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短視頻“搬運工”不好當了

近日,多家影視公司、視頻平臺與明星藝人發聲,呼吁短視頻平臺推進版權內容合規管理,清理未經授權的內容。一時間,“X分鐘看完一部電影” 類短視頻是否要“涼涼”了,成為輿論焦點。
此事也引發了國家權威部門的關注。在今天的國新辦發布會上,中宣部版權管理局局長于慈珂表示,要繼續加大對短視頻領域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堅決整治短視頻平臺以及自媒體、公眾賬號生產運營者未經授權復制、表演、傳播他人影視、音樂等作品的侵權行為。
從全民刷微博到全民刷短視頻,不知不覺間,短視頻已經成為現代人網上娛樂休閑的重要方式。但是,部分短視頻創作者、up主急功近利、流量至上,打著“二次創作”“重新剪輯”的旗號,變身影視作品的“剪刀手”與“搬運工”,損害版權所有人的正當權益。在網上,幾乎所有熱門影視劇,都有被解構重組為幾分鐘時長的精華版、解讀版。
此次相關部門的公開回應,首先向社會明晰了一種認知:短視頻不是版權保護的“法外之地”,侵權必受追究。包括短視頻在內的影視作品版權規范,不僅是行業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
從長遠來看,影視劇、短視頻版權規范化,是必須的。短視頻創作者必須提高規則意識、版權意識,那些只想著吃快餐、賺快錢的“剪刀手”“搬運工”,將不好當了,必須沉下心來,用扎扎實實的創作和拿得出手的作品說話。
當然,這其中也面臨不少難點及模糊地帶,亟待厘清。比如吐槽類短視頻,有搬運和剪輯影視作品的成分,但也加入了新文案、特效、觀點等,體現了創作者的有價值勞動。《著作權法》中亦有合理使用前提下,“可以不經作者或著作權人的同意”的規定。但“合理使用”如何界定?“二次創作”怎么判斷?還需要有關部門、法律專家及業界人士共同探討,給出更精細化的標準。
與此同時,短視頻創作者往往是截取影視作品某個片段,難以花高價購買影視作品版權,“一對一”授權也不現實。業界還需要探索新的授權模式,比如允許短視頻平臺與版權方協商,統一購買版權供用戶使用,從而讓創作者合法合理地二次創作,推動影視公司、視頻平臺、短視頻創作者和用戶的多贏格局。
總之,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既要保護影視作品權利人的合法權益,也不應抹殺二次創作的活力和積極性。分類治理、精細化管理,消除模糊地帶,才能真正讓短視頻行業越來越規范。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