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智庫動態|“雙碳”目標下,生態環保產業需向源頭治理升級
“盡管人類目前還在和新冠疫情做生死決戰,但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更長期、更深層次的危機。”4月19日舉行的“2021中國環境技術大會”上,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李政,在題為《中國碳達峰中和目標與路徑分析》的主旨報告中說:“人類未來的命運實際上掌握在自己手里,取決于我們能否主動采取行動,讓造成的危害在能承受的范圍之內。”

2015年,黑龍江的雙鴨山煤礦。本文圖片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
以“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正是當下環境領域最為明確和迫切的任務之一。本次大會主題是“構建生態環保產業新發展格局”。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慕尼黑博覽集團、中國環博會等單位共同主辦。來自政府機構、研究院所、產業部門的與會者,各自分享了當下面臨的現實問題,和實現目標的技術路徑。
這對應著新的產業格局。按照清華大學的估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光是能源系統的相關基礎設施投入可能就需要100萬-138萬億,相關的公交能建等投資要增加到27-37億,而總的投資可能需要174萬億。這一方面是成本,另一方面也是巨大的風口和投資機會。
李政指出,碳中和意味著,以煤炭為代表的化石能源消費要大幅降低,非化石能源要大規模發展。不應把“環境治理”和“碳中和”割裂來看,這是一件事的兩個方面,都服務于建設現代化國家生態文明的任務。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指出:“發達國家先完成了經濟發展、城鎮化建設,然后再完成環境治理,開展生態保護修復,最后才開始應對氣候變化等。中國現在既要推進經濟發展,又明確提出應對氣候變化目標,環境治理任務沒有完成,生態保護修復還需進一步加強。實際是幾項任務協同推進。未來幾年非常重要。經濟通過綠色低碳發展的方式,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基本實現現代化。到2035年,我們不僅是經濟強國,也是一個生態文明強國。”

2020年7月,上海濱江開發沙盤。
王金南提出,當下環境治理工作面臨幾項挑戰:存在歷史遺留問題、生態環境的結構性矛盾、部分領域的問題仍然突出,以及政策方面,綠色發展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還不健全,相關責任主體內生動力沒有有效激發,生態環境市場機制不完善,信息化能力還有待加強。
工業節能低碳發展對緩解氣候變化具有重要作用。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副主任李永紅重點強調了工業園區的減碳潛力。作為我國工業發展的主要形態和重要的經濟發展引擎,工業園區是新時期實現經濟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承載平臺。從能效消費結構來看,2018年中國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3%,但能源消耗占了全國能效消耗的66%。
他指出,工業園區工業生產集中,能源需求量大,污染物排放強度高,溫室氣體排放量大,且共享相應的能源供應、污染治理等基礎設施。由此,可通過產業共生網絡和產業鏈,開發新型低碳技術,實現綠色低碳轉型快速發展。此外,工業園區這些年來是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點對象,可成為推動工業領域減污降碳最重要的平臺和載體。
進而,李永紅提出幾點建議。第一,以排污許可證制度為核心,實現園區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相關數據統一采集,相互補充交叉,以大數據管理,完善監督監管體系。第二,以項目環評為抓手,在環評準入條件內,增加能耗與碳排放約束條件,注重節能低碳項目引進,從源頭上做好碳的增量管控。第三,以清潔生產審核為契機,推動源頭削減,生產全過程控制,提升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最關鍵是構建園區內企業間產業共生網絡和綠色供應鏈,加強資源和物料循環利用,實付廢物減量化和資源化。第四,開展園區低碳水自評和減污降碳協同方案制定,基于國家公布的碳核算方法,從全生命周期角度核算園區碳排放。第五,加強園區智慧化建設,提升能源消耗和環境治理精細化管理水平,通過物聯網,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融合能源環境物流金融等環境管理模塊數據,實現更為精細動態的智慧化管理。
環境治理的智慧化、數字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生態環境部科技財務司副司長付川表示,為強化科技支撐,已啟動“十四五”生態環境科技重點任務的梳理凝練工作。工作主要圍繞以下六方面:一是開展環境問題成因機理以及時空和內在演變規律等前沿基礎研究,提升科學認知;二是加強生態環境治理、監測、修復等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和精準治污能力;三是開展生態環境監管相關法律法規、標準政策與制度等方法體系研究,提升依法治污水平;四是開展區域全過程污染控制和生態保護修復的技術集成與應用示范研究,提升系統治理和保護水平;五是加強創新平臺建設與布局優化、人才隊伍與學科建設等,提升科技源頭創新水平;六是大力科研成果轉化應用,促進環保產業發展,提升解決生態環境實際問題的水平。
“之前環保在末端治理,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目標需要源頭治理,才能實現美麗中國目標。”李政提到,相對其他發達國家,我們時間比較短,轉型也不是一蹴而就,也要幾十年時間。現有能源系統還要發揮很久的作用,在原有的環保工作要繼續做。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之下,現有設施運行模式,運行條件也要發生變化,環保技術方面要做出響應和技術創新。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