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央媒半個月發聲10余:“挺”PX

《人民日報》今天刊發評論文章《靠什么破解“一鬧就停”難題》。文章指出:“從PX項目屢屢下馬,到垃圾焚燒廠被迫流產,再到火葬場放棄建設,近年來,多地反復上演‘上馬—抗議—停止’的劇情“,表示“一鬧就停,成為一些地方應對抗議的自然選擇。這種困局,不僅消損著政府的公信和權威,也浪費著不菲的社會成本和發展機遇”。
這是央媒在PX項目上的最新發聲。
3月30日,廣東茂名PX項目引發的抗議升級,此后半個月內,《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國家級媒體頻頻在PX項目上發聲,密度為近年來罕見。
4月2日,《人民日報》發文評論廣東茂名事件:《以更細致工作化解PX焦慮》。文章認為,“從廈門、寧波,到彭州、昆明,PX項目不斷遭遇民意狙擊,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信息壅蔽催生抵觸情緒乃至恐慌心態”,因此政府應該在PX項目上“公開透明”。不止如此,除了“知識普及、信息披露”,政府還應該加強民眾的“參與和互動”,文章最后指出“在涉及群眾利益的問題上,再細的群眾工作也不為過”。
4月3日,《人民日報》的“微求證”欄目刊出《茂名“15死300傷”系謠言》的報道,回顧了3月30日發生在茂名的抗議事件。針對此前香港東方日報等報道的“鎖城遏示威 茂名15死300傷”,“繼日前有七死逾百傷后,新一波的流血沖突再造成八死二百余人受傷”的新聞,《人民日報》的記者采訪了一位在茂名廣電系統工作的張先生,問他看到有人死亡沒有?張先生表示,沒有見到,也沒聽說。記者又采訪了“知情者鐘先生”,他說是“一些爆料者添油加醋,說死了人”,于是記者得出調查結論:“沒有人員死亡,系一些爆料者向媒體添油加醋”。
因為茂名事件,PX再次被熱議。4月2日下午,一位清華大學化工系大二學生偶然發現百度百科詞條中對PX的描述竟是“劇毒”,看編輯記錄,是3月30日凌晨有人將毒性由“低毒”改成“劇毒”,于是將其更正,不想又被人改回為“劇毒”。于是陷入拉鋸戰,清華化工系的其他學子也參與其中, 6天內 PX詞條被反復修改36次。這一事件被科普人士發現并傳播,很快引發央媒的關注和重視。
4月6日,《人民日報》刊出文章《清華化工系學生捍衛“PX”詞條“低毒”描述,一次網絡空間的科普責任擔當》報道此事。這篇500余字的文章刊發在報眼,著名媒體人徐達內對此的評價是“罕見規格”。文章借專家之口,高度贊揚了這批學生:“學生的行動是科學理性的,他們是學生,不會從行業利益角度作出判斷,這是一次對科普責任的主動擔當。百度百科對PX詞條的鎖定,鞏固了科普成果。”
《人民日報》同日內版的“深閱讀”欄目刊文《PX,一場特殊的“科學保衛戰”》,從正反兩面論證了民眾對PX存在誤解,一是茂名石化工作人員鐘大海發現“當大家被理性告知PX項目低毒時,市民的情緒逐步平靜”,一是在“茂名在線”網絡論壇上,就PX百度百科詞條被修改一事“許多網友表達了對‘PX低毒性’的謾罵與冷嘲熱諷,與嚴謹執著的清華大學學子形成截然相反的對比。”
4月7日,《人民日報》頭版“今日談”欄目《捍衛科學是一種擔當》繼續評論PX詞條事件,稱清華學生展開的這場特殊的“攻防戰”,“引發社會各界眾多贊賞”,“展現出的不只是一種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更有一種守護真相的責任擔當”。
同日,新華社@新華視點以“PX去妖魔化”為題,評論稱“很多國家,PX項目是正常的化工項目,而在中國卻被一些人戴上‘劇毒’帽子,其中原因值得各方反思”。相比而言,央視的動作更大,不僅在其網站首頁發布《篡改PX詞條是盲目而無底線的博弈》的文章,還在《新聞聯播》和《焦點訪談》兩檔黃金時段節目中專門報道了此事。
4月9日,新華社在美國采訪了美國馬薩諸塞大學從事PX綠色合成研究的范煒教授,用問答式文體刊發了《科普:PX項目問與答》。范煒教授表示“PX不屬于嚴重毒性的化工原料,但如長期大量攝入,會損害生物的神經系統”,“至于致癌能力,美國環境保護署把它歸為D類,即缺乏對人體致癌性證據”。并表示PX項目“不會對環境產生令人擔憂的污染。比如在美國,石油化工業都在滿負荷運轉,但沒有出現過嚴重的污染問題”,但他同時強調,其前提是“嚴格按照生產工藝生產”。
4月10日,新華社發文《PX遇反對,停建不是解決之道》。中國工程院院士曹湘洪在接受采訪時稱“重大項目在遭遇公眾反對的時候,不能簡單地緩建、停建或者搬遷,而應在了解公眾訴求的基礎上,去尋找解決之道。比如說,引入有資質的第三方進行安全環保監管,由政府購買服務。這些在國外普遍接受的做法,在我國的安全環保監管中基本處于空白。”曹院士同時也坦言,“我國企業安全環保管理基本處于經驗管理階段,安全檢查往往是運動式的,與國外先進企業的科學管理還有距離。要讓公眾接受重大石化項目上馬,企業首先要實現本質安全。”
同日,就PX項目中的環評問題,新華社還采訪了環保部環評司負責人,并刊發《PX項目建設如何看?——環保部有關負責人就PX項目環評答記者問》一文。值得一提的是,文中該負責人既沒有露臉,也沒有露名。該負責人表示PX項目容易成為關注焦點的原因是“當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利益訴求多樣,加之社會風險與環境風險交織,‘鄰避效應’突出”,而之所以會出現反對PX項目的事件,“一方面反映出公眾維權意識的提高,另一方面反映的是宣傳引導的不夠”。該負責人稱“從PX項目建設和裝置運行情況看,我國裝置設計理念和技術裝備相對先進,生產運行平穩可靠,至今未出現過重大環境污染事故”。
4月14日,新華社在東京走訪了日本PX項目區后,刊發《PX輸出量全球第一,日本如何保安全》。日本是亞洲主要的PX出產國之一,其輸出量為全球第一,年出口量約220萬噸。文中介紹了日本PX項目的經驗,總結為:嚴格的法律規范、獨特的地震防控系統、節能環保的花園工廠。在這樣嚴格的保護下,才會出現石化工業區與城市居民區比鄰而居的現象:千葉石化區與居民區無明顯界限;橫濱NPRC廠區與居民區僅隔一條高速公路。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