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國際醫學中心正式運營,每位患者看診時間不少于15分鐘
澎湃記者 陳斯斯
字號

上午九點,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完成了該中心的首例手術。 孫湛 澎湃記者
試運營2個月之后,國內首家由社會資本投資的綜合性醫院——上海國際醫學中心于5月28日正式開業,由多點執業合作醫生與該中心聘用的醫生共同為前來就診的患者提供多學科聯合門診,并在當天完成了普外、眼科、耳鼻咽喉等多臺手術,標志著中心全面投入運營。根據患者病情靈活組成的多學科聯合診療、由多點執業合作醫生與中心聘用醫生共同提供醫療服務的服務模式,在該院將成為常態化。
28日,澎湃記者在多學科聯合門診看到,一位30多歲外地女性乙肝患者,既往有流產史,備孕過程中發現血小板異常升高。結合該患者的具體病情及懷孕訴求,聯合門診醫生由肝病感染科、血液科、婦產科、放射科、病理科多位專家組成,在最短時間內一次性為該患者共同制定下一步診療方案。
“這種模式在公立醫院很少看到,以往要多次往返于一家醫院上述各個科室,甚至是不同醫院的特色專科門診,既花時間,又花精力,又浪費了醫療開支。”這名患者透露。
中心內院長張澄宇透露,多學科聯合門診的優點在于,讓不同專科的醫生在同一時間看到患者的全部臨床資料,經過跨學科專家討論,集思廣益,制定最佳治療方案。
與現有傳統多學科聯合門診形式的不同之處在于,中心多學科聯合門診先由臨床醫生根據患者答案病情特點與診療需要向中心醫務處提出,中心醫務處牽頭組織多點執業合作醫生及本院醫生資源統一協調組成多學科聯合門診,共同參與某位患者的診療方案制定。
此外,院方表示,為了使醫生的勞動獲得應有的回報,中心采用“以技養醫”的方法,根據醫務人員的技術服務價值設定收費標準和就醫流程,“比如,規定每位醫生接診時間不少于15分鐘,全天門診量上限為30位患者,藥品占比在8%以下。醫生的個人收入只與診療活動相關,而與藥費、檢查費完全脫鉤。”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澎湃矩陣
新聞報料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