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黃埔90年| 從陳毅到胡宗南,哪些名將出自黃埔軍校?

6月16日,是黃埔軍校建校90周年。這所軍校為中國軍事輸出了大量人才。
從黃埔校門下走出的同窗,隨著國共兩黨的分分合合,有時并肩合作,有時互相搏殺。林彪、陳毅、徐向前、胡宗南、謝晉元……其中不乏成為名將之志士。
1927年中國第一次大革命失敗之后,在歷史轉折時刻,周恩來、陳毅、惲代英、郭沫若、陳賡、周士第、許繼慎、林彪等大批黃埔教官和學生先后奔赴南昌,參加南昌起義。
數以千計的黃埔學子在全國創建紅軍。
黃埔軍校的教官和學生也成為了各路紅軍和各地工農武裝的創建者和領導者,王爾琢、徐成章、蔡申熙、董郎、黃公略、葉鏞、伍中豪、李文林、何昆、曾中生、潘忠汝、胡筠、宛旦平、李天柱、段德昌、姜鏡堂、劉志丹都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記。
139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第二次國共合作成立。分道揚鑣整整十年的黃埔教官和同學們共同抗日。
抗日戰場上,數以萬計的黃埔學生在戰場上奮勇殺敵。他們其中不乏出色的軍事將領。
在淞滬戰爭中,黃埔一期生黃梅興成為第一位犧牲的抗日將領。
“胡宗南作為一個將軍,在蔣介石的軍隊時還是很出色的,抗日戰爭中打了很多硬仗!”熊向暉曾如此評價他的上級胡宗南。
正當胡宗南軍枕戈待旦之際,1937年8月13日淞滬抗戰爆發。胡宗南接到命令奔赴前線,這一仗,打得很慘烈。
時任上海淞滬警備司令部參謀處作戰科中校科長曾回憶胡宗南軍在這期間作戰情況,胡宗南部接防后,士氣旺盛,作戰頑強,對敵人寸土必爭,每屋苦戰,打了一個星期,始終守住陣地,因此傷亡慘重。胡宗南一聲不叫。顧祝同知道了,在電話中說今晚派某部來換防,胡宗南才說再不換防,明天我也要拿槍上火線頂缺了。
另一邊,正在駐守在上海四行倉庫,黃埔第四期生謝晉元也面臨惡戰。日軍輪番進攻倉庫,均在倉庫守軍掃射下死傷累累。駐守新垃圾橋的公共租界英軍,見數百壯士孤軍死守四行倉庫,多次規勸他們卸去武裝,退入租界,并確保人身安全。
謝晉元堅決拒絕,“我們是中國人,寧愿戰死在閘北這塊領土之內,也決不放棄殺敵的責任。我們的魂可以離開我們的身,槍不能離開我們的手。沒有命令,死也不退。”
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改變為八路軍和新四軍,黃埔軍校師生葉劍英任八路軍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林彪任115師師長;周士第任120師參謀長。新四軍領導人中,項英、陳毅、袁國平、馮達飛等也出自黃埔軍校。
作為黃埔學生也在戰場上巧用學校時學習的戰略戰術。
黃埔四期生林彪和一期生杜聿明分別在山西平型關于廣西昆侖關打了兩場抗日的著名戰役。兩次戰役是黃埔軍校課堂上教官講授的兩種不同形式的典型進攻戰例再現:林彪占據居高臨下有利地勢,戰略上出其不意;杜聿明是仰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昆侖關,是實打實的攻堅戰。
黃埔軍校的同學之間講究資歷,前后期之間界限分明,高一期壓死人,低一期自甘屈就,在歷史上,出名者大多來自早期的學生。而黃埔十二期生郝柏村卻是個例外。
參加廣州戰役時中彈受傷,直到現在他的腦中還留著日本彈殼。日后,他成為蔣介石的身邊人。
隨蔣介石赴臺灣后,他一路晉升“陸軍二級上將”、“國防部參謀總長”,成為臺灣地區歷任在職最久的“參謀總長”。其子郝龍斌是現任臺北市市長。
據資料記載,在“八一三”淞滬會戰后,有21次會戰,1117次大戰斗,38931次小戰斗。僅中國軍隊赴緬作戰期間,陣亡的黃埔軍校師生有5700人之眾。抗戰八年,出身自黃埔軍校的少將、中將軍銜的指揮官有90多人在抗戰中犧牲。
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被授銜十位元帥中,林彪、陳毅、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這五位出自黃埔軍校;十大將中陳賡、羅瑞卿、許光達分列三席;57名上將中有9位出身于黃埔軍校。
(資料來源:《黃埔軍校》,曾慶榴總撰稿,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國黃埔軍校》,陳宇,解放軍出版社;《淞滬警備司令部見聞》,劉勁持,載自《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八?一三淞滬抗戰》,中國文史出版社)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