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紅旗渠在光影里永遠流淌
紅旗渠水繞太行山,穿過層層山,繞過道道嶺,彎彎曲曲蜿蜒數百里,為古老的太行山增添了一條美麗的風景線。上個世紀60年代,攝影家魏德忠堅持十載為“人工天河”寫真作傳,用數以萬計的瞬間,真切生動地再現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
晚年時光,他致力于“紅旗渠”精神的發揚光大,多次在國內外展示那些充滿激情與力量的作品,《紅旗渠工地“鐵姑娘”》畫面中的主人公至今都被譽為“最美奮斗者”。他用近半個世紀豐富珍貴的影像文獻,踐行著攝影人“為時代寫真、為歷史留影”的使命。
中國攝影史上像魏德忠《紅旗渠》這樣的經典力作充分證明,只有關注時代,與祖國同行,攝影才能煥發出獨特魅力,發揮歷史性的非凡作用。
紅旗渠在光影里永遠流淌
趙慎珠
2020年12日20日,第十三屆中國攝影藝術節開幕式暨中國攝影金像獎頒獎典禮在河南省三門峽市舉行。
頒獎舞臺流光溢彩。當主持人宣布魏德忠獲得“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攝影家”榮譽稱號時,一位老人緩緩走向了舞臺中央。
他就是86歲的魏德忠。

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李前光向“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攝影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魏德忠頒發榮譽獎杯和證書。包旭東 攝
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李前光健步而來,緊緊握住了魏德忠的手,為他頒獎,向他祝賀。
四目相視,雙手緊握。那一刻,他們讀懂了彼此;那一刻,感動了臺前幕后的中國攝影人。

魏德忠
20世紀60年代,魏德忠十載為“人工天河”寫真作傳,用數以萬計的瞬間,真切生動地再現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
一個個永恒的瞬間,帶著歷史的風霜呼嘯而至,濃烈豪邁,讓中華民族昂揚的風骨力透紙背,化為傳統,融入血脈,成為與蒼穹比闊的磅礴力量。
扎根渠畔,留影時代
千峰如削,萬仞壁立,太行山極富傳奇色彩,許多動人的遠古神話在此產生:盤古開天、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千百年來,它們以永恒的魅力昭示后人,續寫出感天動地的時代篇章。
半個世紀前,河南省林縣(現林州市)的十萬開山者,歷時10年,絕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華民族的一面旗幟,插在了高山之巔。
冬日,寒風凜冽,登上紅旗渠,好似聽得到太行山的呼吸。
無論從地理方向,還是從時空坐標,這里都是一座展現巍巍中華氣象的豪邁之山。
紅旗渠風景區展覽館內,精心布置著魏德忠的影像作品,一錘、一釬、一雙手、一條渠……一幅幅看來,如同身臨其境,瞬間穿越到當年火熱的工地上。
晉、冀、豫三省交界的林州,地處太行山腹地,山多水少,石厚土薄,水源奇缺使得林州歷史上“十年九旱”?!读挚h志》載,這里自明朝建縣始便“旱、大旱、連旱、兇旱、亢旱……”自明正統元年(1436年)到1949年間,林州發生的旱災有100余次,有記載的大旱絕收就達30余次。旱災頻發致使林州民生凋敝,很多人為逃荒而遠走他鄉。
水,是林州人世世代代的夢想。
林州取水于鄰省的濁漳河,這是先秦古籍《山海經》上赫赫有名的河流,傳說中的精衛鳥形象就產生在這里。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以弱小之身撼博大之物,古人的理想何其高遠。
1960年2月11日,農歷庚子年正月十五,冰雪未融,時任林縣縣委書記楊貴帶著林州人,扛起工具,背上鋪蓋和干糧,浩浩蕩蕩,扎進莽莽太行,帶著滴水穿石、精衛填海的堅韌無畏,拉開了“十萬大軍戰太行”的序幕。那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困難的時期,缺水的林州人民不等不靠,迎難而上,與自然災害作斗爭。
就在那一年的正月,河南日報26歲的攝影記者魏德忠,隨報社采訪團來到了林州,原本為報道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的山區建設情況。楊貴帶著他們到了林州、河北涉縣和山西平順縣交界的地方。當他們走在一座“雞叫鳴三省”的石橋上時,遠遠聽到了鏗鏘的鑿石聲和隆隆的爆破聲。楊貴介紹,那是正在建設中的“引漳入林”工程,欲把漳河水引入林州。
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動著魏德忠一口氣爬到了山腰。站在烈烈北風的懸崖上,向下望去,數以萬計的運料大軍,正用獨輪車,把修渠用的水泥、石料源源不斷地運往工地。
“我心里很震撼,這不就是傳說中的愚公、魯班、大禹嗎?這就是中國的民族精神,我很振奮!”回憶從前,魏德忠老人激動不已。

移山造海 魏德忠 攝
魏德忠拍攝了一幅《移山造?!贰gR頭中人物眾多,很難看到表情,但從闊步前行的步伐上,能感覺到人們高昂的精神風貌。
1961年,《移山造?!啡脒x第四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1962年入選在德國柏林舉辦的國際攝影藝術展。
一次次行走在紅旗渠熱火朝天的工地上,魏德忠被感動著,奔涌著熱情,他決定留在這里,保存時代光彩。
這一留就是十年。
殷殷囑托,伴隨一生
100多年前,卡爾·馬克思說過,那些為共同目標工作,因而使自己變得更加高尚的人,歷史承認他們是偉人;那些為最大多數人們帶來幸福的人,經驗稱贊他們為最幸福的人。
林州人是幸福的,他們被如此創造而不求回報的氛圍包圍著。
魏德忠是幸福的,他被英雄的精神滋潤著,留下無數經典瞬間。
魏德忠1934年出生在河南新蔡,地地道道的中原之子,1949年參軍,1950年到沈陽軍區,16歲從事攝影工作。他的第一臺相機是德國產的蔡司折疊式相機,還是戰利品。領導把相機交給他時說:“這就是你的武器,要用它做到‘為兵服務,記錄軍史’這八個字。”
殷殷囑托,伴隨一生,他的鏡頭始終對準人民,為人民服務,為歷史留影。
1956年,魏德忠轉業到河南日報任攝影記者,1959年任攝影組組長。他用影像留下了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視察河南時的身影,留下了河南不同時期的真實記錄。
拍攝紅旗渠時,魏德忠就住在了農民家里。他說:“他們真苦啊,‘早晨湯、中午糠、晚上稀飯照月亮’,干活之余,還四處挖野菜,擼樹葉。楊桃樹葉子太苦,要在水里泡幾天才能吃,為了不挨餓,只好閉著眼睛往下咽?!?/p>
林州人民以太行山磨礪出的堅強,與大自然展開著一場艱苦卓絕的生命抗爭。
沒有住的地方,就睡在山崖下、石縫中,有的露天打鋪。
沒有工具自己帶,民工們帶著家里的鐵镢、鐵鍬、小推車上了工地。
沒有石灰自己燒,沒有炸藥自己造,沒有水泥自己制……他們以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詮釋著生命的倔強。

劈山鑿石 魏德忠 攝
一個個勤勞的巨人,一個個無畏的英雄,一種偉大的民族精神,深深觸動著魏德忠。
紅旗渠的渠線是用炮崩出來的,放炮過后,常常有松動的石頭掉下來砸人。在上無寸物可攀、下無立足之地的半山絕壁,任羊成率領除險隊員,腰系繩索,手持撓竿,借助一蕩一悠的慣性,用桿子頂頭的爪子抓住松動的石頭,排石除險。一次,一塊石頭掉下來砸在任羊成的嘴部,頓時3顆牙齒橫在嘴里,鮮血直流。任羊成忍住疼痛,吐出牙齒和鮮血,不下火線。
一天晚上,任羊成去看魏德忠,穿了一件破棉襖,很多地方露著白棉花、白棉絮,看上去白花花一片,像被公雞啄過一般。任羊成把棉襖脫下來,抖落一地厚厚的野棗刺,原來他在山上除險時,野棗刺把棉襖全給扎爛了。副縣長馬有金拍了拍任羊成的肚子說:“羊成,別人的繭子長在手上、腳上,你的老繭卻長在了肚皮上,麻繩磨出了水泡,水泡磨成了一圈傷痕?!?/p>
任羊成的老繭像一條赤褐色的帶子纏在腰際,魏德忠看得淚眼模糊,說不出一句話來。林州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犧牲,他要拍出他們的精氣神!
為了拍攝除險者,魏德忠站在一個山巖上,指揮部把他也綁起來,掛在了山頭。他說,那時沒有長焦,只能近距離拍攝,他不敢亂動,反復觀察,精心捕捉,還要在用光上下功夫,他拍了三四次,都不理想。最后選擇剪影的表現手法,采用斜側光進行拍照,把人物設置在太陽照射不到的地方,人物形成暗影,而遠山、云彩都設置在陽光照射的地方,遠近的巖石都能看到層次。
這一方案角度好,光線好,只等著抓取瞬間了。工人不停工,他就不停拍,大約拍攝了2個多小時,工人收工時,魏德忠也被“松綁”放了下來,雙腿早已麻木,沒了知覺。

凌空除險 魏德忠 攝
一個個凌空開鑿的身影在舞動,頭頂隨時有落石,腳下是萬丈深淵,作品《凌空除險》定格除險工人,畫面昂揚著不畏艱險的精神,凸顯出勞動者的壯美。
紅旗渠彰顯著人類頑強的意志和不屈的生命力,魏德忠則用影像書寫了新中國史冊上一股永恒的力量。

1965年5月,魏德忠(前排右一)采訪紅旗渠時涉水過漳河。
1969年7月,全長1500公里的紅旗渠全面竣工,宛若一條藍色飄帶,穿行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嶺間,從此結束了林州人民吃水難的困難歷史。紅旗渠作為水利建設工程,其規模之宏大,面臨的地形之險峻舉世罕見。
20世紀70年代,周恩來總理曾經自豪地跟國際友人說:“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奔t旗渠已被國際人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它被確認為世界上最長的“人工天河”、最長的農業灌溉系統。

紅旗渠通水典禮 魏德忠 攝
魏德忠去紅旗渠80余次,膠卷拍了幾麻袋,他說:“只有把鏡頭對準群眾,對準人民,照片才有生機,才能有生命力,作品才能拍得鮮活。”
紅旗渠的影像作品,以其對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和民族精神的高揚,呈現出史詩般的耀眼光芒。
追尋記憶,守望家園
歲月流轉,時光飛逝。當年叩擊太行的前輩,有的已經在逝去中慢慢凋謝,紅旗渠的精神家園,乃至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依然有人在守望。

紅旗渠工地“鐵姑娘”。 魏德忠 攝
魏德忠獲得榮譽后,《紅旗渠工地“鐵姑娘”》的圖片再次引人矚目,它是眾多反映當年紅旗渠建設者影像中最具有傳播力、影響力、代表性的現象級作品之一。畫面中的四個人物,身著粗布衣,她們雙手粗糙,墊肩寬厚,身背鐵鏈,肩扛木樁,笑容淳樸燦爛。她們樸實、堅毅、拼搏,生動再現了勞動人民的時代精神風貌,成為紅旗渠精神的標志性影像,是“勞動鑄就中國夢”的生動寫照。她們是紅旗渠上的“鐵姑娘”,是千千萬萬個建設者中的一員,是改變自己命運的中國人,是最美奮斗者。這幅作品曾入選“我和我的祖國——攝影、短視頻優秀作品展”,被選為《口述影像歷史——與共和國同行(1949——1978)》封面作品和中國攝影報頭版大照片,還在中央電視臺專題中展播。
歷經半個世紀,一幅充滿激情與力量的作品,仍舊帶給人深深的震撼、久久的感動。很多人想知道,當年成就經典、影響深遠的動人形象,今在何處?
在中國文聯黨組具體指導下,中國攝影家協會和河南省攝影家協會聯合,再次去尋訪攝影人魏德忠和畫面中的四個姑娘。
當年風華正茂、如今年邁體衰的老人往事難忘。魏德忠回憶,1962年春天,盤山村的四個年輕姑娘,一起在羊腸小道上運料,山道狹窄陡峭,稍一失足就會有喪生的危險。四個人抬著三四百斤的大石頭行走艱難,放下石頭后,魏德忠說:“姑娘們拍個相吧!”她們輕松了許多,開心地笑了起來,墊肩上還搭著拉石頭的鐵鏈子。
魏德忠說,在她們眼里,把工作干好,把石料運到,就是最大的快樂。這一張照片,真切表達出她們的精神狀態,洋溢著建設者的豪氣。
林州市任村鎮南豐村村民張愛田指著照片回憶,第一個是張相云,第二個是劉愛連,第三個是張巧真,第四個就是她,那一年她們17歲,都是南豐村響當當的“鐵姑娘”。遺憾的是,如今已經走了兩位。當年少女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劉愛連住在孩子在北京的家里,張愛田夫婦仍然住在紅旗渠腳下的小村莊,帶著兒孫安享晚年。張愛田一會兒興奮一會兒沉默,聊了很久,不禁說道:“當時修渠吃了很多苦,看著現在渠水能澆地了,村里人都過上了幸福生活,值得啊!”言談話語之間,她那早已刻滿了歲月風霜的臉上,時時蕩漾著融融笑意,如同照片上年輕時的模樣。
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和河南省攝影家協會提出,共同收藏這張圖片,同時將作品《紅旗渠工地“鐵姑娘”》推向市場,其版權收益將以作者和收藏單位的名義,捐獻給當年參與紅旗渠建設的勞動者。
2020年年底,這幅作品通過公益義賣籌集到了2萬元,魏德忠委托中國攝影家協會,把這筆慰問金轉贈給兩位老人。
影像力量,精神豐碑
2021年1月29日,庚子年臘月十七,辛苦一年的人們開始為新年做著各種準備。
天空一片蔚藍,冬日的陽光溫暖而含蓄,帶來一絲早春的信息。
《紅旗渠工地“鐵姑娘”》中排在第二位的劉愛連,今年74歲,和孩子們一起在北京生活。當天上午,中國攝影家協會分黨組成員、秘書長高琴向她表達問候。高琴說,那張照片記錄的火熱年代雖然已經成為歷史,但畫面反映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感動著我們,修筑紅旗渠是新中國的奇跡,正是像劉愛連一樣的無數“鐵姑娘”們創造了奇跡。高琴把慰問金交給了劉愛連。

劉愛連向大家講述修渠的難忘經歷。范孜恒 攝
修筑紅旗渠的人生經歷磨礪了劉愛連,盡管患病多年,身形消瘦,她始終心懷感恩,熱愛生活??粗袊鴶z影家協會送到家里精心制作裝裱的這張照片,劉愛連的眼神變得柔和起來,她回憶從前,感謝攝影家魏德忠保存下她們奮斗的模樣。
她常常給孩子們講述當年。她記得,照片上的四個人個子比較高大,被分配做抬石頭的工作。在工地,她們與男性一樣從事體力勞動,住的是條件艱苦的合營,吃的是野菜,榆樹葉、樹皮配干糧。每天起早貪黑,聽號聲上工下工,收工后還要做一些納鞋底的活兒。但她們并不覺得苦,“修好渠就能吃上水了”成為支撐“鐵姑娘”們干勁十足的動力。
此時,千里之外的河南林州市,晴空萬里。
位于太行山東麓的林州市任村鎮南豐村,是中國傳統古村落,青石鋪成的小路,在村中交錯蜿蜒,大大小小的院落,石頭房屋,層層堆砌,院落與院落之間,銜接過渡形成街道、小巷、宅前空間。
村民張愛田的小院子里,人來人往,比平時熱鬧了許多。就在前一天,她的兩個兒子、兒媳帶著三個孩子,從山西趕回來,為她過了一個熱熱鬧鬧的75歲生日。
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攝影家協會主席劉魯豫同她聊天時,老人還沉浸在喜悅中,笑聲朗朗。
劉魯豫說,紅旗渠的故事、歷史,讓人聯想無數,是林州人民用血汗書寫了創業神話,是他們那些平凡人的精神智慧,匯聚成“人工天河”的當代傳奇,他祝福老人健康長壽、新春愉快。
不思量,自難忘。攝影人不舍從前,劉魯豫代表魏德忠,向張愛田表達一份惦記,把慰問金交給張愛田。

張愛田親筆寫了一副“水到渠成”的春聯。李俊生 攝
張愛田珍藏著“鐵姑娘”的照片,那是2019年7月河南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資深攝影記者楊峰等媒體人采訪拍攝她時所贈,她看過無數遍,摩挲無數次,連相框四角的包裝紙都舍不得取下。她記得魏德忠,卻沒想到近60年了,魏老師還想著她們,攝影人多次到林州去看望她,“這真不容易啊”……
一條渠繞村而過,安靜清澈,林州人經常穿梭在紅旗渠的干渠支渠上,他們有時會摸一摸渠壁上的方石,就好像緊握著前輩的大手。
冬日的林州,多了一份悠閑,村民白天做些家務,串門聊天,晚上一家人圍坐在火爐旁,喝著熱騰騰的雞蛋面湯,小日子就在這一方天地中,平平淡淡,生生不息。
有人感嘆,是太行山造就了林州人的脾氣,猶如苦難磨礪出的中國脾氣。如果林州人沒有這樣的脾氣,必不能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生存;如果中華民族沒有這樣的脾氣,也熬不過千百年的艱難,挺立在世界東方。每一個林州人的心中,都有一條精神之渠,那是紅旗渠兒女們說不完、道不盡的紅旗渠故事。
偉大的時代成就偉大的作品,正是一批頂天立地的“鐵姑娘”,成就了鏡頭中的經典影像;正是一批無怨無悔的奮斗者,成就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歲月可以風化堅硬的太行山石,精神卻永遠不會隨風而逝。那些蘊含在紅旗渠相關影像背后的精神力量,早已揮灑在新中國的文藝畫卷上,留存于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中。
“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奮斗精神的人民”,“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幸福是奮斗出來的”……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用這些樸實而深刻的話語激勵廣大干部群眾艱苦奮斗、苦干實干。
中國攝影家協會致敬平凡而偉大的奮斗者,將進一步弘揚奮斗精神,鼓舞人們做新時代最美奮斗者。
攝影界更引發共鳴,攝影事業要始終緊隨時代的發展,攝影人要始終關注社會焦點,以更寬廣的視野記錄時代,勇于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
中國攝影史上的無數經典力作證明,只有關注時代,與祖國同行,攝影才能煥發出獨特魅力,發揮歷史性的非凡作用。
來源:中國攝影報
相關閱讀:

主 編:高 琴
執行主編:高 揚
開本:16 開
版次:2020 年3 月第1 版
精裝全三冊定價:598.00元
《口述影像歷史——與共和國同行(1949—1978)》系列叢書共三卷,結合影像資料,通過60位年齡在80歲以上的老一輩攝影師本人的口述整理和采訪,將口述、訪談與文獻資料互為對照,深入挖掘了歷史的真相,展現了中國攝影師的群體形象。攝影師的口述復活了他們生活其中的那個年代,使歷史更鮮活地呈現在人們面前,為新中國攝影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史料和影像文本。其中第三卷便收錄了魏德忠的口述。
原標題:《紅旗渠在光影里永遠流淌》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