些?
澎湃新聞:你怎么看互聯網金融?
趙令歡:互聯網金融我們一直在學習、在看。
我覺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會滲透到主要經濟活動的所有層面,包括金融,但不會完全取代傳統金融形態,這是我的觀點。
P2P(個人對個人借貸)想解決一個任何傳統金融機構特別想解決、但永遠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是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的貸款融資問題。但之所以其它機構都解決不了,是因為那兒的風險真的是高,投入產出比真的是低。
所以,P2P對就業可能是好的,但說有一個什么秋風掃落葉的系統,就取代(銀行)了,我認為是不可能的。金融它實際上是一個信譽的問題,你窮的時候就不容易有信譽,富的時候就比較容易能得到,這是規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