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學生撤出“立法院”反服貿運動退場




4月10日晚間6點28分,臺灣“立法院”議場內的學生完全撤出,警方立即關上大門,大批警力也緊緊守住周遭,象征這次學運占領議場行動正式結束。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反服貿團體于晚間6時7分開始,人手持一朵太陽花走出議場。而根據《中國時報》,現場一度擁擠混亂。學生代表陳為廷先步出議場之后,另一名學生代表林飛帆卻被媒體團團包圍,幾乎難以動彈。
《中國時報》的文章提到,民進黨“立委”也跟著走出議場。文章寫道,林飛帆最后在民進黨“立委”潘孟安、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的左右護送之下,終于走出“立法院”。
根據“中央社”的報道,學生團體撤出“立法院”之后,在外面的濟南路上舉行晚會。在8點30分,晚會最終以合唱這次反服貿運動的主題曲“島嶼天光”作為結尾。濟南路上聚集了萬名群眾,一一高舉手機屏幕照亮夜空,形成壯觀景象,許多民眾相擁而泣。
“行政院”發言人孫立群對學生的撤出表示肯定。他在10日晚表示,肯定學生團體理性平和退出“立法院”議場,讓“立法院”恢復正常運作,這也符合絕大多數民眾期待。
孫立群也指出,“立法院”被學生占據24天以來,有近3000件待審法案無法處理,其中包括兩岸服貿協議、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財政健全方案等。“行政院”期盼“立法院”能盡快回歸常軌,盡速審查各項法案。
在撤出議場前的最后一晚,議場內涌入比過去幾天還要多的學生與民眾,媒體記者、學生、民眾都紛紛拍照留念。
學生團體9日晚上沒有再召開記者會,但召集所有在場學生,由義務律師說明撤離之后他們可能面臨的法律問題。
隨后學生輪流發表意見。約1小時后的10日凌晨零時30分,學生們開始清理“立法院”議場,并拆除這些天拉起的布條,撕下貼上的海報,并整理學運“文物”。
在整理行動告一段落后,部分學生就地躺下休息,但也有不少學生徹夜未眠,聊天、看書或整理資料,度過在“立法院”里的最后一夜。
此外,“立法院”大門口也有數百人聚集,民眾與學生輪流拿著麥克風抒發情緒,直到10日清晨7時30分才停止。
9日下午,學生代表陳為廷對議場內外的學生說,希望有一天,當學生們變成被對抗的大人時,不要忘記人生當中非常重要的這24天。
“這24天和接下來的日子,是場盛大戰役,走出議場后,運動還會持續,期待所有伙伴能在勝利的那一天、在運動的終點并肩、擁抱。”陳為廷說道。
林飛帆表示,出“議場”確實是個艱難的決定,需要極大的勇氣。離開后,學生們要面對的期待、責任和壓力絕不小于持續堅守在議場時所受到的。但他認為,撤出“立法院”不代表棄守、退卻。
23日帶領學生攻入“行政院”的魏揚在記者會上繼續重申反服貿學生的訴求。他認為,談自由貿易協定時政府須承諾照顧人民,無論是簽雙邊協議,或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協定(TPP)及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RCEP),要有空間和程序,要讓所有臺灣人民參與辯論。
這群反服貿的學生為臺灣創造了“立法院”被占領的歷史,但他們即將面對的,最重可能是長達七年的刑罰。
《中國時報》文章稱,反服貿學生涉嫌破壞公物、妨害公務,其中林飛帆和陳為廷兩人,將分別背上10條和9條罪名,最重可能面臨7年的徒刑。
“法務部長”羅瑩雪表示,檢警會依法追究責任。如果違法學生態度好,并有合理求情理由,相信檢察官會請求法院從寬處理。羅瑩雪強調,法律之前人人平等,而臺灣只有一套法律,處理學生運動和其他案件的標準一致。
至于“立法院”、“行政院”是否提起了刑事訴訟,臺北地檢署表示,“立法院”目前沒有提出相關刑事訴訟,而“行政院”官員在警方24日驅離群眾后,就向警方報案。
“地檢署”告訴臺灣媒體,他們已受理逾10位民眾分別告發林飛帆及陳為廷等人涉嫌妨害公務等罪。至于是否傳喚及何時傳喚林飛帆等人,承辦檢察官會依偵查步驟決定。
而在此之前,五位臺灣大學的校長發出聯合聲明,呼吁政府不應對學生“秋后算帳”。支持學運的律師團也向政府喊話,希望能以緩起訴或緩刑來審判這些學生,畢竟他們的出發點是公益,而不是為了一己之私。
而民進黨“立委”則呼吁,所有曾參與反服貿集會的民眾,向“地檢署”集體自首,也促請“法務部”不要對學生秋后算帳。
反服貿運動進入尾聲,不少大學、政府人士站出來做出評論。
臺灣交通大學校長吳妍華10日向警方代表致歉,表示自己身為做教育的,卻沒有把學生教好,給大家造成困擾。
吳妍華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這次學生運動讓人意外發現,臺灣很多人沒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警方只是為了維持治安,當學生占據“立法院”議場時要求警方不要管,但好笑又突兀的是,當學生遇到沖突時又要找警察尋求保護。
為了表達對警察的慰問,臺灣交通大學校友會發起“大家辛苦了”捐贈活動,共募集新臺幣170萬元慰問金轉交給新竹縣市、苗栗縣警友會等單位。
臺灣大學教授黃光國分析認為,反服貿運動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年輕人的深層焦慮。政府無法解決高房價、低收入、工作難找等問題,學生只好透過“民粹但有效率”的方式占領“立法院”。但若只追求權利,只會使競爭力越來越弱。
臺灣政治大學教授周祝瑛則擔心,反服貿運動即使結束,一段時間里校園氛圍依然會受到影響。有學生因參加反服貿活動,開學至今只上過一次課,被老師質疑后,也不愿當面溝通,反而選擇在網絡上大肆批評。
正爭取國民黨黨內提名參選臺北市長的連勝文也對反服貿運動做出評論。他認為,學運結束之后政府要痛定思痛,不要以為學運退場就代表危機解除了。政府必須要了解這些學生為何如此憤怒,政府對年輕人的政策又是什么。政府應該針對年輕人的需求、不安、惶恐,提供適當的資源,制定出青年政策及國家發展政策。
“文化部長”龍應臺從另一個角度肯定了學生在學運中有秩序。她評論道,學生在所有的運作上都“非常棒”。今天學生們要撤出“立法院”了,開心的是他們父母,學校老師應該也很開心。
她呼吁請反服貿群眾繼續學習、工作,而讓“立法院”能夠繼續運作。她指出,“立法院”仍有2000多個法案攸關民生,學運同時也影響到官員工作。他呼吁趕快把占領“立法院”的事情結束,且今后應該要更理性、更深度的討論議題。
“臺灣必須要往前走,我們真的沒有時間。”龍應臺如是說。
現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的林毅夫日前在博鰲論壇上也談及了反服貿運動。他感慨道,看到這些年輕人,想起自己40多年前也曾年輕過。因此他對年輕人有這樣的熱情,表示敬意。
但他也認為,若真正關心臺灣,一定要注意,什么是對臺灣經濟發展有利,就應該繼續;什么對臺灣經濟發展不利,就應該避開。
“我覺得一切考慮必須從對臺灣經濟發展有利的方式,如果沒有抓住經濟發展,談的一切都會成為泡沫。”在林毅夫看來,自由貿易已經是國際趨勢,但如今臺灣已經慢了好幾步,很多有利機會已經喪失。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