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徐遠專欄:理財產品會推高企業融資成本嗎

徐遠
2014-07-25 10:13
來源:澎湃新聞
? 理論·學術 >
字號

        聽說有個熱門的觀點,說理財產品推高了企業的融資成本,筆者不禁一驚。這話什么意思?倘若如此,現在企業融資成本這么高,日子這么難過,是不是要開始整頓理財產品了?找來原文一看,果然如此,文中說“要下決心整頓金融的同業業務和各類的理財業務”。
        看到這樣的話,那是要被嚇一跳的。我平頭小百姓的錢,剛剛能拿到5%左右的理財利息,又只能回去拿0.35%的活期存款利息了?這點錢在領導、富豪們看起來或者不多,可是小百姓沒什么投資門路,股市這么差又不能投,房子那么貴買不起,而且還要限購,怎么辦呢?事關草民那點蠅頭小利,不由得往里多想一層。

        先算一筆大帳。全國40多萬億的儲蓄存款,這是理財產品潛在可以吸引的錢。一個點的利差就是4000多億,平均儲蓄利率按2個點算,理財產品利率保守按5個點算,中間的利差就是3個點。如果40萬億的儲蓄不能理財,算起來就是12000多億的利差,這個錢就從小百姓的帳上劃走了。每個人損失不算太多,可是人口多,儲蓄總額大,加起來就是很多錢。這12000億,分起來是很大的一塊肥肉,估計很多人都會垂涎的。

        怕自己理解錯誤,仔細再讀原文,看看這個結論是怎么得出來的。文章論證嚴密,層層遞進。比如文中舉了一個例子,淺顯易懂,說公眾拿錢到一家銀行購買8%的理財產品,這家銀行再加3個點,11%走通道,通道的特權機構再加3個點,就進入實體,14%左右,這層層加碼,就推高了企業的融資成本。

        乍看起來,這沒什么不對呀?雁過拔毛,每過一道手,企業的成本都要加一層。可是,邏輯到這里遠沒有完,這里面有幾個問題,還要繼續刨根問底問下去。

        第一個問題,一層層把利率加上去了,企業為什么還會接受這么高的利息成本呢?資金太貴,不借就是了,為什么一定要借?一定有原因的。容易想到的,是項目進行到了一半,不得不追加資金,或者是短期運營資金出了問題,要應急。這幾年企業經營經歷宏觀、微觀、國際、國內的沖擊,這些事情發生是常有的。給定這些資金需求,企業才愿意出這么高的利息借錢。否則,企業大可以不借。

        這里或者有人會說,企業的資金需求不一定合理,不一定要滿足這些不合理的資金需求。這是一個問題,但是屬于另一個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大可以追本溯源,具體看看企業的資金需求到底合不合理,要不要滿足,不合理的大可以從源頭上進行治理。畢竟,治病要從病根入手。不用一刀切,亂吃藥,治理理財產品,切斷小百姓的那一點投資門路,除非小百姓的身體吃藥吃壞了根本不心疼。

        第二個問題,給定企業的資金需求,理財產品真的會提高利率嗎?其實恰恰相反,理財產品其實是降低了企業的融資成本的。企業融資無非是股票,債券,貸款,上下游應收應付款,民間借貸幾條路,企業倘若能拿到利息更低的資金,哪個傻瓜會去拿利息更高的資金?除非這個錢不用還。借錢沒打算還的個案不是絕對沒有,可是大部分產品應該不是這樣的,否則理財產品已經發了好幾年,大規模的違約早就發生了。

        現實中,理財往往和信托聯系在一起,這些項目銀行融資很難,發債的成本也很高,發股票更不可能,萬不得已才付這么高的利息走信托和理財這條通道。倘若沒有信托和理財這條道,這些項目可能就融不到資,或者尋找其他的融資通道。既然企業選擇了理財,看起來其他的融資通道的成本只會高,不會低,否則企業不會舍低求高,多付利息成本。

        從這個角度角度講,理財產品不但沒有推高企業的融資成本,反而是降低了企業的融資成本。道理其實很簡單,可行的替代融資成本一定更高,這是企業的選擇已經表明了的。換一個角度講的話,理財是增加了一個供給資金的渠道,增加了資金的供給,增加了資金供給方的競爭,供給增加怎么會提高價格呢?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增加供給是會降低價格的。實在是不懂,至少原文沒有解釋。

        第三個問題,上面層層加碼,推高利率的邏輯,看起來是有道理的,到底問題出在哪里?仔細推敲的話,問題出在推導的方向反了。看起來是銀行和特權機構分別加了3個點,把企業的資金成本從6加到了14。實際上,邏輯的方向是反過來的,是企業處于各種原因不得不出14個點的利率來融資,好不容易找到了這一融資途徑,然后銀行、特權機構、出資人來分享這14個點的利息。最后呢,銀行拿3個點,特權機構拿3個點,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得到8個點。

        其實這是一個常見的定價問題,分析思路有兩種。第一種是成本加成定價,層層加碼推高融資成本的思路,就屬于這一種。第二種是市場需求定價,后一種思路,即企業融資需求不得不付一個高利率,然后資金供給方和各種機構分享這個高利率,屬于市場需求定價。成本加成定價的一個基本問題,是不能回答企業為什么愿意付一個這么高的成本來借錢。

        其實,倘若相信企業是理性的,那么立即就可以推出兩句話:(一)企業一定沒有利率更低的融資方式了;(二)任何以更低的利率給這家企業融資的個人或機構都是傻瓜。我智商不高,萬萬不敢隨便說誰是傻瓜的,尤其是市場里拿著真金白銀打拼的人。倘若有人認為企業是“不理性”的,那么為何不從這個“不理性”入手考慮問題,從病根入手治病,而是治理理財產品這個小百姓難得的投資通道呢?

        真不知道怎么治理。倘若是增加信息透明度,防止詐騙,估計沒有人反對,這是所有金融產品需要滿足的條件,也是金融服務努力的方向。無論如何,也不用加一個“理財產品推高企業融資成本”的罪名。

        成本加成定價,是一個常見的錯誤,不妨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可能要算房地產了。很多人以為是地價高了,而地價是房價的大頭,所以地價推高了房價。可是房價高了,為什么大家還買呢?嫌貴可以不買的。北京、上海的房子這么貴,還是很多人買。偏遠農村的房子這么便宜,一棟房子也就十來萬塊錢,在北京也就買兩、三個平米,可是還是大面積空置。農村人為什么不把地價定得高高的,然后把房子推高,賣得貴貴的?這么好的生意,為什么沒有人做。成本加成定價的謬誤,由此可見一斑。

        最后,大城市房子貴,還是因為大家看好大城市房子的價值,不管是居住價值還是投資價值,才愿意出一個高價來買。一旦購房人出高價買了房子,開發商、地方政府就可以分這筆錢,地價歸地方政府,利潤歸開發商。這和上面企業愿意出高價借錢,然后投資人、銀行、特權機構分這個利息的道理是一樣的。

        企業融資成本高,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粗看起來的方向,應該是遵循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促進金融體制改革,建立完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打通更多的融資渠道,促進各個融資渠道之間的競爭,利用市場機制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這樣才會最終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

        中國的事情最忌扣“帽子”。帽子一扣,什么創新改革都容易停滯不前,甚至胎死腹中。銀行理財產品作為現有金融體系下的一個創新,當然會有不足之處,不過要是加一個“推高企業融資成本”的莫須有的罪名,再配上“整頓金融的同業業務和各類的理財業務”的決心,恐怕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精神(支持金融改革,支持金融創新,促進金融發展等),就難免又成了鏡花水月。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碌曲县| 五原县| 敦化市| 迭部县| 廊坊市| 新和县| 南木林县| 长岭县| 望谟县| 喀喇沁旗| 高清| 海林市| 南郑县| 石景山区| 新丰县| 江孜县| 内丘县| 武城县| 双流县| 尼木县| 崇信县| 五指山市| 靖州| 沧州市| 法库县| 乌兰察布市| 从江县| 略阳县| 郁南县| 宜昌市| 苍山县| 响水县| 开封县| 缙云县| 商都县| 筠连县| 织金县| 武宣县| 贵德县| 肇庆市| 德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