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韋力:書癡書游記
也許是性格使然,我喜歡宏大的東西,對大多數事物的看待總是以大為美,繪畫也是如此。幾十年前當我第一次看到復制本的《清明上河圖》時, 就有著莫名的激動,盡管那時的印刷技術呈現出的畫面粗糙不堪,但眼界所限,我已經認為那是不得了的古畫復制品。
大概是18歲那年,我滅了無數個朝食,攢下一筆“巨款”跑到新華書店,買下了那卷令我嘆為觀止的《清明上河圖》原大復制品,把它裝入書包的一瞬間,我的幸福感爆棚。此后的一段時間,幾乎天天把玩,開始是細數上面的人物,后來是慢慢觀察每個人物的舉措,再后來才懂得查看人物跟環境的關系。那時還沒有足療店的概念,所以不明白圖上的“十千腳店”究竟做什么的,可上面的公共澡堂卻能看得明白,當然那座虹橋茲不必說,但也是多年后才明白虹橋的建筑手法是何等之高妙。
我在此圖上的重大發現,當然是看到了“集賢堂書店”。愛書之好于我而言,恐怕終生不能免疫,而在我購得此畫之前,早已感染上了這樣的“病毒”,雖然18歲時個人的收藏僅僅是兩個小箱子,但居然有著“紙魚踞案傲遮山”的豪邁感。故而能從《清明上河圖》上找到書店,頓有先得我心之感。

《清明上河圖》中的集賢堂書店
后來我的藏書之好漸漸趨古,凡古皆好之習氣愈發濃郁,這個偏愛使自己在磕磕絆絆中懂得了一些古籍知識,漸漸開始好奇《清明上河圖》上那家集賢堂書店的經營范圍。此店門口所掛大招牌上明確寫著“古今名人文人詩”,牌匾前站著一人,遮擋了“詩”下的那個字,我猜測那是一個“集”字, 可見該店專門經營集部書,這似乎與傳統的藏書觀有所違,那個時候四部分類法已然深入人心,而這家書店專營集部,似乎不合潮流。再之后我慢慢懂得,人們最推崇與標榜之物,不太可能是他們真心向往者,雖然集部的重要性最弱,可能人們也最喜聞樂見。
集賢堂的架上之書,從外觀看均為瘦長本,每一函的高度遠超尋常所見四六本,顯然這是經折裝的佛經。但《清明上河圖》所表現出的場景,應該是北宋汴梁的繁華,那個時段流行的《大藏經》應該是《開寶藏》,而《開寶藏》卻是卷軸裝,那么此店的經折裝會是什么書呢?
這樣的思索顯現出我的無聊,但也從另一個角度表達出了我對古代書店的偏愛,這個偏愛一直延續到了今日。前些年我在國內訪問一些舊書店和舊書街,以此懷念藏書界的黃金時代,而綠茶先生與我的愛好有相同也有不同,相同者是他每到一地必轉書店,不同者,則是他新舊通吃,我則對舊書店更加情有獨鐘。
與綠茶兄交往有年,對他了解得越多,越讓我感慨,他是一位骨灰級的愛書人。我曾從他寫的一篇文章中了解到,他在上大學的時候,就到北大南門外的風入松書店去打工,這家書店當年可是京城三大獨立書店之一,在全國書店業都赫赫有名。該書店開業不久,我就跑到那里去買書,當時結賬處會發給購書人一張小卡片,每次購書的金額都會填寫在上面,達到一定額度就有優惠折扣。我記得折扣從98折開始,購書多次后,我的折扣到了95折,據說最優惠能夠達到90折,這是我當年向往的目標。那時我并不知道,綠茶已經在風入松書店兼職,如果當時認識他,不知道折扣是否更優惠一些。后來有了當當網,再后來京東等大電商都經營書,很多書都能打到70折,遇到特殊節日再加上折上折、兌換券等,有些書連50折都不到,這讓當下的年輕人不能理解,我以往在風入松,為了能打到90折的優惠,要付出那么多的努力。
我不清楚風入松的店員是否有更多的折扣,也沒有問過綠茶,他那時是否沾到了不少便宜。后來我跟他幾次出游逛書店時,他每到一店,至少要買一本書,他說這是對書店表達的敬意。相比較來說,我買書很功利:只買我認為有用的書,如果某店的書不合我的口味,即便它再便宜,我也只能表示遺憾。不知道綠茶這個好習慣是否保留到了今日,我時常聽他抱怨說,書房被源源不斷涌入的新書擠得無下腳之地。
但我覺得,綠茶是愛書人中的另類,不能以慣常思維來理解他的所為。如果以經歷來說,他跟書的交往比普通人更多,除了在風入松當店員的那段歷史,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已經在《新京報》編書評周刊。印象中,我是在中央美院的一次展覽上與他相識,那時他向我約稿,但我卻未能報命。后來他又到中信出版社去工作,蒙其美意,還為我出了一套三本的《書樓覓蹤》。而在此期間,他一直是多個“十大好書”的評委,時常看到他發一些點評某書之佳的文章,再后來他又跟邱小石、楊早兩位先生在讀易洞組織了讀書會,這讀書會辦得有聲有色,成為北京讀書會中較有影響力的人文讀書會之一。總之,他堪稱是全職讀書人。
綠茶愛逛書店,以我的觀察,他更喜歡逛新書店,但喜新不厭舊,他偶爾也逛古舊書店。每次我約綠茶兄見面,都會找一家僻靜的咖啡館,但綠茶約我見面,大多會選在某家書店,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三里屯的老書蟲書店。

北京老書蟲的樓梯 綠茶/攝
以我有限的所知,老書蟲書店是北京唯一一家由外國人開辦的二手外文書店。此店有兩個店堂,面積一大一小,中廳擺放的都是老舊木制桌椅,店內設有西式簡餐,并且四壁皆書,一律是外文版的精裝書。可惜我不懂這些書的版本價值,但從裝幀看,大多是幾十年前的舊書,想來珍本不會在此隨意插架,因為凡來此吧的客人都可以隨意地翻閱這些書。
正是在老書蟲的這次見面,綠茶給我普及了微信知識。以他的話來說,微信與其他電媒不同之處,近似于幾何數增長與自然數增長,在他的鼓動下,我開辦了“芷蘭齋”公號,而當時此號的開辦全是由綠茶先生一手完成,由他代我注冊,代我設計logo,甚至幫我將圖文編輯在一起,而后發出,而他所做這一切全部都是義務的。原來我覺得這是他對我的厚意,后來才了解到,他用這種方式幫過不少的朋友,為此他把家人的身份證全部用來替朋友注冊公號,以至于人送綽號“公號小王子”。
有時我在想,綠茶為什么能這樣無私地幫助朋友,同時他的所幫又都與書有著密切的關聯,而他本人也樂此不疲地投入其中?比如那著名的“六根”,他就是六個人之一,想來“六根”這個公號的實際操作人也是他。從這個角度來說,綠茶在宣傳普及書籍文化方面,比很多愛書人的貢獻要大得多。
在這里,我還要說說綠茶的奇特之處:他有著天然的超脫感,愛書而不佞于書,讀書又不為書所累,這正如他前些年出的那本文集名稱《在書中小站片刻》。有書癖之人能做到這份疏離,太難太難。這些年來他每到一地都會去尋找和探看當地的獨立書店,幾年前他帶我到青島參加了一場活動,我在火車上看到了他提前做的書店攻略,他會將當地的獨立書店列出一張路線圖來,之后一一拜訪,再以他那敏銳的觀察力,記下每家書店的特色,回來之后撰寫成文,成為一篇篇的“書游記”。

青島良友書坊 綠茶/攝
這些年來,綠茶寫了很多篇“書游記”,我從他的所寫中第一次聽聞到一些書店的名稱,當我到某地活動時,就會本能地回溯一下他的所寫,以便在活動間隙能夠去轉一轉他所寫的書店,同時也體會一下綠茶眼中的該店與我的眼前所見,有著什么樣的差異。看來,“各花入各眼”用在書店尋訪上也很合適。
而今綠茶先生將他所寫的“書游記”結集出版,相信這本書會提供一種別樣的閱讀體驗,讓閱讀者從中不僅可以體味到這些書店的獨特之處,更有一種愛書人之于書店的愛之體驗。是為序!
本文為《如果沒有書店:中國書迷打卡計劃》一書的序言,澎湃新聞經授權刊載。

《如果沒有書店:中國書迷打卡計劃》,綠茶/著,上海三聯書店·理想國,2021年4月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