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譚伯牛:晚清名士李文哀公軼事

譚伯牛
2014-06-27 16:10
來源:澎湃新聞
? 私家歷史 >
字號

        晚清著名幕府,幕客多是功名之士,惟在曾國藩與張之洞的幕府,常能見到學者與詩人。原因很簡單,較諸胡林翼、李鴻章與袁世凱,曾、張本人對學術與文學更有興趣。雖然,幕主對僅有文學之長而乏濟事之才的幕客,格于形勢,無法提攜,只能讓他們自生自滅。而學者因為更具條理,更能自律,倘若得到一官半職,在任表現往往勝于詩人,則出幕之后,晚景不會像詩人那么凄涼。        

        曾幕中最凄涼的要屬李士棻(1822-85)。他是四川忠州(今忠縣)人,字芋仙,十三歲學詩,斐然可觀,及長,與中江李鴻裔、劍州李榕齊名,時稱“四川三李”(黎庶昌《李芋仙墓志銘》,文中敘及李氏履歷,未出注者皆引此文)。未來,三李皆入曾幕,榕官最尊,鴻裔學問最大,而士棻詩名最盛。       

        士棻與國藩有師生之誼。按,清代舉人,至京參加會試、復試與殿試,三考過關,才能獲得進士的出身。道光三十年(1850),國藩充會試復試閱卷大臣,士棻則以會試第一名參加復試,不幸復試不能入等,未能考中進士。因此,國藩慨嘆身為考官,遇到“時吟大句動乾坤”的士棻,結果卻是“吹噓曾未出風塵”,只能安慰他“細思科第定何物”(曾國藩《酬李芋仙二首》)。        

        除了言語慰藉,國藩還掏錢資助士棻在北京游學,“名公卿交相延譽,才名日隆隆起”。其后,四川老鄉去北京會試,多須拜訪士棻,所見各省舉子莫不對他“推襟送抱”,邀他吃飯喝酒,“旬至再三”,而士棻的“清詞麗句”,則常為這些年輕人“舉似而口誦之”,甚至朝鮮貢使來到京師,也要登門問起居,“必乞其詞翰以去”。海內海外,皆知天朝有個李大詩人也(王再咸《天瘦閣詩半序》)。       

        借著詩名,士棻游歷各地,皆受優遇,地方官紳都打大紅包。只是,才思太敏捷,也會損害經濟效益。到河南祥符,周翼庭招待他,席間興起,他大談在都時如何集句撰嵌名聯,翼庭湊興,說,“吾號殊不易對”。士棻說不難,開口即吟“在天愿作比翼鳥”,翼字便有了下落。只是遲遲不說下句,座客再三催促,他才拍著屁股說:“隔江猶唱后庭花”。對的十分工整,一座大笑,只有主人笑不出來。臨別,翼庭給包了個最低標準的紅包,士棻故曰:“一聯巧對,換我三百金也”(易宗夔《新世說?排調》)。

       
        士棻逢酒必喝,逢喝必醉,逢醉必哭,讓詩壇酒友受不了,遂給他私封了“文哀”的謚號。士棻不以為怪,說:“嬰兒笑語無常,酒人墮車往往不死者,其天全也,公等以此生謚吾,殊當吾意,吾將與阮籍劉伶為徒矣”;欣然受之,與人談話,偶亦自稱“文哀公”。不過,國藩對他這么玩兒很有意見,嘗特地警告他:“不可開口嘆貧嘆卑,不可開口能詩能文”(咸豐十一年七月十八日記)。        

        名士風流自賞,文人習氣難除,士棻并不將老師的話放在心頭。咸豐末,他出任江西彭澤縣令,到官日,攜一張琴,萬卷書,二具棺材,為兩個兒子改了表字,云松存、菊存,殆用陶淵明《歸去來辭》“松菊候門”之典。排場如此,固謂風雅,只是當時南京未復,太平軍在江西并未絕蹤,身為地方令長,須襄辦軍務,撫衛民眾,怎能這么清閑,“烽火達于鄰疆,方據案吟哦不覺”呢?抑或自覺不妥,數日后,他越級稟告兩江總督,暢論戎機,無奈“論高而闊”,總督曾國藩“笑置之”,并又警告他,以后切莫再談這些自己都不懂的事情。        

        至于兩具棺材,若以士棻所賦的詩句做判斷,則毫無用處。他說:“古來賢達甘無用,醉便高歌死便埋”(《旅述》);又說:“萬事向衰無藥起,一身放倒聽花埋”(臥游)。顯然,無論醉仆街頭,還是葬身花海,皆無所用其棺。        

        彭澤任做的時間不長,很快國藩就召他回安慶大營,此后,又隨國藩去了南京。然而,雖在幕府,國藩對他卻不如以前那么親切了,甚至“戒門者勿通”,見一面也難。士棻惶恐,寫了一組詩,為自己“使酒嫚言”而道歉,希望老師再給一次機會。詩中有“憐才始信得公難”之句,國藩讀到,轉覺不忍,乃吩咐江寧布政使,謂:“李芋仙終是才人,務為之地,勿使失所”。于是,士棻“得以溫飽數年”。及至同治末年,他再次出幕,任江西南豐縣令。誰知沒多久又因地方財政問題,與江西巡撫劉秉璋當面爭執,“語侵辱之”,被秉璋參了一摺,以此免職。        

        其時士棻五十七歲,無房產,無存款,而老師曾國藩已逝世,再無大力護持的人,晚景極不樂觀矣。如刻詩稿,需二百兩銀子,他向兩位“同年同門之厚于貲顯于仕者”告貸,竟然一文錢都沒借到(《題新印詩卷序》)。日常生活也難以為繼,居然絕境。誰料天不絕人,在北京時相好的一位名角兒恰在此時到上海發展事業,與他鴛夢重圓,解決了生計問題。        

        杜蝶云(1847-99),蘇州人,是同光間戲曲界的傳奇人物,生旦凈末,皆所擅長,因在北京演戲得罪權貴,被迫南歸,遂于上海創立新班。二人在北京初見時,蝶云只有十三歲,而今再見,雖然“一般憔悴兩瓢零”,重拾古歡,竟有“老矣更期勤會面”,“三十馀年夢未醒”的觀感(《除夕留杜芳洲旅窗說夢》),確實出人望外。而更令士棻感愧的則是舊情人不僅珍惜舊緣,甚而讓他住到自己家里,提供一口養老軟飯。于是,為士棻銘墓的黎庶昌大發感慨,至謂“斯足以愧天下士”也。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度市| 桦甸市| 怀柔区| 永登县| 盐山县| 贵溪市| 保山市| 鄂伦春自治旗| 平塘县| 新乡县| 西丰县| 梧州市| 灵璧县| 郓城县| 天门市| 蒙山县| 上栗县| 栖霞市| 湖北省| 三都| 周口市| 洞口县| 陆丰市| 武冈市| 壤塘县| 彭州市| 武胜县| 丹寨县| 甘泉县| 青川县| 南漳县| 临汾市| 永年县| 大埔区| 金川县| 萝北县| 蓬莱市| 景宁| 洛川县| 桐庐县| 河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