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友誼第一,比賽第二”,中美乒乓外交親歷者講述當年細節

專題報告會現場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陳伊萍 圖
4月30日上午,上海紀念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專題報告會在滬舉行。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從現場獲悉,本次會議是繼一場友誼賽和一場主題展之后,上海為紀念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而舉辦的又一系列活動。
會議邀請了“乒乓外交”事件親歷者作主旨演講,回顧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的歷史經驗;同時,從“乒乓”外延到民間交往各領域,邀請中美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中美民間地方交流合作新機遇,倡導民間友好合作,為維護和改善雙邊關系、求同存異、合作共贏建言獻策。
要想讓民間人文交流成功,政府要學會退后
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副會長白莉娟(Jan Berris)的職業生涯見證了中美關系史上的許多精彩篇章,包括1972年中國乒乓球代表團的訪美之行。在當天的主旨演講中,白莉娟通過視頻的形式講述了她所經歷的“乒乓外交”。
白莉娟說,1971年4月,中國乒乓球隊突然邀請美國乒乓球隊在回美國前訪問中國,出乎全世界的預料。1972年中國乒乓球代表團訪美期間,她作為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工作人員全程陪同。
令她印象最深的是人們態度的變化,“盡管最開始身在其中的我還沒有意識到,但那之后很快我就體會到:過去我們兩個國家的人民被政府和媒體灌輸的是:對方是敵人,但是很快大家就克服了對彼此的負面成見,改變了對彼此的看法。”
她說,如果說有一句話能代表那個時期的話,那就是“友誼第一,比賽第二”,“中國人率先開始這么說,到后來,就連一句中文都不會的安保人員,以及美國乒乓球選手,所有人都學會了這句話:友誼第一,比賽第二。”
白莉娟表示,無論是記者、美國球員,還是普通美國民眾,見到中國代表團后,都會問他們這樣一個問題:“你們這次來訪美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所有的中國人,無論是官員還是選手,或是隨團采訪的記者,都會不約而同地回答說:“印象最深的是美國人民向我們展現的熱情、友誼和善意。”她表示,對美國人民展現出來的熱情、好客和慷慨之情印象太深刻了。
“要想讓民間人文交流成功,必須回過頭來看看70年代初期我們是怎么做的。” 白莉娟說,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兩國政府都退到了幕后,讓人民走在前面發揮作用。美國政府取消或削減了一些阻止兩國交往的限制政策,中國政府也采取了類似的措施,這使得社會力量變成了推動中美關系發展的主要動力。“從70年代開始,我們展開了成千上萬的交流活動,逐漸編織起了縱橫交錯的關系網絡,這是很難撕裂的。”她認為,社會層面的交流發展迅猛,在某種程度上甚至超越了政府間交往。
民間交流可以成為緩沖區
上海紐約大學常務副校長雷蒙(Jeffrey Lehman)在互動交流環節談及了自己對于中美民間人文交流的看法。他說,其實不同領域的人文交流都非常相似,比如對于運動員來說,他們參與比賽,對于企業界來說,他們參與談判交流。“通過交流,大家能發現彼此之間的相似點。當我們打破身份交流互動,都可以形成互惠,防止形成相互誤解。”
他以上海紐約大學為例。“很多來上大學的學生,他們的世界觀都是受到父母、老師影響,都是帶著脆弱的世界觀。比如有學生是一個美國人,他會認為自己的國家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國家。然而,通過在我們這樣的大學學習,不管你來自哪個國家,這種愛國主義會不斷演變得更加成熟。”雷蒙說,學生在大學里通過和其他國家學生的互動,會漸漸明白自己的努力可以讓國家變得更好。“這是大學教育的貢獻,像我們這樣的大學就可以幫助他們變得更成熟。”
對于中美之間的民間人文交流,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楊潔勉認為,人文交流是加強國與國之間合作、友誼的基礎。“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這兩個體量很大的國家需要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基礎,人文交流、民間交流為我們奠定了基礎。”民間交流的網絡能夠推動兩國之間的關系發展,尤其是兩國關系出現困難的時候,民間交流可以成為緩沖區。
此外,楊潔勉還表示,民間人文交流能夠比政府交流的存在時間更長。“比如美國政府不斷換屆會影響兩國之間關系的來往,而民間交流一直在那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