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林憶蓮和思南路阿娘黃魚面及其他
原創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林憶蓮是我很喜歡的歌手,一早起來看到很多朋友發朋友圈,原來是Sandy的生日。1966年生人,如果是在內地,應該到退休年齡,可以當“老藝術家”了。不過又有朋友提醒我:以林憶蓮的成就和資歷,混個正高職稱應無異議,完全可以“做到”2026年。想想也是哦,開個玩笑。林憶蓮出道很早,中學時代就聽她的歌。幾十年唱下來,從“逃離鋼筋森林”的都市女郎,到“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的哀怨少婦,再到“往事不要再提…將往事留在風中”的知性女子,前兩年又推出一張思考女性意識的專輯“0”……林憶蓮的音樂風格不是豐富,而是太豐富。她的人生經歷不是精彩,而是太精彩。林憶蓮和上海有緣,我很愿意寫寫她。關于她的歌,看得很多了,不如談談吃吧,她喜歡的食物,以及她和我們生活的城市上海之間的關系。

童年時的林憶蓮
有人說林憶蓮是上海人,這說法沒錯但不準確。嚴格說她是第三代移民。她父母都來自上海,原籍寧波,“憶蓮”是她的本名。“憶蓮”這個名字源自父親的一段情史,我本來以為是歌迷的杜撰,后來又一次看《可凡傾聽》,林憶蓮自己大方承認。林憶蓮的父親是中樂團的二胡演奏員,母親喜歡越劇,藝術細胞是遺傳的。大學時代聽到林憶蓮一首歌《再生戀》,前奏一句越劇念白:“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迷死人了。
林憶蓮表演
越劇《紅樓夢》片段“黛玉葬花”
上海人的生活習慣是很頑固的,走到天涯海角,紅燒肉、土豆沙拉、酒釀圓子、菜肉餛飩……這幾道菜從民國時代吃到二十一世紀,有上海人的地方,就有這個味。我當然沒有機會和林憶蓮一起吃過飯,他喜歡吃點啥,無從得到第一手資料。但林憶蓮出版過幾本關于上海料理的書,《上海回味》、《憶蓮帶路嘗上海民間滋味》……在真人秀節目中,他還曾親自動手露過幾手。看得出來,他對上海的“吃”相當熟悉和了解。

《憶蓮帶路嘗上海民間滋味》
手拿一碗雪菜黃魚面
關于林憶蓮和上海美食最有名的故事就是她和思南路上“阿娘面”的緣份了。當年開在郵局邊上的老阿娘面館還叫“泰和飲食店”,以一味黃魚面行走江湖。林憶蓮喜歡這家的黃魚面,每來上海必來光顧。阿娘的面確實好吃,再加上林憶蓮的名人效應,阿娘黃魚面就此名聲鵲起。對自己和阿娘面的這段因緣,林憶蓮自己是這么回憶的:一個陽光和煦的午后,她剛睡完午覺,就被工作人員帶到思南路吃面。林憶蓮用上海話對阿娘說自己最喜歡雪菜肉絲湯面,于是阿娘拿出自家腌的雪菜,切去頭尾只用中間最好的。油鍋一起,憶蓮“驚訝于油的分量,后來又驚嘆于阿娘的用糖量之大”,然而美味當前,也顧不得許多,他和工作人員一行十人,叫了蟹粉(香港人都喜歡吃蟹或蟹粉)、黃魚、鱔糊、土豆辣醬和他最愛的雪菜肉絲,直吃到“昏頭轉向、欲罷不能”。后來阿娘去世,泰和飲食店關門歇業。過了一陣在思南路另一邊,南昌路以南開出一家“阿娘面館”,和阿娘的關系我不太清楚,但我的味蕾告訴我:味道上應該沒有太多傳承。其實林憶蓮最喜歡吃的只是咸菜肉絲面而已,但人們口口相傳林憶蓮喜歡黃魚面,畢竟黃魚面顯得貴氣一點。

老阿娘面館——泰和飲食店
圖片來自網絡

林憶蓮和“阿娘”

“這么多油,這么多糖……”

林憶蓮家里是寧波人嘛,吃口確實有點重,愛吃水產。書里說了,林憶蓮的父親,“阿蓮”的前男友林老伯,就特別愛吃水產,家里最愛吃的的幾道菜是紅燒黃魚、油爆蝦和大閘蟹。林憶蓮對油爆蝦的回憶是很專業的:“小小的河蝦用蔥、姜、醬油和糖爆香,顏色艷紅誘人,吃起來連頭帶殼吞進肚子,鮮甜美味……嘴唇都吃破了還是不愿停下來。而爸爸就這樣坐在我對面,看著自己的女兒吃個不亦樂乎,這也是我童年和父親最深刻的記憶片段……”林憶蓮的回憶,應該是大多數上海家庭的共同回憶吧。

手拿兩顆塌棵菜的林憶蓮
林憶蓮喜歡吃洋山芋,普通話叫馬鈴薯,廣東話叫薯仔。她自稱無論是炸薯條、煮湯、做沙拉或加肉碎做成煎薯餅,都喜歡。炸薯條、煎薯餅,上海人是到了八十年代才有機會吃,咸菜洋山芋湯和洋山芋沙拉,倒是從小吃到大。林憶蓮在香港為她的《上海回味》作宣傳時曾現場制作三道菜:馬鈴薯沙拉、雪菜肉絲年糕湯和酒釀圓子,非常上海。不過像林憶蓮這樣情商極高的職業歌手,每次做宣傳的時候都會找一些“點”,有時候她會強調一下自己的外婆,原籍廣東順德,是上海廣東人,沒來香港的時候,家里說廣東話,吃廣東菜。所以呢,林憶蓮也能和原籍廣東的歌迷打得火熱,她的菜譜里,會有廣東菜薯仔豬排。

林憶蓮姐弟和媽媽

“永遠懷念的外婆和媽媽”
作為上海人,林憶蓮家當然會自己包餛飩,一包就是100只,她一個人能吃25個。餛飩最佳的餡心應該是薺菜或青菜,住在嶺南之地,林家不得不入鄉隨俗,用西洋菜或者白菜包餛飩。但他們的湯底是絕對正宗的;醬油、麻油、鹽和蔥花。我估計真實的版本應該有豬油,那樣才香。憶蓮之所以寫麻油,我猜是照顧到粉絲,怕粉絲們吃豬油吃壞了身材,當然這是我的推測而已。林憶蓮對如今上海流行的雞湯餛飩不以為然,每次“頂多能吃兩顆”而已。這點品味,我非常欣賞。

林憶蓮的外婆

林憶蓮表演廚藝
背景是思南公館
圖片來自網絡
中學時代更喜歡聽歐美流行樂,港臺音樂只是隨便一聽。進大學后,在同學小徐家聽到一張林憶蓮的《野花》,驚為天人,從此成為Sandy忠粉。林憶蓮后來出過無數張粵語國語英語日語專輯,我認為至今沒有超過《野花》的。在香港這個商業社會,當年歌手出的唱片大多是歌曲集錦,有主打歌和過路歌,有情歌,再搭配幾首“勁歌”,專輯的整體性是不怎么講究的。《野花》不同,無論音樂風格還是歌詞意境,整體性非常強,從頭到底聽下來,像聽了一個完整的故事,有頭有尾有始有終,有起承轉合,有低徊高潮,這才像張唱片嘛。

野花
我最喜歡的林憶蓮專輯
沒有之一
野花·林憶蓮
說起《野花》專輯,和“吃”還有那么點關系。那一年的冬天特別冷,應該是1992年吧。我們幾個同學喝了點酒,嘴巴干得要命,自行車一陣猛騎到了進賢路的同學小徐家。小徐的爺爺奶奶是開咖喱牛肉面館的,看我們冷得嗦嗦抖,大勺子舀出兩碗油光锃亮的肉湯,那真是我一生中吃過最濃、最香、最美的咖喱牛肉湯,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冒出熱汗。小徐輕輕按下錄音機“播放”鍵:“抬頭前行吧準我,淚水哭出之前舍你,來年和來月請你盡淡忘,曾共風中一野花戀過……”
不知道林憶蓮喜不喜歡咖喱牛肉湯呢?
原標題:《林憶蓮和思南路阿娘黃魚面及其他(Sandy生日快樂)》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