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有利可圖”的電力中斷,閑置電力交易成風

幾十年來,電力公司及其用戶一直深受高峰時的用電需求與始料未及的供電緊缺所困。對此的解決方法也一直不甚完善。早在十多年前,北美電力公司便開始通過向用電大戶付費,使其在用電高峰時關掉機器與設備以緩解電網壓力。2003年,法國電力生產商也做了相同的事情來應對電力高峰。
然而從某種角度來說,問題變得更嚴重了。各地可再生電力使用量的增加——特別是在歐洲——導致了晴天、大風天供應量的激增,而在多云天或陰天,供應量卻出現不可預測的下降。這給走“需求-響應”模式的公司一大機遇:這些公司通過電腦計算電力以及智能運算法則,將來自工廠、溫室等一些用戶的電輸送給另外一些對電力需求量更大的用戶。
由技術公司而非電力生產商引領的這種“需求-響應”模式在北美最受歡迎,并得到迅速傳播。在倫敦時尚的蘇豪區控制室里,來自Kiwi電力公司的西格.安博朗(Ziko.Abram)展示了一個擁有高于100MW發電能力的“虛擬”電站。Kiwi出錢讓客戶同意更換制冷、制熱、抽水泵等設備。安裝在用戶房屋前的一個轉換器,可以在冰柜已足夠冷凍時,自動切斷冰柜電源。而在其他時候,Kiwi和客戶協議決定何時切斷電源。這樣,他可以將剩余的閑置電力賣給國家電網。
和例如Flexitricity等競爭者一樣,Kiwi公司同樣購買了醫院、政府建筑和其他地方的柴油發電機待機狀態下的使用權。相較于每周測試這些設備造成燃料浪費,這些機構允許Kiwi公司在電網需要時啟動這些發電機。在電力資源缺乏的南非,一家美國公司Comverge已經開辟了能夠讓公司賣掉多余電力的市場。
這些公司致力于解決高峰時段的用電需求,而這些時段往往是可預期的。(通常是提前18個小時)。存在于風云中的波動性能在數分鐘內造成電力的過量或緊缺。而這些可通過天然氣、水力或現代燃煤電站等等可以迅速啟動或關閉的傳統發電方式來予以調節。但顯然,讓消費者略微改變他們用電習慣是一樁更為合算的買賣。
這樣的產業前景使得歐洲出現了行業收購戰。世界上最大的“需求-響應”公司Enernoc,一家公共交易的美國公司,從2005年開始已收購了“一打”國外電力供應商。該公司高達3.83億美元的收入中有近20%來自海外市場。今年2月份,該公司收購了德國最大公司Entelios 600MW的電力生產能力以及一家一流的愛爾蘭公司Activation能源公司。
該產業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彭博社新能源金融中心的分析師柯林.麥肯錫(Colin.McKrrache)稱,在美國,該產業占了超過20GW的發電機組,或者說總裝機能力的2%。該產業集中于該國的東北部。在有著更廣闊能源市場的歐盟地區,發電能力卻只有5.4GW,但彭博社新能源金融中心預測這一數據到2020年將漲至15.3GW。一家叫做Pluse能源的加拿大公司,希望到圣誕節時自己的用戶基數能擴大到二百萬。
然而,“需求-響應”模式仍然面臨著諸多質疑。人們可以看到在電廠里實際運行和調節電網的工作人員,但在這種虛擬電廠中則看不到。“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國家嗎?當電力緊張時就切斷電源?”來自英國“六大”能源提供商(他們希望能夠簡化建設新電站的規則)的一位高管發問。來自Enernoc公司的大衛.布韋斯特(David Brewster)談及改變時說“100年的政策和思維模式”是一個需要很長時間來改變。
美國的一些地方已經發展出成熟的市場規模。在這些地區,“需求-響應”模式的電力提供商與傳統電力提供商通過競價來獲得供應合同,特別是三年期合同。他們的成本優勢使得他們更具競爭力。
這樣的市場在歐洲也正在興起,但規則還在商議中。供貨商擔心監管機構更傾向于傳統電力生產商,例如響應時間(電力開啟和關閉究竟要多快)、需要產生多少電力(消費的一小部分)。
為了可信度,“需求-響應”模式必須可靠。電網運營者希望當他們需要用電時電力能及時提供,這樣能獲得大型“需求-響應”公司的青睞。同時如果公共事業部選擇進入這一產業,他們會主導該產業。新崛起的公司稱自己擁有更智能的算法,能從次級組合中生產一級電力。但這樣的類比并不能打消費者和規則制定者的疑慮。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