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瑯琊王氏風云起,顏氏家族赴國難:“瑯琊”傳統基因有多強?
原創 鐵騎如風 國家人文歷史

本 文 約 7800 字
閱 讀 需 要 20 min
六年前的一部紅遍大江南北的古裝劇《瑯琊榜》,讓很多觀眾知道了歐陽修筆下“瑯琊”這個地方。不過,此瑯琊(安徽滁州瑯琊區)非彼瑯琊(山東臨沂市),山東的“瑯琊”那可是地如其名,不但風景優美,還盛產道德如“瑯”(似珠的玉石)般潔白,才華如“琊”(似玉的骨頭)般珍貴之人。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人杰地靈的小城。

山東臨沂瑯琊園內。攝影/xu19790114,來源/圖蟲創意
東夷之邦瑯琊國
一談到中華文明的源頭,我們會不假思索地想到炎黃部落。炎帝和黃帝部落主要活動在今陜西渭河流域和山西、河北的黃河流域。而今天的山東地區,在當時活躍著東夷部落,在長江流域則生活著苗蠻部落。東夷部落、苗蠻部落與炎黃部落同為新石器時代的部落文明,免不了要產生交集的。

新石器時代華夏部落分布。來源/網絡
東“夷”指來自東方的部落,不是后來中原王朝對少數民族的貶稱。東夷部落的勢力從山東地區擴展到河南東部、江蘇北部、安徽東北部、河北南部及遼東半島等廣大地區。苗蠻部落生活的范圍也很廣大,從河南南部到湖南地區都有分布,而早前脫離炎帝部落的蚩尤部落,在北進中原后的涿鹿之戰中被炎黃部打敗。隨后,炎黃部繼續東進,將東夷部也融合進去,逐漸形成華夏族的初始形態。
東夷人的部落也是按姓氏劃分,為風、姜、嬴、姚。姜子牙的齊國和伯禽的魯國,就分封在山東地區,進而形成了孔孟之道產生的土壤。

西周的分封。來源/網絡
最早以“瑯琊”命名的行政地名,并不在今天的臨沂地區,而是青島市黃島區(原膠南縣)境內的瑯琊鎮,越王勾踐以這里的“瑯琊山”之名設立瑯琊縣,之后又因這里爭霸中原的地理位置和優良的港口條件,從會稽遷都到這里。

春秋時期的瑯琊城。來源/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戰國末期,越國被楚國攻破,之后成為秦朝郡縣。瑯琊城被秦始皇設置為瑯琊郡下屬的瑯琊縣,接受秦朝兩代皇帝的多次巡游。西漢初年,閩越國、甌越國等小國重新復國,但瑯琊郡的建置一直延續到西漢末年,治所從瑯琊縣遷到了東武(今山東諸城)。

漢代瑯琊郡。來源/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東漢光武帝劉秀鑒于瑯琊古城被地震損壞,以莒縣(今山東莒縣城陽鎮)為都城建立新的瑯琊國,封自己的兒子劉京為瑯琊王。漢章帝時期,劉京在政治旋渦中為保全自己的瑯琊國,將國都莒縣連同其他幾個富庶之縣讓出,交換了東海郡的開陽縣(今臨沂市區)、臨沂縣(今沂南縣),并以開陽為新國都,這是臨沂正式成為 “瑯琊”開端。
瑯琊國在東漢末年被廢除,在西晉時期重設,最后到宋武帝時徹底廢除。“瑯琊”之名一直沿用到隋唐,隨后被沂州、臨沂等名稱取代。這也反映了臨沂地區兩千年來政治區劃的變動頻繁。
回顧歷史,瑯琊國繼承了春秋百家的思想文化精華,歷代瑯琊王也秉承孝廉國策教化人心,將封國治理得有聲有色。后來攪動天下的幾個世家大族正是從東漢瑯琊國發跡的。

諸葛氏出自山東瑯琊。來源/94版《三國演義》截圖
瑯琊諸葛氏的始祖諸葛豐,在西漢元帝時擔任司隸校尉和光祿大夫。其后裔諸葛珪擔任泰山郡丞,諸葛玄擔任豫章太守。東漢到三國是諸葛氏成為世家大族的發展期。
諸葛玄這一支“虎頭蛇尾”,其長子諸葛瑾是東吳重臣,長孫諸葛恪成為權臣后,因政治斗爭失敗而導致家族誅滅;次子是大名鼎鼎的蜀漢丞相諸葛亮,而諸葛瞻等后代卻在蜀漢滅國之際全部罹難;幼子諸葛均跟隨諸葛亮在蜀漢做官,其后代雖有史料記載姓名,但情況為何不得而知。
諸葛誕這一支則要幸運得多,雖然諸葛誕本人因掀起淮南三叛被司馬昭所殺,但子孫得以保全,在晉代發展為可以與瑯琊王氏媲美的大族。

圖 /瑯琊諸葛氏世系
瑯琊顏氏可以追溯到孔子的弟子顏回和更早的顏友,但顏回并不是瑯琊人,是他的23代世孫顏盛將家族搬遷到瑯琊國。顏盛在東漢末年擔任過青徐二州的刺史,奠定了顏氏發展的基礎。其曾孫顏含隨晉元帝衣冠南渡,帶著顏氏一門做了南朝二百年的官。梁陳之際,顏之儀和顏之推兩兄弟回到北朝,顏之推一支在唐代聲名顯赫,為國家立下大功。

瑯琊顏氏族譜(部分)。來源/網絡
至于瑯琊王氏,是瑯琊名人最多、地位最高、最具權勢和影響力的士族。它的始祖是西漢時期的王吉,其孫王遵被光武帝劉秀任命為太中大夫。王氏傳到東漢末年,出現了兩位載入史冊的大孝子——王祥和王覽,王祥為繼母臥冰求鯉、王覽為兄爭飲毒酒。也正是在這樣的家風傳承下,王氏在魏晉時期漸居高位,成為顯赫一時的世家大族。

瑯琊王氏世系。來源/網絡
除了這些世家大族外,臨沂也出了許多歷史文化名人,如儒學大家曾子,秦國大將蒙恬,“算圣”劉洪,甲午戰爭時期的民族英雄左寶貴等,他們的存在,使得瑯琊真正擔得起人杰地靈的評價。
王與司馬共天下
司馬家能篡魏建晉,不是因為司馬家的勢力大,而是以司馬家為代表的士族在當時的能量超越了皇家的權勢。因此,司馬炎在建立晉朝時,就是處在皇家與士族分享權力的狀態。兩晉時期,瑯琊王氏是勢力最大的士族之一,長期把持晉朝廷的國家大權,與司馬氏的皇家勢力形成了一種權力平衡的態勢,因而當時人有云“王與馬(司馬),共天下”。
但是王家同曹魏時的司馬家一樣,只是當時世家大族的代表和縮影,并不能等同于全部士族,因而“王與馬,共天下”在今天看來,指的是世家大族和皇室共同治理天下的政治格局。史學界有一個更貼切的詞語——門閥政治。
東晉時期,勢力最大的門閥除了瑯琊王氏外,還有陳郡謝氏、高平郗氏、譙郡桓氏和潁川庾氏。

魏晉士族分布。來源/網絡
晉武帝司馬炎鑒于曹魏被西晉篡奪的先例,分封了幾十個同姓王在全國各地,以防止其他士族仿效自家故事。瑯琊國也因此重新設立,首任瑯琊王為司馬懿的九子司馬倫。
然而,司馬炎的尺度沒有把握好,權力膨脹的司馬各王在司馬炎死后,掀起了“八王之亂”,導致中原空虛。漢化的匈奴人劉淵趁機起兵反叛,其建立的漢趙政權最終攻破洛陽和長安,先后俘虜晉懷帝和晉愍帝,滅亡了西晉政權。
瑯琊王司馬睿同王覽的孫子、時任東海王司馬越參軍的王導交情深厚,王導成為司馬睿的首席智囊,多次給他出謀劃策。在北方八王之亂時,司馬睿聽從王導的建議,過長江到建鄴城(今南京市),相當于另立了一個小朝廷。而王導的堂兄王敦被任命為揚州刺史。助推王導和王敦政治地位的是它們的族兄、西晉尚書令王衍,在晉武帝年間被奉為當時士族的代表。
大批北方士族南渡江東,而司馬睿這個旁支宗室的影響力遠遠不如趙王司馬倫、東海王司馬越。是王導和王敦兄弟,以自己瑯琊士族的號召力,吸引了大批南渡士族和江東士族匯聚在司馬睿的小朝廷身邊,幫助司馬睿以晉王身份建立了東晉政權,并在次年正式稱帝。

東晉元帝司馬睿(276-323)
當時的東晉政權內憂外患。北有前趙、后趙這兩個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西部是掌控川蜀地區的成漢政權,自己應驗了當年東吳末帝孫皓的話,成了東吳版的晉朝,內部還有眾多士族矛盾和農民起義威脅。
王氏家族在此時算是一心一意輔佐東晉朝廷治理內政,北御強敵。

王導畫像
司馬睿很感激王導的貢獻,將其視為自己的蕭何,登基時一定要讓王導坐在自己的御床上,共同接受百官朝賀。此后,王導先后受封驃騎大將軍、司空、錄尚書事等中樞要職,掌管東晉朝政。王敦成為大將軍和荊州刺史,平定了南方一些叛亂而掌握東晉軍權,以防備北方的后趙政權。王氏兄弟掌握政軍大權,王氏家族與司馬皇族和其他世家聯姻,朝野上下一大半官員都是王家的“關系戶”,“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正式形成。
司馬睿在擔任瑯琊王時,對士族的態度很友好,瑯琊士族的諸葛氏和顏氏也很擁護他,為東晉的建立和維持出了大力。諸葛恢協助司馬睿建立東晉朝廷,深受器重,在擔任中書令時政績卓著,還曾受托孤之重。其兄諸葛頤曾擔任瑯琊王司馬昱的國相,曾和王導討論族姓的高低,王導說:“人家都說王、葛,不說葛、王。”諸葛恢說:“不說馬驢,而說驢馬,難道驢比馬強嗎?”諸葛氏雖然勢力不及王氏,但是諸葛恢能夠和王導戲論這樣的話,也能夠說明此時諸葛氏也是相當有實力的士族。而顏氏家族的顏含是同王導一起跟隨司馬睿過江的輔臣,先后擔任過吳郡太守和侍中等要職,主張與王導不謀而合。顏氏在建康的顏家巷,訴說著顏家為東晉和南朝服務百年的故事。
然而好景不長,司馬睿感到王氏家族在朝廷勢力太大,開始重用自己的親信劉隗等人,讓他們出鎮北部的合肥、淮陰等邊鎮,防范王敦的勢力。而王敦也越來越囂張跋扈,對皇帝不信任自己、疏遠王導的行為產生憤怒,雙方的矛盾逐漸激化。
王敦一度想直接兵進國都,但當時有北伐名將祖逖,不敢輕舉妄動。公元321年,祖逖去世,東晉沒有能制約王敦的大將。322年,王敦以誅殺奸臣劉隗、清君側的名義起兵反叛,而劉隗進言司馬睿族誅王氏族人,司馬睿沒有聽從。司馬睿本想親征王敦,卻因士族大多站在王敦一邊,拿王敦毫無辦法。最終王敦攻入建康,殺掉了司馬睿的一干親信,劉隗則北逃后趙石勒處。司馬睿只能看著王敦擔任丞相架空自己,最后氣死了自己。
王導出于家族利益的考慮,默認了王敦掌控朝政的行為,但當王敦表露出篡位的野心時,他堅決反對并與王敦努力劃清界限。他深知如果繼續和王敦合作,一旦失敗王家將萬劫不復,所以必須堅決站在皇帝身邊。晉明帝司馬紹即位后,王導和一些王氏官員開始與王敦作對,與朝中重臣溫嶠等人一起,輔佐皇帝平定王敦之亂。

東晉平王敦之亂示意圖
這里有一個著名的典故。王導在王敦殺進建康之前,為了防止王氏族人被誅,每天帶著二十多個子侄到臺閣前向司馬睿請罪。王導的好友、時任護軍將軍的周顗正要進宮,王導向他請求在司馬睿面前替王家求情。周顗上奏司馬睿闡明王導的忠誠,求得了司馬睿對王導的諒解,可是在王導面前卻故意說自己要誅殺叛賊,讓王導對周顗產生誤解和怨恨。待到王敦掌控朝政時,王導默許了王敦殺掉周顗的行為。待到王導看到周顗向司馬睿求情的奏章,才明白自己鬧了一個無可挽回的烏龍,哭泣自悔道:“我不殺伯仁(周顗字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王家雖然鬧出了王敦之亂,但對東晉朝廷還是功大于過。王導盡力勸誡皇帝削減魏晉時期興起的奢靡浮華之風,堅持做大晉忠臣和各大士族之間的潤滑劑。
反觀隨后掌權的庾亮代表的外戚庾氏家族就明顯不足了,北伐中原接連失地,直到桓溫崛起,桓家成了新的掌控東晉大權的士族。
東晉后期,以謝安和謝玄為代表的謝氏家族,因打贏淝水之戰和北伐戰功,成為東晉和南朝時與王家并列顯赫的士族。劉禹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就是對“王謝”兩大家族地位的一種文學渲染。
書法卓絕氣節甚
瑯琊士族除了政治家,也出了三位最著名的書法家,即王羲之、王獻之和顏真卿。
王羲之是王曠的兒子、王導和王廙的侄輩。王廙書畫水平時稱“江左第一”,晉明帝司馬紹都是他的學生。而王羲之的書法就是由這兩位長輩啟蒙的。但王羲之不滿足于向長輩學習,而是取百家之精華,鐘繇、張芝、衛鑠等書法大家的作品都被他參照學習,進而謀求超越。他天資優秀而又勤勉刻苦,練習書法時洗毛筆的墨水都染了一大缸,終得“書圣”之名。

王羲之畫像
王羲之的封神之戰是蘭亭集會。公元353年,會稽郡山陰之蘭亭(今浙江紹興西南部)舉辦了一場修禊集會。后來名動天下的謝安、謝萬等名士都參與了此次集會(“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而王羲之帶著王獻之等幾個兒子參會。在會上,40多位名士做了37首詩文,并且合并到了本次詩文總結的《蘭亭集》當中。而王羲之一出手就把全場給鎮住了,他“微醉之中,振筆直遂”,揮毫潑墨寫下了一篇《蘭亭集序》。這篇序不僅體現了當時行書的巔峰水平,還表露了積極入世的情懷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這部 “天下第一行書”的榜樣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同為瑯琊士族出身的顏真卿作為唐代書法家的杰出代表,以《蘭亭集序》為模范寫出了“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
宋代文學家蘇軾曾長期學習《蘭亭集序》的寫法,創作出了“天下第三行書”——《黃州寒食詩帖》。
天下第二和第三都是學習第一而成。唐宋時期的其他著名文學家和書法家,如柳公權、黃庭堅、米芾、趙孟頫等人都是王羲之的粉絲,其中米芾更是王的骨灰粉,收藏了十幾本《蘭亭集序》的摹本。

(唐)褚遂良《蘭亭集序》摹本
俗話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在王羲之的標桿作用下,他的幾個兒子也紛紛開啟書法生涯,如王凝之擅長草隸書,王操之擅長正行書,王煥之擅長行草書,都各有所長。但真正能夠達到與其父齊名境界的,只有一個“小圣”——王獻之。
王獻之小時候練字聚精會神。有一次,王羲之想要考察兒子寫字專注度如何,于是悄悄走到他背后,想一把抽掉他寫字的筆。沒想到王獻之握筆非常緊,沒被抽掉。王羲之非常欣慰地說:“此兒后當復有大名。”到了王獻之十幾歲時,覺得自己書法大有長進,認為再練個幾年就可以出師了,于是向父母“表功”,結果遭遇父親一瓢冷水:你寫字的筆把門前那十八口大缸水都染黑了再說吧!
經過更加勤奮的練習和鉆研,王獻之從專師其父到兼采張芝等書法家之長,最終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別是草書和楷書已經不亞于其父。他的楷書代表作《洛神賦十三行》仿寫曹植的《洛神賦》,同《蘭亭集序》一樣為柳公權等書法家所推崇和模仿,但是原本失傳,只留下賈似道等后人刻在石刻上的摹本。除了書法外,他的畫作也很有名,如曾在東晉權臣桓溫的扇子上題寫時,將誤沾的墨跡順手改為“黑馬母牛”之作,為時人引為美談。

《洛神賦十三行》摹本
王家父子的書法成就,不僅是他們個人的天分和努力所致,更是瑯琊傳統文化傳承和發揚的結果。王羲之憑借門蔭擔任過會稽太守、江州刺史和右軍將軍(因此有“王右軍”之名),為王敦和王導賞識。王獻之被謝安看重,擔任過吳興太守和中書令。二人都擔任過相當地位的官職,也曾有過恢復山河的志向,但是東晉紛亂的政局讓他們心灰意冷,最終回歸到了詩文和書畫技藝。
瑯琊顏氏一族傳承到唐代,已達到鼎盛時期。顏之推總結顏氏千百年來的家風文化后,撰寫了《顏氏家訓》,給后輩立下了忠君報國、誠實守信、言行遵禮、學以致用等訓誡。在這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家訓影響下,顏氏族人恪守訓誡,遵循正道,以致人才輩出,其中顏杲卿、顏真卿等人在玄宗朝成為掌握一方實權的行政長官。

顏氏家訓
顏氏家族也是書畫技藝高超且代代傳承。顏家多有類似“二王”這種父子相連的書法家,如顏騰之與其子顏炳之在南朝以擅長書法聞名,而顏家書法的集大成者就是顏真卿。他的筆法遒勁有力,筆觸間凜然有盛唐氣象,尤以楷書見稱。“天下第二行書”自不必說,《顏勤禮碑》等碑文在書法界評價很高,而且與二王不同,留下了許多真跡存于今。

顏勤禮碑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天寶十四載(755年),盛唐的鶯歌燕舞中,東北方向的安祿山和史思明叛軍如一道驚雷,“安史之亂”爆發。當時顏真卿和堂兄顏杲卿在安祿山所管轄的平原郡和常山郡擔任太守,原本和安祿山關系還不錯,得知安祿山反叛后,第一時間策劃并實施平叛方略。顏杲卿設計斬殺土門縣(今陜西富平)的叛將,并傳檄河北各郡縣共同平叛,顏真卿在平原郡也斬殺了叛將以響應行動,二人組織自己治下的唐軍和義軍試圖攔截叛軍。

安史之亂形勢圖
安史叛軍的兵鋒熾盛,連下河北數州縣。到了常山郡,顏杲卿率全程軍民奮力抵抗,卻因求援不成,城池最終陷落。安祿山責怪他為何不跟隨自己造反,顏杲卿義正詞嚴怒斥對方,稱自己世代為唐朝忠臣,永遠信守忠義。安祿山一氣之下讓人割下顏杲卿的舌頭并凌遲,顏杲卿罵不絕口而死,他的兒子顏季明、顏誕、侄子顏詡以及袁履謙都被殘忍殺害。顏杲卿一家的忠義之舉被肅宗追贈為太子太保,以“忠節”二字作為謚號,表彰他的功績。

顏杲卿(692-756)
顏真卿聽聞消息,悲憤中寫下了《祭侄文稿》,紀念顏杲卿父子鎮守常山、不屈赴死的英雄事跡。顏真卿在悲痛之余,繼續和河北叛軍周旋,并在唐肅宗于靈武即位后,放棄了剩余郡縣,轉移到唐肅宗的新朝廷,輔助唐肅宗繼續平叛。
待到唐軍收復長安和洛陽兩京后,顏真卿因剛直的性格被朝中權臣厭惡和打擊,轉任南方各州刺史和荊南節度使等職務,調離了抗擊安史叛軍的第一線。

《祭侄文稿》
安史之亂雖然平定,但藩鎮割據的局面已經形成,各地節度使時不時都要掀起反叛。顏真卿在唐德宗李適年間已經擔任尚書級別的“京官”,但是因得罪權相而屢遭排擠。建中四年(783年),淮西節度副使李希烈反叛并攻陷汝州,盧杞趁機向皇帝進言讓他前往勸降李希烈。
顏真卿明知此行兇多吉少,但仍舊選擇前行。

顏真卿畫像
李希烈先是讓手下擺出一副要殺人的樣子,威脅顏真卿跟隨自己反叛,可是顏真卿什么大場面沒見過,絲毫不懼。李希烈忌憚顏真卿四朝元老的聲望,只能先安頓他的飲食起居,日夜派人以高官厚祿勸降他,可是顏真卿以堂兄顏杲卿為榜樣,拒不屈從。李希烈將顏真卿關進牢房,顏真卿深知自己基本沒有脫險的希望,便留下遺言和遺物。之后,李希烈僭越稱帝,招致朝廷大舉討伐。眼看要兵敗,李希烈終于沒了耐心,讓人縊殺了顏真卿。顏真卿終究還是跟隨堂兄,為國家大義壯烈赴死。
顏真卿、顏杲卿用實際行動遵循著《顏氏家訓》。他們不僅為顏氏一族樹立了典范,更為后世的中華兒女所銘記。
沂蒙精神照古今
“瑯琊”不僅在古代是風水寶地,在近現代依舊閃耀著獨特光芒。抗日戰爭時期,以臨沂地區為主體的沂蒙山區,是當時中國共產黨的四大根據地之一,是中共山東第一區(大魯南區)黨委所轄區域的主體部分,是山東紅色革命的核心地區。八路軍在此讓日軍付出了慘重代價,“中國抗日第一村”淵子崖村村民和沂蒙紅嫂抗擊日寇侵略的事跡至今在沂蒙地區傳唱。

沂蒙山區反掃蕩形勢
解放戰爭時期,沂蒙山區420萬人中有120萬人參戰支前,其中20萬人參軍入伍,10萬軍民血灑疆場,可謂是英烈之鄉。沂蒙六姐妹在山東萊蕪戰役和后來的淮海戰役中,充分調動全村人民制作和提供支前物資。陳毅元帥在回憶沂蒙山區轉戰的歲月時感嘆:“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沂蒙六姐妹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臨沂厲家寨鄉黨支部書記厲月坤,為了改變當地水旱頻發的惡劣條件,帶領全鄉干部群眾發起了治山治水的攻堅戰,鑿嶺平溝、填河改道,硬是將1180塊小地整成了“三合一”標準梯田,得到毛澤東“愚公移山,改造中國”的高度評價。另一個建設模范是臨沂九間棚村,村民們在村支書劉加坤的帶領下,架電修路、整地栽樹、修葺水利,大大改善了全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進入21世紀后,九間棚村又掀起了工業辦廠的創業潮,將金銀花產業打造成特色品牌,帶動全村工農業產值不斷翻番,提前奔入了小康狀態。

山東臨沂沂蒙地區的梯田。攝影/渺渺kan世界,來源/圖蟲創意
正是因為有如此優秀的人民,臨沂才能在經濟上不斷保持迅猛發展的勢頭。2019年,臨沂市的GDP達到4600億元,在擁有濟南、青島、煙臺等情況下還能排在全省第五。值得一提的是,原本屬于臨沂管轄的日照地區獨立建市后,臨沂不再是一個沿海城市,你再和臨沂人提起古代瑯琊,他們可能就會露出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了。

現在山東臨沂和日照位置。來源/山東·天地圖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無論是古之瑯琊,還是今之臨沂,這片土地為中華民族留下的優秀傳統文化和精神品質,穿越時空傳承至今。
愿燦爛的沂蒙精神之光,能夠繼續照耀“瑯琊”的未來。

山東臨沂市蘭山區祊河大橋。攝影/xu19790114,來源/圖蟲創意
END
作
者丨鐵騎如風
編輯 | 詹茜卉
校對 | 古月
排版 | 于嘉夫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原標題:《瑯琊王氏風云起,顏氏家族赴國難:“瑯琊”的傳統基因有多強大?》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