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草根陳行甲與他的時代

《在峽江的轉彎處:陳行甲人生筆記》,陳行甲著,人民日報出版社2021年1月版,296頁,48.00元
江聲浩蕩,自屋后上升。
讀《在峽江的轉彎處:陳行甲人生筆記》時,無數次想到這句話。
《約翰·克里斯朵夫》和《傅雷家書》都是陳行甲大學時代的枕邊書,在他這本筆記體的新書里,你可以看到克里斯朵夫的影子,“這本書的主人公在他的每個人生階段都充滿不自信、惶恐和掙扎,同時也從未放棄愛和希望”,是不是讓你想起了“真正的英雄決不是永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罷了”。
但是,讀《在峽江的轉彎處》讓我更多想到的是《平凡的世界》,這同樣是陳行甲的大學的枕邊書。陳行甲說:“時代給我們那一代人最大的饋贈,就是我們那一代人都是草根”,“我們每一個人都心懷理想,即使人生起點低在塵埃,也可以懷著‘到中流擊水’改變社會的夢想;也可以保持著不妥協的少年氣,和生活近身肉搏;也可以不富貴,但是要高貴,不因為生活的苦難把我們變成茍且的人,堅持選擇自己相信的那些東西。”
在陳行甲身上,可以看到孫少平的影子,他們甚至都在煤礦工作過,這或許就是他喜歡《平凡的世界》原因之一。但陳行甲遠比孫少平幸運的是,孫少平永遠失去了田曉霞,而陳行甲卻得到了他一生摯愛的“霞”,已經一起走過了二十五年。
陳行甲在這本書的第二章回溯了他與霞的愛情史,正是從這一章開始,我像很多人一樣徹底地進入了這本書。不是說懷念母親的第一章不感人,而是說這段母子情早已深入人心,陳行甲正是憑《我的母親》一題獲得了“我是演說家”第五季的全國總冠軍。
陳行甲與妻子是大學同學,他是農家子弟,妻子是出身城市的班花。 兩人從大四左右開始情愫叢生,畢業后定情,但之后又幾經波折,最后的結果是,霞竟然拋棄了城市的工作,到鄉鎮來投奔陳行甲,必須說,讀到此處,我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因為陳行甲的敘述極具“懸疑性”,你即使知道了這段感情的結果,過程中也還是為之牽掛在心。陳行甲自己也承認,“我和霞的故事,就是傳說”,“一個我在青年的迷惘中不曾奢望過的傳說,一個山村窮小子被命運眷顧將童話恩賜為現實的傳說”。
甚至可以這么認為,霞才是陳行甲這本人生筆記的靈魂人物。她不僅是愛情故事的女主角;也是當陳行甲在巴東縣委書記任上患抑郁癥時,帶著丈夫闖過黑暗隧道的堅強女性;還是鼓勵陳行甲與巴東貪腐勢力作殊死一戰的精神支持;當陳行甲決定棄官時,霞也第一個站出來支持他,“在我完成辭職的前前后后一年中,霞是我最親密的軍師和戰友,幫助我最妥善地辭去公職投身公益”。
在妻子的眼中,陳行甲是一個“自由且溫暖”的人,“我喜歡這種溫暖的感覺……就算有時候,這溫暖你不是給我的,是給別人的,我也愿意”。
陳行甲身上最耀眼的光環,就是他曾被評為全國優秀縣委書記,而他身上最有爭議的傳奇,則是他在仕途一片光明時辭職投身公益。在光環與傳奇背后,站著母親和妻子這兩位偉大的女性,這也就是,為何你按順序讀這本書后,也就是相繼讀完第一章母親的故事和第二章愛情的故事,你會更加理解陳行甲看似不可理喻的人生轉型:母親告訴陳行甲要“干凈”和“悲憫”,妻子告訴陳行甲要“自由”和“溫暖”。做一名好官與做一名優秀的慈善家,本質上并沒有什么區別。
干凈、悲憫、自由、溫暖……而在兒子阿魚眼中,父親陳行甲代表著“又熱烈又恬靜,又深刻又樸素,又溫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那一群人。
除了親情與愛情,這本書最大的看點可能就是縣委書記陳行甲的反腐之戰。在反腐這一部分,陳行甲第一次詳細公開了他從患上到迅速走出重度抑郁的經歷,也披露了自己扭轉全縣政治生態背后的艱難和刀光劍影,甚至不諱言有來自州里的政治壓力。
在陳行甲筆下,他在2015年3月縣紀委全會上的那篇著名講話成為了巴東反腐之戰的分水嶺 。陳行甲當眾解剖了一個腐敗工程,“300萬的項目還沒開工,就上下送出120萬。”這段話后來成了熱劇《人民的名義》中的經典臺詞。
據陳行甲回憶:“那天的會議現場反應很特別,800人的會場座無虛席,我講話的一個多小時期間,沒有一聲咳嗽聲,氣氛繃得很緊。當時坐在主席臺下的鄉鎮和縣直單位的一把手干部中,后來我親自簽字抓了9個。”
陳行甲是誰?這本書幫助我們以更多面向回答了這個問題。陳行甲不僅是網紅縣委書記,是恒暉基金會理事長,是《我是演說家》的全國總冠軍;還是被母親言行深刻影響,心懷貧弱的兒子;是與妻子相濡以沫25年,至今仍能看到“愛情的樣子”的丈夫;是從抑郁癥中艱難跋涉而出的曾經病人;是帶著兒子訪貧問窮的父親,至今仍為兒子感念不已;是在清華脫產讀研兩年的學生,讓他在這里看清了自己最終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在峽江的轉彎處》出版之后,據說陳行甲最為之激賞的一篇書評出自他當年在巴東的秘書曾冰。在這篇名為《天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的書評中,曾冰坦言,當年陳行甲開始有辭職想法時,自己曾“明確而堅決地表示反對”,“您想做慈善,當縣委書記就最好做,有權有資源,一呼百應,慈善的對像是幾十萬人,做一個一心為民的好官,就是最好的慈善家”;但當他送陳行甲上車離開巴東時,他又看到“背影清新而明亮,所謂的悲哀啊,失敗啊,可惜啊,不過是一些人在推已及人而已。”
但直到今天,即使像人民日報海外版前總編輯詹國樞這樣的陳行甲老友,也還是忍不住對他發問:“你為什么要辭去公職從事公益事業,最主要的主客觀原因是什么?”
在這本人生筆記中,陳行甲已盡可能的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但這個答案或許無法滿足所有人的探究心和好奇心。
兒子阿魚似乎對這個問題沒興趣,但他至今記得十幾年前的過年場景:大年三十,父親帶著他和表哥來到鄉下,向一位腰部以下不能動彈,靠雙手支撐上半身爬行的“向媽媽”拜年,“父親不是為了對我進行教育而做的這件事,他做只是因為曾承諾把向媽媽當自家親戚,而自家親戚在春節就是會去拜年的”。
“在這樣的地方,以這樣的方式努力生存的人始終是我父親的家人,也是我的家人”,阿魚說,“他所做的事業盡管身份不同,都只是那次拜年的自然延伸”。
這就是所謂初心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