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光明日報整版聚焦:從“限塑”到“禁塑”,還有多遠
【生態聚焦】
我國是塑料制品的生產和消費大國。來自中國塑協塑料再生利用專業委員會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天使用塑料袋約30億個。截至2019年,塑料袋年使用量超過400萬噸。巨大的消耗量以及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使社會各界對塑料污染治理普遍關注。
記者在調查走訪中發現,多數公眾表示支持國家“禁塑”政策實施,并愿意為此作出改變。但也有人提出疑問:“只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不禁止使用塑料杯、塑料蓋,是不是一種‘假環保、真形式’?”“塑料不環保,使用其替代品紙也要消耗木材,是不是更加不環保?”……帶著公眾關心的一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多位業界專家,從多個角度進行探討。
“用紙吸管喝奶茶快樂會減少”
——“限塑”話題頻頻沖上熱搜反映公眾環保熱情
2020年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又稱新“限塑令”)規定:到2020年年底,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貿市場規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0年年底,全國范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到2025年,地級以上城市餐飲外賣領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強度下降30%。
根據“新限塑令”,自2021年1月1日起,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已在全國范圍內禁止使用。不少吸管生產商和奶茶、飲品店商家積極響應,推出紙吸管、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供消費者選用。但很多消費者表示,“紙吸管口感不好”“紙吸管容易泡軟,不好用”“很多商店都不提供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等。
4月7日,本版在光明日報官方微博發起“用紙吸管喝奶茶快樂會減少嗎”的微博調查。調查一經發布,迅速成為微博平臺的熱門話題。截至4月8日16:20,該話題在光明日報官方微博的閱讀量達2217萬,約8.2萬人參與投票,近300名實名認證用戶參與討論并留言評論,點贊數達8.4萬。在微博平臺,截至4月8日16:20,短短一天時間,話題閱讀量達到4021.3萬。據記者統計,從今年年初開始,紙吸管相關話題就頻頻沖上微博熱搜,網友熱情參與討論,充分反映出對“限塑”和環保的積極支持。
不少網友指出,禁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后,存在“‘禁塑’后超市塑料袋使用不減反增”“禁塑效果不佳”“禁塑料吸管不禁塑料杯”“紙吸管影響飲品口感”等問題。對此,專家表示,轉型都有“陣痛期”,但行業主管部門和機構在推進“限塑”政策時,不能僅通過禁令推進改革,應該從更細節處入手通盤考慮,推動“限塑”政策進一步走向深入。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副教授曹淑艷今年年初曾帶領團隊對我國農村居民塑料袋使用情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農村居民人均年使用塑料袋394個,73.2%的家庭去年單獨購買過塑料袋。曹淑艷指出,薄膜塑料袋是“限塑”的長期難點領域,收費雖然可以顯著減少塑料袋使用,不過卻存在效應“退坡”問題;而大型超市的線上業務多傾向于免費提供塑料袋,以吸引與黏住客戶。“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在管理機制上進一步突破。”
“吸管換了,但杯蓋、杯子還是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材料”
——“限塑”不能成為流于表面的“形式主義”
調查中,記者發現在餐飲行業里,塑料杯、塑料蓋的使用非常普遍,正如網友所言,“吸管換了,但杯蓋、杯子還是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材料”。這樣的“環保”,讓不少網友懷疑部分餐飲店鋪的環保行動實際上是一種流于表面的“形式主義”。
對此,受訪專家表示,近年來國內可降解塑料技術雖然取得突破,但仍然存在成本和物理特性有待提高的問題。以可降解塑料袋為例,這種塑料袋生產成本高,相比不可降解塑料袋更易損,很多外賣員在配送食品時常會叮囑商家“多套幾個袋子”,結果造成實質上的浪費。專家認為,現階段不可降解塑料制品還難以退出市場,這也是我國尚未全面“禁塑”的原因。同樣,在全球范圍內,目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在全國范圍內實現徹底“禁塑”。
不少網友在本報發起的微博小調查下留言,表示自己非常支持環保事業,也愿意為推動“限塑”支付相應費用。然而,隨著近年來我國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以往為限制塑料袋使用而加收的幾毛錢、一塊錢費用開始收效甚微,難以起到價格杠桿的作用。同時,監管對象“小散多”,執法難度可想而知。北京市市場監管局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處處長吳憲坦言,作為一個大型輸入性城市,如果全國不能實現一盤棋統籌限制超薄塑料袋,北京監管機構的壓力會非常大。“北京有200萬市場主體,用超薄塑料袋的估計得有一半。這么龐大的量,市場監管人員所有的力量加一起,人盯人都盯不過來。好在此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的產業調整目錄已經明確,在全國范圍內限制超薄塑料袋的生產,為我們減輕了一部分壓力。”
除了餐飲行業,在電商、快遞和外賣領域,塑料制品的使用也非常廣泛。新“限塑令”要求到2022年,在塑料污染問題突出領域和電商、快遞、外賣等新興領域,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塑料減量和綠色物流模式。“目前電商快遞企業、品牌商戶正在與上游包裝供應企業合作,共同推動行業可持續生態鏈建設,探索推動可循環快遞包裝的應用,并向全國規模化應用發展。部分外賣平臺也在研究制定外賣環保包裝推薦名錄,探索塑料餐盒的規模化市場化回收路徑。”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趙凱介紹。
趙凱表示,今后電商、快遞企業可以從倉儲、包裝、運輸、末端配送等環節入手推廣可循環包裝、免膠帶紙箱、瘦身膠帶、全生物降解袋等,減少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包裝袋、塑料編織袋、塑料膠帶等,并逐步擴大可循環快遞包裝使用范圍。“外賣平臺可以從源頭減量、包裝升級以及下游的回收分類與循環利用推動外賣一次性塑料包裝減量,還可以免費投放全生物降解塑料袋,引導平臺商戶使用生物降解包裝,通過回饋綠色能量引導用戶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并加強多方合作,探索外賣塑料餐盒的分類回收模式。”
無紡布、紙、竹木可以作為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替代品
——“限塑”不能“一刀切”,可降解塑料并非絕對環保
專家表示,經過100多年的生產實踐,塑料制品已經深入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塑料生產之初是為了方便使用,因此在“限塑”的同時,也要注意研發生產新的環保、無污染的替代品供消費者選用。
據統計,在2020年年底“限塑”階段性目標涉及的相關地區零售、餐飲領域中,塑料制品的年消費量約30萬噸。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張麗君介紹,無紡布、紙、竹木等替代品的原料充足,可降解塑料的年供應量約有40萬噸,替代產品產能能夠有效滿足消費需求。
不過,張麗君也指出,并非所有的塑料制品都要限制使用。“一次性使用的特點就是方便,但是一次性使用也要看必要性。用于輸液打針等醫療場景的一次性用品關乎生命安全,是必要的,但一次性餐具顯然就沒有必要了。”
在包裝領域,塑料制品的使用很普遍。中國出口商品包裝研究所所長郭振梅指出,隨著“限塑令”的推廣應用,部分塑料包裝可以通過減量化設計、選用替代品等方式來逐步減少塑料使用量。“目前包裝領域中許多新材料、新容器的研發可以減少傳統塑料的使用量,達到減量化、輕量化的目的,從而對‘限塑’起到技術層面的支撐作用。例如利樂公司研發的‘利樂峰’包裝,其塑料薄膜和開蓋均由甘蔗提取物聚合而成,整個包裝的可再生原料比和碳足跡都比普通包裝優越;京東、蘇寧等企業近些年也紛紛推出可循環快遞包裝箱,通過產品研發技術和回收管理制度的改進,逐步替代傳統塑料包裝袋。”
可生物降解塑料的出現被視為應對塑料污染,特別是解決一次性吸管等塑料食品接觸材料環境污染問題的利器。我國生物降解食品接觸材料行業面臨良好的發展前景,但部分公眾和行業對生物降解塑料的概念理解并不清晰。國家食品接觸材料檢測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盧倩強調,某種塑料是否會完全生物降解,受結晶度、添加劑、微生物、溫度、時間長短等多種因素影響。“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許多降解塑料不僅無法實現完全的生物降解,還可能給環境和人體健康帶來負面影響,例如降解成肉眼看不見的塑料微粒。可見,生物降解塑料并不是解決塑料污染的靈丹妙藥,負責任的使用才能發揮其優勢和作用。”
對于公眾關心的替代品價格成本問題,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降解塑料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北京工商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院長翁云宣表示,目前塑料制品的替代產品尚處于產業發展前期階段,規模小而分散,且需要大量的研發、設備和試驗投入,相對成本較高。“隨著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逐步推進,相信從生產源頭到消費終端,全產業將對環境友好型材料達成共識,市場需求量和生產規模會越來越大,替代產品的生產成本會越來越低,相關制品的價格也有望變得越來越便宜。”
(原題為《從“限塑”到“禁塑”,還有多遠》)
【環保筆談】
塑料污染治理是一場世界范圍的持久戰
目前世界主要經濟大國和人口大國都在大踏步禁止、限制、替代塑料制品使用,加強塑料廢物回收。各國需要相互交流經驗、加強合作,為彼此提供更多參考,這將大大加速全球塑料污染治理的進程。
塑料污染危機日益嚴重
《科學進展》雜志的一項研究表明,截至2017年中期,全球累計生產83億噸塑料,其中超過75%成為塑料廢物,而塑料廢物中87%因管理不善泄漏到大自然中,造成塑料污染。2016年12月,第13次《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發布全球海洋垃圾污染研究報告,內容顯示:塑料廢物已占到海洋垃圾的3/4,被塑料廢物污染的海洋使接近400種海洋生物面臨生存危機。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表明,一個普通人每周可能會攝入大約5克塑料,相當于一張信用卡的塑料微粒。其中,攝入塑料的最大來源是飲用水,世界各地的水(包括地下水、地表水、自來水和瓶裝水)中都發現了塑料。可見,塑料污染已逐漸開始威脅人類的健康。
隨著公眾環保意識的進一步提高,塑料議題開始頻繁出現在各類活動和會議中。作為全球環境問題的最高決策機制,聯合國環境大會(UNEA)高度重視海洋塑料廢物和微塑料問題。2020年11月9日至13日,聯合國環境大會關于海洋垃圾和微塑料不限成員名額特設專家組第四次會議圍繞如何應對日益嚴重的海洋塑料污染危機進行了討論,包括制定新的全球協定、框架或其他形式的機制。2021年1月1日,《巴塞爾公約塑料廢物修正案》正式生效,將不可回收和受污染、混合的塑料廢物列入公約受控范圍,以切實管控塑料廢物非法越境轉移。
塑料廢物由全球循環轉向國內循環
過去,發達國家產生的塑料廢物多轉移至其他發展中國家進行利用處置。隨著中國禁止“洋垃圾”入境以及《巴塞爾公約塑料廢物修正案》的實施,各國國內立法提速升級,紛紛調整塑料廢物進出口規定,加速塑料廢物全球循環轉向國內循環。自2021年1月1日起,歐盟禁止其成員國向其他非經合組織國家出口塑料廢物;若向經合組織國家出口塑料廢物,需要提前通知并征得對方國的同意;而在歐盟內部的廢物進出口也將受到更嚴格的控制。日本的《有關特定有害廢棄物進出口管制的法律》(巴塞爾法)對受控和不受控塑料廢物設定了區分標準。英國提出新的環境法案,增強后的法案將首次禁止向發展中國家出口污染的塑料廢物。泰國正在起草《塑料廢物進口指南》,對可進口的塑料廢物提出具體要求。越南自然資源與環境部提出將于2022年1月1日前,取消包括PS和PVC類塑料在內的4種廢料進口。老撾正在起草關于危險廢物管理建議的法規,并將考慮《巴塞爾公約塑料廢物修正案》。2020年,韓國環境署發布塑料限制新令,規定從6月30日起實行對塑料廢物(PET、PE、PP、PS)的進口限制。
禁限令和征稅收費雙管齊下
很多發達國家過去并未真正建立塑料廢物利用、處置等環節的循環治理體系,加之各國對塑料廢物進出口的管控,因此,各國紛紛對本國的塑料使用提出種種限制。加拿大將禁止單一用途的塑料制品,包括塑料食品袋、塑料吸管、塑料刀叉、塑料攪拌棒、六孔塑料包裝、難以回收的塑料飯盒在內的6種用品,相關立法程序預計在2021年年底前完成。歐盟決定從2021年起禁止使用包括一次性餐具等在內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并開始對塑料包裝廢物進行征稅——標準為每公斤未回收的塑料包裝廢料征收0.8歐元,到2025年,要求成員國的一次性塑料瓶回收率達到90%,市場上的新產品中至少有1000萬噸再生塑料。英國于2020年10月1日宣布,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吸管、攪拌器和棉簽,企業出售此類物品皆為非法;將一次性塑料袋子5便士的費用翻倍至10便士,并將于2022年4月開始實施對制造或進口可再生材料含量低于30%的塑料包裝者征收新稅的措施——按每噸300英鎊的稅率征收塑料包裝稅。德國內閣同意在2021年7月3日前停止多個品類的塑料制品銷售,包括一次性餐具、盤子、攪拌棒和氣球架,以及聚苯乙烯杯子和盒子。日本自2020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有償提供塑料袋的規定,要求所有零售商店在提供塑料袋時都必須收費,而塑料袋的價格由商家自行決定。
中國持續推進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
2020年1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內容涵蓋塑料制品的生產、流通、使用、回收、處置全過程和各環節。其后,中國持續關注塑料污染問題,于2020年11月下旬組織塑料污染治理部委聯合專項行動,集中赴遼寧、上海、浙江、山東、河南、湖南、廣東、海南、云南、甘肅10個省份調研,指導推動地方抓緊落實塑料污染治理各項任務,并要求北京等其他21個省份開展自查,報送工作報告。
對于近些年發展迅猛的電商和快遞行業,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等8部門于2020年7月28日聯合印發《關于加強快遞綠色包裝標準化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2年年底前,制定實施快遞包裝材料無害化強制性國家標準,基本建立覆蓋全面、重點突出、結構合理的快遞綠色包裝標準體系。2021年1月11日,商務部辦公廳又印發《關于推動電子商務企業綠色發展工作的通知》,明確推動快遞包裝減量、推進可循環包裝應用,并從持續推動企業節能增效、快遞包裝綠色供應鏈管理、發揮平臺優勢培育綠色發展生態以及保障措施4個方面推出12項舉措,引導電商企業提高綠色發展能力。
塑料污染治理是一場世界范圍的持久戰,目前沒有簡單、唯一的解決方案來應對全球塑料危機,這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努力。
(作者:趙娜娜、李影影,分別系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助理主任、高級工程師,項目助理、工程師)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