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40年代上海“自貿區”曾選址乍浦?

上海江灣地區一系列民國建筑和以“國”字、“政”字開頭的路名,為1930年代的“大上海計劃”留下了些許遺產和痕跡。雄心勃勃的大上海計劃以江灣為市中心區,建筑道路、市政府大樓和其他公共設施,最后因為1937年淞滬抗戰被迫停止。抗戰勝利后,“大上海計劃”因接踵而來的內戰,并沒有繼續下去。但不為人知的是,就在內戰爆發之際,當時的上海市政府三易其稿為上海全行政區的未來50年,做了詳細的市政規劃即“大上海都市計劃”,這一超前的市政規劃只留在圖紙上并沒有時間實施,因而最后只為少數研究者知道。“大上海都市計劃”規劃文件在塵封了60多年后,日前由同濟大學出版社整理出版,這些檔案不僅記錄了60多年前上海一批社會精英對未來上海的美好規劃和想象,也為今天上海的城市規劃提供了一些歷史參考。戰亂年代的這批社會精英,已經為未來幾十年的上海規劃好了深水港、自貿區、高架、輕軌、高速公路、城市鐵路網、機場等等,許多規劃理念即便放在今天也并沒有落伍。

“大上海都市計劃”是1945年抗戰勝利國民政府接管上海后,為指導戰后上海城市建設組織編制的,是上海結束百年租界歷史后首次編制的上海市全行政區完整的城市總體規劃,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城市總體規劃。“大上海都市計劃”在1945年邀請專家座談,1946年1月成立都市計劃技術顧問委員會,3月成立計劃小組,8月成立都市計劃委員會。1946年12月,“大上海都市計劃”擬成初稿,1947年2月編制二稿,1949年5月上海解放,趙祖康等原上海市都市計劃委員會成員,為發揮大上海都市計劃的作用,在政治大變革后,依然留在了上海,堅持于6月6日完成三稿草案。1950年7月,經陳毅批準,三稿以上海市人民政府工務局名義刊印。
上海市都市計劃委員會,隸屬于上海市政府,共有委員28人,當時的上海市長吳國楨任主任委員,工務局局長趙祖康人執行秘書,其他成員來自于建筑、金融、工商、政法,甚至還有醫生,會議工作語言是英文。
“大上海都市計劃”在分析總結上海歷史、地理、自然、社會環境的基礎上,從全球視野、區域的角度、客觀的態度、嚴謹的方法,首次對探索上海城市總體規劃,并系統引進了西方現代社會規劃的思想。雖然最后沒有實施,但其規劃理念給上海日后的城市規劃和建設帶來了深遠的意義,并對上海發展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大上海都市計劃”遠期以50年計劃制定,根據該計劃,未來50年即2000年左右,上海人口將會達到1500萬人。面對城市更加擁擠,“大上海都市”建議對上海未來土地使用進行規劃,住宅地占面積40%,工業用地20%,綠地占32%,街道和交通線路占8%,把人口密度控制在每平方公里1萬人。當時的規劃者已經充分認識到上海土地的緊張,所以建議上海住宅不應學英美,而是發展較小的住宅單位——弄堂房子或公寓,并且工業應向郊區遷移。

規劃者對當時上海的交通問題頭痛不已,因此在做新區規劃時要考慮的問題是不要造成交通擁堵,所以他們對新區采取了“就近”原則:就近工作,居住地與工作地的距離,須在半小時步程之內,使市民日常往返,節省生活費用和工業生產成本;就近入學,學生每日上課路程,須在15分鐘步程之內;就近消費,每個社區都要有糧食和日用品商店;就近娛樂,市民休憩場所離居住地30分鐘以內步程;就近辦公,行政機構所在地離住宅區45分鐘步程;工業區和住宅區的位置要有規劃,避免工業噪音和污染危害居民。
對于浦東,規劃者將它定位于農業區,“浦東適合定位于農業,不宜作為工業和港口發展。在規劃者看來,如果浦東筑港,需要建設大量橋梁和隧道,并不經濟。”看到現在浦東成為金融和工業區,不知道當時的規劃者會怎么想。
規劃者充分認識到港口對上海的重要性,盡管當時上海已經成為世界大港,但他們發現上海并沒有一個真正的港口,“有的只是中外商人自行建造的老式內河碼頭。又因為整個商業是投機性的,大家都投資于建倉庫卻對碼頭設備不顧及。”按照他們的計劃,要新建吳淞港,因為吳淞附近,水深河廣,是內河港的理想位置,預計將來吞吐量為4000萬頓。吳淞港港區建議集中在蘊藻浜。
現在的上海深水港選在了洋山,當時的規劃選址是乍浦,“浦東半島的外圍,都是沙灘,只有西南附近乍浦,水深70英尺以上,是本區域內海洋船港的最佳地點,是客運和貨運最佳船運終點。”他們還計劃,將來要有運河連接乍浦和黃浦江。
在規劃了港口之后,規劃者也想到了自貿區(自由港)問題,對于吳淞港,他們認為吳淞港區域要為未來自由港做好規劃,總面積達19萬平方公里,將來年吞吐量1億噸。但規劃者總體而言對自由港持謹慎態度,“本市設自由港之可能性甚少,然本問題純屬政治經濟問題,系乎國家政策。大上海區域倘認為有自由港之需要,則同仁等建議在乍浦設置。因黃浦兩岸連接市區,實無法防范走私及杜絕流弊也。”
“大上海都市計劃”大量計劃是關于上海交通規劃的,比如他們規劃了上海城市區域鐵路線:延長浦東鐵路線,經由南匯、大團、奉賢進而連接乍浦、金山衛、松江;浦東的另一新線由上南鐵路的三林作起點,與黃浦江及新運河平行,至柘林(奉賢)附近連接南匯、奉賢新線。在本市市區內,加修鐵路新線,從吳淞經蘊藻浜至南翔,連接京滬線;從北站經虹橋至青浦,連接乍浦蘇州線;從南站經浦南閔行至松江,接連滬杭線。
他們還規劃了6條市鎮電氣化鐵路線:1、從吳淞港經江灣、虬江碼頭、楊樹浦、北站、普陀而達虹橋;2、從吳淞鎮經江灣、閘北、外灘、南市、南站、龍華機場、龍華而達松江;3、從蘊藻浜經大場機場、普陀、善鐘路(今常熟路)到龍華港;4、從北站經中山路、龍華機場、浦南、閔行到達松江;5、從南市經外灘、環龍路(今南昌路)、陰山路到中山路;6、從南翔經北站、西藏路、南站而到川沙和南匯。
規劃者當時并不贊成在上海造地鐵,因為造價和維修難度,“實在太不經濟。”市內鐵路,他們傾向于高架鐵路,類似于現在的3、4號線的輕軌線。
由于規劃者對吳淞港和乍浦港的重視,所有城市鐵路線都圍繞著港口在規劃,并修建車站,根據規劃在吳淞和乍浦港附近,設置貨運站。鐵路客運站,將來以北站為總站,擴充北站,北站出入口由寶山路移到西藏路,這里也是市區高速電車的總站,從此北站將成為交通中點。此外,還要修建新吳淞港站,新南站。
當時上海已經有4座機場,分別是民航的龍華機場、民航軍用合用的江灣機場、軍用的大場機場以及軍用訓練的虹橋機場,規劃者認為,江灣和江灣不予以保留,因為離開市區太近,根據規劃,大場機場將作為國際航線和國內遠程航線機場,龍華機場主要供國內航線使用。上海目前對機場的規劃,幾乎全盤推翻了這些民國規劃者的計劃。
根據“大上海都市計劃”,上海將修建城市環線,城市環線以中山路為基礎,從而放寬。這一規劃類似于現在的內環線。上海還要修建城市主干道,南北線為西藏路,并與中山路連接;東西線與蘇州河并行,從外灘一直到中山西路,并與虹橋的主干道連接。這一規劃類似于現在的南北高架線和延安路高架線。
事實上,當時的規劃者已經規劃了6條封閉高架,設計時速是90-100公里。雖然他們已經認識到用加寬道路來增加交通量,往往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但他們也迷信解決上海交通問題的方法之一是造高架,“用放寬的方法來處理交通負荷過重的道路的最大缺點,還是 費用浩大,改善交通充其量是細微而已。解決交通問題,最有效經濟的辦法是直通干路和次干路結合。”
“大上海都市計劃”還規劃了6條城市高速公路,并通往南京、蘇州、杭州、甚至計劃沿長江去往華中。
1940年代末的“大上海都市計劃”中關于上海交通的規劃,充滿著現代氣息,對于當時的中國人來說,更像是對未來上海的想象和對未來的美好期許。一直到1990年代起,高架、城市鐵路、高速公路等才真正開始建設,而有些大上海都市計劃”里的規劃,到現在還未能實現。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