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史壇一周︱戰爭親歷者怎么看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原刻官書,當時稱詔書,上蓋天王金印及“旨準”兩字,印制精美,因太平天國失敗而被清廷大量銷毀,存世極少,向為研究者所重視。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所藏部分,系由太平天國贈送給法英外交官、傳教士,后為“倫敦會藏書”。
2014年4月,《澳大利亞藏太平天國原刻官書叢刊》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

本書全三冊,收錄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所藏太平天國原版刻書和原抄本23種,原版布告3種,原抄布告6種。其中《天父下凡詔書第二部》為存世孤本,而《太平天國甲寅四年新歷》亦是世界唯一重刻本。附錄一冊,全彩仿真印刷該館秘藏的三件原版安民告示,這三件布告保存完好、字跡清晰、墨朱分明、色彩鮮艷、宛如新制,其中的兩件更是世界僅存之碩果。
本書由原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館長、知名太平天國史研究專家郭存孝先生親自到澳館核查版本并撰寫提要。
在對太平天國的記憶中,什么被遺漏了?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梅爾清( Tobie Myer-Fong) 2013年在斯坦福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太平天國戰爭史研究的最新著作《浩劫之后: 太平天國戰爭與19 世紀中國》( What Remains: Coming to Terms with Civil War in 19th Century China)。 《清史研究》2014年第1期發表了張笑川的書評《日常生活視野下的太平天國戰爭研究——評梅爾清<浩劫之后:太平天國戰爭與19世紀中國>》。
書評指出,英文原書名將“太平天國戰爭”稱為“19世紀中國內戰” (Civil War in 19th Century China),一方面是將其與“美國內戰”、“歐洲內戰”等進行比較,一方面是避免“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太平天國叛亂”等中西傳統學術術語所必然帶來的政治傾向性。
接著,是關于《浩劫之后》的內容介紹:
第一章“戰爭”( War) ,反思迄今為止海內外關于太平天國戰爭史的研究,指出不管是中國本土還是海外學者,多采取政治史的研究視角,或者關注其對于中國革命進程的影響,或者探討其宗教信仰與正統基督教的異同,而較少關注它的社會史或生活史意義。第二章“文字”( Words) ,聚焦作為戰爭親歷者的江南著名慈善家余治( 1809—1874) 對戰爭的反思和論述,以及他為應對戰爭所采取的各種慈善活動,尤其突出了余治思想和慈善活動中的宗教信仰面向。第三章“被標記的身體” ( Marked Bodies) ,描述戰爭時期因頻繁的偽裝和背叛,戰爭雙方經常通過黥面、紋身、發式、服飾等身體標記來識別敵友和控制人口,以及由此而對戰區人民所產生的身體和心理影響。第四章“骨與肉”( Bones and Flesh) ,描述戰時尸骸遍地的慘狀,同類相食、買賣人肉的酷景,以及戰時和戰后人民對于尸體的心理感受和處理方式。第五章“木與墨”( Wood and Ink) ,講述戰時和戰后,清廷、各級地方政府和地方精英通過調查、采訪、認定、表彰、紀念死難忠義烈士等措施重建地方秩序,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體現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地方精英之間的取向異同和權力格局。第六章“痛失” ( Loss) ,通過對杭州人張光烈《辛酉記》、《殉烈記》文本的細致分析,展現其在散亂的文本中所體現的對死難母親的刻骨銘心的懷念與追憶,以及母親死難對其人生揮之不去的深遠影響。同時,也展現了官方紀念活動之外充滿個人色彩的、并往往與官方基調背離的記憶方式。第七章“結局” (Endings) 總結全書,并指出類似張光烈這樣的對于戰爭的個體記憶和感受并非個案,如果我們從“忠義”、“革命”等大敘事之外觀察,會發現戰爭意義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
《浩劫之后》圍繞戰爭親歷者的切身經歷和感受,在日常生活史的視野下探察太平天國運動,這是過去的研究者所忽略的。
上海交通大學“明清契約文書”研究生國際暑期學校開班
6月30日,由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信息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主辦的“明清契約文書”研究生國際暑期學校在上海交大閔行校區陳瑞球樓108室開班上課。

本次暑期學校從契約(土地買賣契約文書的釋讀與研究)、賬簿(會簿、商業和家計賬簿的釋讀與研究)、訴訟檔案(訴訟檔案的釋讀與研究)、鄱陽湖文書(以湖面權為核心的契約文書的釋讀與研究)四個方向開展研討,邀請上海交大曹樹基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科大衛教授、廈門大學劉永華教授、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歷史系歐中坦教授及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吳佩林教授等進行專題講座。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臺灣大學、政治大學、東吳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的青年學者、碩博士研究生30人參與報告、交流。
海內外學者一同探討中日海戰,《甲午一百二十年祭》出版
2014年是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東方早報·上海書評》刊發“甲午一百二十周年祭”專題文章。此次結集成書,除了今年刊發的專題文章外,還收錄了《上海書評》在此之前約請相關專家、學者撰寫的文章,共計十二篇。
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歷史系艾爾曼教授在《甲午戰爭再檢討》一文中指出,甲午戰前歐洲人,甚至日本人并不覺得自己能戰勝中國。日本獲勝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其船輕、炮輕,一艘戰艦可以承載更多的炮,火力更強。作為第一次蒸汽動力的大海戰,甲午戰爭這一教訓給全世界上了一課:海戰中什么是有利的。
夏威夷大學榮休教授、海軍史專家馬幼垣《再論北洋海軍人才之庸劣》論說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器”(北洋海軍采用炮塔斜置法使其受害于炮口火花灼傷自己甲板或上層建筑)、“人”(北洋海軍“練靶如同兒戲”,又擺出劣陣等)俱劣之特征,“說來說去,結論始終夠明顯。北洋海軍硬件、軟件俱劣,送至往前線無異制造犧牲品和國際笑柄”。
另外,有華東師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教授楊國強《甲午乙未之際的國事與帝王家事》,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孫科志《韓國人怎么看甲午戰爭》等,從甲午戰爭的歷史背景、戰局狀況、人事武備等問題展開研究與討論。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再版《民主革命的年代:美國與歐洲的政治史》
R.R.帕爾默(1909-2002年),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先后執教于普林斯頓大學、華盛頓大學和耶魯大學。作為法國大革命研究權威、美法兩國革命比較研究的先驅,帕爾默曾先后擔任美國法國史研究協會主席(1961),美國歷史學會主席(1970)。其代表作《現代世界史》已出至第10版。
帕爾默在《民主革命的年代:美國與歐洲的政治史》中認為,美國、法國和波蘭的革命,是政治觀念,訴求及沖突表現,英國、愛爾蘭、荷蘭或其他地方的政治變革與此相似。帕爾默將舊的社會形態——其標志是社會地位的合法化和精英的自我延續——與新的社會形態置于社會流動性和法律平等的語境中討論二者的沖突。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