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赫芬頓郵報:新任大使鮑卡斯“搞定”中國的幾率有多大?
編者按:今年3月走馬上任的美國新任駐華大使馬克思·鮑卡斯將在未來數年為中美關系這一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系掌舵。《赫芬頓郵報》近日撰文,披露了鮑卡斯新任命出臺之前,華盛頓的矛盾與猶豫,也體現了美國政府對中國議題的重視。
駱家輝(Gary Locke)2013年秋的突然辭職之后,奧巴馬政府于同年12月提名參議院財政委員會主席馬克斯?鮑卡斯(Max Baucus)為新任駐華大使。
“普通”的人事任命
“美國政治新聞網”(Politico)最先公布這一任職信息,起初,鮑卡斯的不少參議院同僚的反應都是“意外”和“震驚”。不過,美國副總統拜登( Joe Biden)倒是大力支持自己這位前同事的任命,兩人曾共事長達三十年。
人們之所以會感到意外,部分原因在于鮑卡斯在對華事務方面相對缺乏經驗。作為職業政治家,鮑卡斯在擔任美國參議院財政委員會主席(Senate Finance Committee)的十年間,同中國的接觸主要是貿易事務來往。然而,作為財政委員會主席,鮑卡斯曾毫不猶豫地指責中國政府貶值人民幣。2012年,鮑卡斯寫道:“中國不會停止貶低匯率,除非美國抓住機會、找到證據,證明中國確實存在這種行徑。”
在一份聲明中,俄亥俄州民主黨參議員謝羅德?布朗(Sherrod Brown)稱贊鮑卡斯在經濟界“不僅德高望重,而且專業過硬”,有助于進一步打擊“中國的非法貿易行為”。
基辛格中美關系研究所(Kissinger Institute o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位于威爾遜中心(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全稱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美國智庫之一——編者注)。該研究所主任羅伯特?戴利(Robert Daly)表示,本次駐華大使任命強烈暗示“經濟是中美關系的核心所在。關注經濟非常安全,盡管略顯保守,但是不會引起爭議和雙邊沖突。”
然而,在2000年前后,鮑卡斯曾短期出任過美國國會及行政部門中國問題委員會(CECC, Congressional-Executive Commission on China)主席,卸任之后以成員身份繼續留任該委員會。作為政府喉舌,該委員會不遺余力地批評中國政府侵犯人權。
鑒于其在中國問題委員會(CECC)積累的豐富經驗,一些分析人士認為鮑卡斯會對北京展現強硬立場。對此,戴利坦言不要抱太大期望:“這位大使既不會參與制定對華政策,也不會在對華政策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職務任免權力越發集中在華盛頓小集團手上了。”戴利表示任命鮑卡斯基本上算作一個普通的“人事任命。”
北京:稱贊加警告
對于鮑卡斯出任新一任駐華大使,中國國際新聞報紙《環球時報》的評價更為中肯。在一篇社論中,該報一方面稱贊“鮑卡斯擅長對華貿易”,另一方面也發出了警告:“隨著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的設立,中日釣魚島爭端以及南中國海糾紛日益加劇,這位貿易界資深專家可能會因為在處理安全與中美外交事務經驗不足而處于劣勢。”
最后,該篇社論提到,希望鮑卡斯在處理兩國關系時需要保持“頭腦冷靜”,“我們希望鮑卡斯避開人權問題和民主作秀,因為前兩者已經很難從政治上影響兩國關系了。”
無獨有偶,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網”對于其人其政做出了如是評價,“鮑卡斯無論在內政還是外交上都很少支持極端路線,而且善于溝通交流”、在對華問題上,“鮑卡斯既發揮過建設性作用,也有態度強硬之舉。”
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過程中,鮑卡斯曾支持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給予中國貿易最惠國待遇。
2011年8月,在擔任參議院財政委員會主席期間,他推動民主、共和兩黨議員向奧巴馬政府施加壓力,要求對中國的“不公正貿易手段”采取強硬態度。2013年7月,他和其他三名有影響力的國會議員致信奧巴馬,要求華府在知識產權保護等問題上向中國施壓。
矛盾的華盛頓
2014年2月6日,經美國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United States Senat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以96票贊成、0票反對的表決結果通過鮑卡斯出任美國駐華大使的提名,自此鮑卡斯正式成為美國第11任駐華大使。
從積極方面來說,戴利指出這次任命“難能可貴”,“屆時將有一位向中國傳達美國國會聲音的駐華大使”,反之亦然。戴利表示,駐華大使將代表美國在華發出“可信之聲”,而鮑卡斯正是這樣的“絕佳人選。”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任命鮑卡斯的決定顯得過于謹慎。威爾遜中心高級學者沃倫?科恩(Warren Cohen)不贊同戴利的觀點,稱鮑卡斯的“資本就在于得到任命輕而易舉。”
“中國政府會把本次人事任命視作一個信號,即奧巴馬政府并不打算挑戰兩國間的固有矛盾”。科恩表示,盡管鮑卡斯過去關注中國人權問題,但從更高角度來看,本次任命體現出奧巴馬政府在人權問題上“漠不關心”。
科恩認為本次人事任命標志著奧巴馬政府對華政策已經“陷入混亂”。他譴責奧巴馬“沒有意識到兩國關系的戰略意義”。此外,他還警告鮑卡斯將在至關重要的安全問題上遭遇學習曲線(learning curve,要學會某樣東西可能很簡單,而要熟練地掌握它則往往是比較困難的——編者注)。
但是,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hina Business Council)前主席羅伯特?卡普(Robert Kapp)對鮑卡斯充滿了信心,稱贊后者為“精明的傾聽者。”卡普表示“作為大使,他將在關鍵的決斷時刻扮演著決定性角色。”
雖然鮑卡斯對華經驗上的“先天不足”引發外界諸多批評,但戴利依舊力挺這位新任駐華大使:“駐外大使的成功之路不止一條。”
盡管承認鮑卡斯可能作用有限,戴利認為這并不會損害兩國之間的整體關系。為解決兩國之間的矛盾,駐外大使最為重要的兩項工作是“維護兩國關系常態運轉”和“為突發外交危機滅火”。
任重道遠
為了實現“亞太再平衡”戰略,奧巴馬政府已經做出了諸多努力,但任命鮑卡斯為新任駐華大使卻使這項重要戰略陷入不利位置。作為參議院財政委員會(Senate Finance Committee)主席,鮑卡斯本應該致力協助奧巴馬總統,擴大美國的貿易影響力,以便美中達成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貿易協議(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rade deal)。
這份擬議中的貿易協定將囊括加拿大和墨西哥在內的11個太平洋國家,涵蓋近2萬億美元的商品和服務貿易。隨著中國經濟逐漸主導跨太平洋地區,美國簽署這份協議意在確保本國對該地區經濟繼續產生影響。
既2013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宣布兩國將進行雙邊投資條約談判,屆時鮑卡斯在參議院財政委員會積累的豐富經驗將有助于改善談判前景。
如果說任命鮑卡斯是為了強調美中雙邊關系中的經濟聯系,這一任命卻似乎忽略了亞太地區越發緊張的安全局勢。
“影響兩國關系的癥結”戴利表示“在于中美在西太平洋地區安全問題上存在分歧。”這個“明顯分歧”將隨著“鮑卡斯上任之后逐漸顯現。”
鮑卡斯來自加拿大的蒙大拿州。該州名稱起源于西班牙語“山”。或許冥冥之中預示這位新任駐華大使的任期不會一馬平川。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