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被“口水歌”淹沒,華語樂壇未來在哪?
原創 子琪 印客美學

上周,王力宏周杰倫時隔20年再次合作,小印仿佛一夜重回華語樂壇那個“神仙打架”的年代。

千禧年前后的華語樂壇可謂是“諸神之戰”,前有羅大佑、李宗盛等前輩,后有周杰倫、林俊杰等新秀。
人們都覺得未來華語樂壇將會一路香飄飄,卻沒成想那卻是“落日黃昏”。
今天的華語樂壇儼然是——
偶像當道,大師讓道。
流量至上,實力荒唐。
資本工廠,樂壇迷惘。

華語樂壇,經典難再?
08年后,本以為會不斷發展的華語樂壇突然迎來斷崖式下跌。
在線音樂成為主流,短視頻成了承載音樂的重要載體。
出現在音樂榜單上的,是我們稱之為“洗腦神曲”的音樂。
還記得被《學貓叫》支配的恐懼嗎?
更讓人驚訝的是這些神曲的播放量——
對比2018年,QQ音樂公布周杰倫歌曲收聽量達100億;但在某音,洗腦如#白月光遇上朱砂痣 #星辰大海等歌曲話題下,就分別有著40多億、80多億的播放量。
就用戶規模與收聽人群來說,音樂流媒體顯然不是短視頻對手。
短視頻影響日益擴大,“洗腦神曲”似乎要一統樂壇江湖。

如果說今天,音樂主要收入流=藝人經紀+版權授權,那么20年前,音樂主要收入流=唱片銷售+藝人經紀。
唱片時代下的諸多流行歌手,至今依舊毫不過時。
“流行音樂教父”羅大佑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震撼了華語流行樂壇。
而李宗盛的獨特風格也被一眾歌手模仿。

時代和英雄互相成就,千禧年也沒有辜負我們的期待。
2000年的孫燕姿,2001年的王力宏,2002年的信樂團……嗓音、風格、唱法、個性,總有一個給你新鮮。
林俊杰一曲《江南》,人氣直逼周杰倫;潘瑋柏憑借《快樂崇拜》,拿著他的麥克風化身嘻哈代表;五月天奉上《倔強》,成為少年的深夜專屬背景樂。

過去的華語樂壇似乎更迭變化十分顯著,并且風格各異,自成一派。
為什么在當時會涌現出如此之多的優秀歌手?
首先,不同于過去強調“原真性”的音樂形式,現代流行音樂實際上與電子技術一直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因此音樂制作技術的變革往往會對音樂創造有著極大的影響。
98年-00年的數字音樂革命使得數字合成器、全新的輸入技術開始在音樂人中普及。網絡互聯網技術在當時開始初步發展,編曲、錄音與混音軟件與硬件不斷成熟與發展。
新技術的到來使得音樂人們有著更多的創作空間,提供了融合風格更多的可能性。音樂,作為一個產業不斷地成長起來。

其次,經過了經過30年的發展,唱片公司在千禧年步入了輝煌期。推廣體系、應用渠道等已經自成體系,非常成熟。
在諸如華納、環球寶麗金以及滾石等國際唱片公司與音樂制作工廠的風華正茂下,唱片制作流程更為專業化。市場,歌手與唱片公司團隊形成良性循環。

再如,專屬于音樂人的“金曲獎”設立。外部良好的環境鼓勵著流行樂壇不斷生發出更具有創造力的音樂。
即便過了近20年,每每想起,仍然令人懷念。

洗腦歌到底為啥火?
神曲們像幽靈一樣無時不刻出現在各個角落——一會兒“喵喵喵”,一會兒“沙漠駱駝”,腦中旋律比馬戲團還要精彩。
但研究一下就會發現,神曲們都有固定的規律與邏輯。
一是熟悉:音樂心理學研究發現,越熟悉的歌就越可能洗腦。不管是喜歡還是不喜歡,大腦都會留存下來最近總是聽到的歌。
二是簡單:洗腦歌曲多采用非常簡單的整體旋律模式,相似的音高變化,更容易“單曲循環”。
三是沖擊力:洗腦歌曲通常節奏更快,也會傾向于加入一些不尋常的旋律。

在這種邏輯下所衍生出的歌曲,往往套路簡單、容易模仿,但卻又有殺傷力極強的傳播力,非常適合投放市場。
再加上短視頻平臺中精準的數據算法,強行把旋律注入你的腦子,達成“無意識音樂成像”,“好像在哪聽過”的錯覺,包你一輩子忘不了!

接連不斷的選秀熱也沖擊著樂壇的根基。
沖榜、打投,偶像們的工業化唱片屢破銷售記錄,流量面前,是否原創已再無必要。
大眾消費從音樂為基礎,轉為偶像基礎。流行音樂產業進入一個以偶像為商務開發平臺和消費基點的娛樂產業時代。
音樂變得沒那么重要了,人才重要。

2021年創造營成團夜
正如麥田音樂制作公司創始人宋柯說:“互聯網小弟弟把唱片大哥欺負得沒有還手之力?!?/p>
選秀歌手與短視頻神曲,似乎早已成為當下華語樂壇的“中流砥柱”。

神曲遍地,華語音樂出路何在?
好歌越來越少,華語音樂還有出路嗎?
我們需要調轉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
在一方面,技術所帶來的負面作用的確極為明顯——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高投入產出比的創作路徑,偷懶式的寫歌。
但在另一方面,門檻的降低也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接觸到音樂。
音樂創作不再被置于神殿,前段時間網上爆火的“十五歲女孩半小時創作出一首歌 ”,也正是這種賦權的體現。

而且,借助平臺,許多獨立音樂人也得到曝光,創作著新形式的音樂。
雖然這個過程依舊需要一些時間,去等待他們創作與積累更多更好的作品,被更為廣泛的大眾所認知, 但這也是當下的希望。

抖音流行的歌曲多為電音或快歌
歌曲往往旋律單調并且歌詞簡單
實際上,我們不妨將現在正處在時期看做是歷史中重要的一環。
雖然我們無從知曉現在的流行歌在以后是否能稱得上高雅、高級,但我們不可否認,這或許是市場發展的某個階段。
曾經不被認可的音樂形式到后來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一些需要“挑”聽眾耳朵的音樂也終會找到它們的受眾。
或許當非主流的藝術成為主流之后,反教條的音樂也就蛻變成了音樂的教條。

電影《愛樂之城》劇照
飛速發展的今天,一切秩序似乎正在重新建立。
我們不如將當代流行音樂的圖譜看做是反映社會現實的一面鏡子,在反思之間找尋他們前進發展的可能性,而非用完全對立的態度與之對峙。
草根崛起的年代里,流行音樂會走向何方?我們期望更為理智的市場,與更具有創新力的音樂。一起拭目以待。
——特此致謝音樂人劉軼倫——
凡音之起 · 由人心生
人心之動 · 物使之然
圖片源于網絡,侵刪
參考文獻:
[1]李明琪.網絡音樂社交及其對華語流行音樂的影響研究[D].申請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20.06
[2]秦然然.從唱片經濟到娛樂經濟——近三十年來中國大陸流行音樂產業走向[D].申請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1.04
[3]邵超琦.后亞文化視角下音樂短視頻研究——以“抖音”為例[D].申請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9.04
[4]朱真儀.狂歡理論視域下的抖音“神曲”短視頻研究[D].申請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9.05
[5]李慧穎.中國流行音樂在世紀之交的發展[D].申請遼寧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20.04
[6]短視頻歌曲泛濫時,主流專業歌手在干嘛?,范筒
原標題:《被“口水歌”淹沒,華語樂壇未來在哪?》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