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文化社會學也研究抗日神劇?
梅雨季的一個周六早晨,上海大學社會學系的會議室傳來抑揚頓挫的倫敦腔英語。耶魯大學文化社會學中心的主任菲利普·史密斯(Philip Smith)教授正在向該系的學生們講解文化社會學的思想起源。學期尾聲,暑假在即,原本慵懶的校園周末晨間,依然有二三十位學生前來聽講。并且幾乎每個人手中都有各自準備的英文閱讀材料,厚厚一沓。

第一天的講座由史密斯教授主講,連講三天,后面兩天則留給亞歷山大教授。當一位嘉賓主講時,另一位則會和同學們坐在一起充當聽眾、提問者和點評人。五天的主題分別是:
文化社會學的思想起源:內容涉及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索緒爾的語言學,列維-斯特勞斯的《結構人類學》,瑪麗·道格拉斯的《潔凈與危險》,羅蘭·巴特的《神話:大眾文化詮釋》等。
神圣與世俗:內容涉及涂爾干的理論,以及二元文化符碼。
儀式和敘事:內容涉及亞里士多德、弗萊和涂爾干的理論。
呈現,創傷和象似性(Iconicity)。
公民領域。
全程出席的除了好學的學生們,還有上大社會學系的徐冰教授,他既是主持人也兼職助教,會體察學生的反應,在例如專有名詞對不上號、理解費力等疑難處向學生用中文解釋,也會在需要時幫助學生向嘉賓翻譯他們的問題。
史密斯教授是英國人,自嘲是位出了名的語速過快者,所以他講課時有意放慢,英式口音尤顯字正腔圓。講座開宗明義,首先介紹了文化社會學的幾個基本要素。他指出這一學科旨在解釋社會是如何運作的,嘗試找出社會行動和社會秩序出現問題時的解決辦法。他認為文化社會學關注的是“意義”,并由此引發對動機、認知、行為與合法性的思考。
亞歷山大教授補充時,提綱挈領地指出:文化社會學是現代性的產物。該學科思考的問題其實都是進入現代之后產生的問題。
為了清晰闡釋這些抽象的理論,史密斯教授列舉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來幫助大家理解。第一次來中國的他,抵達才兩三天,就已經能把當地日常生活中的有趣之處作為例子信手拈來:抗日神劇,電視相親節目,狗肉節的爭議等。每一個都的的確確是百姓熱議的話題,不禁讓人贊嘆他身為文化社會學家敏銳的洞察力。
提問階段,學生們十之八九都能用英語表述自己的問題。兩位嘉賓應對積極而自如,互相補充,話筒里英英與美英輪流切換。
思考永遠是一件辛苦又愉悅的事。同學們聽課時屏息凝神的表情,轉化成下課后略帶滿足的輕快神色。
杰弗里·亞歷山大(Jeffrey Alexander)
耶魯大學社會學Lillian Chavenson Saden教席教授。在經典社會理論,文化社會學和政治社會學領域都著述頗豐。生于1947年,1969年哈佛本科畢業,1978年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取得博士學位。1974年至2001年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執教,2001年加入耶魯至今。
已譯成中文的著作有《社會學二十講》(2000)、《迪爾凱姆社會學:文化研究》(2001)、《世紀末社會理論》(2003)、《社會生活的意義:一種文化社會學的視角》(2012)。
菲利普·史密斯(Philip Smith)
耶魯大學文化社會學研究中心聯席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文化/知識社會學,越軌社會學,犯罪與法律,政治社會學和社會運動等。
代表著作有《為何有戰爭?伊拉克,海灣戰爭和蘇伊士運河的文化邏輯》(Why War? The Cultural Logic of Iraq, the Gulf War and Suez)、《懲罰與文化》(Punishment and Culture),以及合著的教科書《文化理論:導讀》(Cultur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由享有盛譽的Blackwell出版社出版,目前已再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