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為什么人類不允許女性長腋毛?
原創 塔門 塔門 收錄于話題#一個觀察12#塔門圓桌2
如果把毛發數量作為標準,人類和大猩猩并沒有多大差別——它們幾乎遍布每個人的全副身體。以大約每天 0.3mm 的速度生長,500 萬根毛發保護著自己所附著的身體部位,直到度過休止期,進入脫落期。
不過眾所周知,毛發一開始就不是一種純粹的生物學現象——特別是在消費主義滲透生活、社交網絡的普及使人類進入圖像時代后。于是每當氣溫回升,對毛發全面設計、悉心照料的欲求就會如約而至。
我們面對的一種矛盾是:從儒家觀念里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到現在社會的「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都在說身體維持原樣就好。另一種流行觀念鼓勵的則是「身體自由」,提倡「掌控自己的身體」,而這樣的措辭越來越多地在與身體有關的商業廣告中才會出現,鼓勵人們改造自己的身體。
在更廣泛的輿論里,只有年輕、健康、纖細、光潔、衛生的身體才稱得上對身體的解放。在種種身體厭惡中,對毛發的挑剔尤其來得尖銳,它常常和不潔、懶惰、衰老、不精致、性欲強聯系在一起,使這項自然特征潛伏著一系列被羞辱的危機,從階級性、道德性甚至到人類資質,比如體毛長的人會被說「像猩猩」「返祖」「沒完成進化」。

除毛經常被認為是對于人類動物本性的摒棄,但到了當代,大面積除毛幾乎成了女性專屬的習慣。男性的胡須是基于個人衛生和風格考慮的選項,但女性體毛卻可能孳生來自他人的惡感、恥感。
不僅歐洲繪畫傳統里極少出現女性體毛,到了當代,游戲、超級英雄電影、末日電影里女角色也沒有腋毛,戒指、珠寶、腕表廣告里沒有手指毛,甚至硅膠人體已經有各種胸型、大小可供選擇,私處毛發也都接受定制,但它們都沒有腋毛。
對許多人,包括對女性自己來說,體毛像是一種原罪,自打青春期起就想盡辦法一茬茬除毛的人依然占多數。在美國,有 90% 的女性認為脫毛是現代行為——盡管剃刀、脫毛技術確實是相當晚近的發明。
不過,僅僅把對毛發的觀念視為媒體、色情、時尚、商業廣告等一系列產業入侵的后果,顯然又是不夠的。身體社會學認為,身體受到了各種抽象的符號和系統的沖擊,于是就得面臨各種話語權的爭奪,這種離個體最近的政治,被社會學家吉登斯稱為「生活政治」,其中,被特別關注的是人的主動性。
歷史上,把毛發當作表達工具的例子也不少見,從弗里達的自畫像,到朋克、嬉皮士、殺馬特的反主流發型,以及近幾年各種令「腋毛等于女權聲明」的腋毛選美,人們試圖跳脫常規來克服規訓的作用——當然,這些行為依然引發了一些不適和惡評。
所以,毛發不僅是個人問題,它也很復雜。圍繞對各式各樣毛發的看法、毛發引發的社會問題和相關權利,我們找來 7 個 95 后,請他們分享了自己關于毛發的情緒和見解。
為什么頭發成了這個時代年輕人的心病?
1. 這屆年輕人對頭發的執著是前所未有的,哪里的毛都能除,但發際線萬萬不能后移,發量也必須要茂密。你有關于頭發的焦慮嗎?怎么看「頭發現在已經成為一整代人的心病」?
@阿瓜(男):在留長發的時候頭發掉得特別快,很害怕自己未老先衰。在那段時間我很注重護理,市面上治療脫發的洗發水(咖啡因/生姜/維生素B/生發力)、頭皮保護產品(發根營養液)和護理產品(發油/發膜)都有使用。
頭發反映了被迫變得不健康的生活:被迫加班,被迫不好好吃飯,被迫在半夜刷手機,比頭發更令人擔心的應該是這種生活方式吧。
@丹尼爾(男):我沒有關于頭發的焦慮 。如果要禿頭,我的想法是學會接受它,因為科學告訴我禿頭是無法改變的。
我并不覺得頭發已成為一整代人的心病,就像只有瘦子嚷著要減肥一樣,頭發這么經常被提起并不直接表示代表頭發危機的存在。它成為一個話題是因為它被借以表達壓力大,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社會心態。

@無毛貓(女):洗頭和梳頭的時候會偶發焦慮,其他時候都還好,有時候化妝會有意識地補一下發際線。
現在形象管理似乎是方方面面的,消費主義的大環境下美妝博主恨不得給每個毛孔制定標準細則。而且掉發已經成為當代焦慮的一種象征符號了嘛,看到一手的頭發就會想到「活得好慘,連頭發都想離開自己」,有種顧影自憐自怨自艾的感覺。
生活中很多問題和焦慮的根源沒有辦法解決,但毛發似乎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在自己掌控之內的。對「掉發」進行言說、重復、渲染,一方面轉嫁了其他方面的焦慮,另一方面也是尋找共鳴,畢竟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但對禿頭和地中海的恐懼就目前來看似乎還算一致。
@葉葉(女):沒有什么頭發焦慮。但能理解單純因為失去頭發而難過的人。這種失控的感覺和主動褪除毛發的感覺完全是相反的。
2. 越來越流行的假發片正在成為「時下最熱單品」,而且買假發的大多是年輕人,其他熱門項目也包括種睫毛、紋眉,怎么看這樣的自我改造?
@丹尼爾(男):這很好啊,追求美和愛自己,是一種對生活有激情的表現。
@無毛貓(女):算是一種心理安慰吧,增加對生活的掌控感(我可以管理我的毛發,我也可以管理我生活的其他問題,或至少暫時擱置它們)。
除不除毛,禮不禮貌?
3. 腋毛與私密的情欲脫不了關系,當它進入公共視野后,便會使一些人感到被冒犯。藝術批評家約翰·伯格在《觀看之道》中提及西方藝術中不展示腋毛的傳統,因為「毛發涉及性能力與激情,唯有減弱女人的性激情,才能使觀賞者感到自己獨占這份激情」。
女性的腋毛一向是禁忌,甚至因此成為女性主義的反抗符號,許多人包括女性自己也會感到不適。你怎么看女性的腋毛?會產生惡感嗎?又怎么看待男性的腋毛?
@一棵樹(女):小時候發現自己開始長腋毛的時候,天都要塌了!覺得少女這么美好,怎么可以長腋毛呢?
還有小學看到班里的女同學穿裙子,露出一片白花花的腿,簡直是人間尤物。再低頭看看自己的毛毛腿和毛毛手,惹,仿佛是一條毛毛蟲——因此回家立馬偷偷拿刀片,小心翼翼地刮掉了腿毛和手毛。不過春風吹又生,刮了又長,長了又刮,后面聽別人說會越刮越粗,越刮越多,為了避免自己成為大猩猩才不得不作罷——導致上大學之前就幾乎很少穿短裙短褲,裙子都會買長裙。
后來明白女孩子各有各的美好,除了所謂的「白瘦幼」還有很多不一樣的樣子,就徹底躺平無所謂了,有時候晚上洗完澡摸一下甚至還會覺得挺可愛的。

@阿瓜(男):是個人不都會長腋毛嗎…沒什么好厭惡的。
@工藤(女):還是會厭惡腋毛的,因為不美觀,剔除它能讓我感覺更干凈自信。
@丹尼爾(男):不會有惡感。它成為禁忌也是社會根據性別二元論對女性形象的要求。生理男性天生體毛多 -> 毛是男性專屬的 -> 女性不可以有男性的元素(體毛)。
@魚骨頭(男):很奇怪,不會對女性的腋毛感到惡感,但是會對男性的腋毛產生惡心的感覺,男性的腋毛大多和汗聯系在一起,由于有些男生不修邊幅,不注重個人衛生,甚至把這種行為當成一種「男人味」,想到這個場景,差點吐了。
@葉葉(女):不會產生惡感。可能正是因為有禁忌的歷史,女性的腋毛比男性的看上去性感得多。
4. 很多人認為除毛是消費主義的陰謀,撇開這點,我們到底該不該除毛?為什么當下為毛發行動的主要還是女性?怎么看毛發限制對男女的區別?
@魚骨頭(男):社會要求女性必須「干干凈凈」,如白瓷一般沒有瑕疵,因此鼻毛、腋毛、腿毛這些「不干凈」的東西必須要去除。男藝人作為公眾人物,會除毛也是社會「要求」和「審美」的產物。
@阿瓜(男):人類進化到現在,毛發早已經不是用來保暖了,從這點來說除毛的確是一種個人自由,一種個人審美的表現。
我同意在事實上女性比男性更受制于社會「規范」而被迫除毛,男性的話我印象中的確只有藝人,或是體操、跳水運動員,最近在 NBA 這種男性受眾更多的比賽中也有越來越多運動員選擇去毛。這部分接受脫毛男性的共性是具有一定的觀賞性,而不需要除毛的男性或許傾向認為他們靠的是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外貌。換句話說,女性是毛發行動主體的原因之一仍然是她們在社會關系中不平等的地位——或許,具有觀賞性而非具有能力,仍然是一個現實。
@無毛貓(女):在當前的性別結構中,基本可以斷言任何情況下率先為形象買單的都會是女性。最簡單粗暴(但不代表就不成立)的原因當然就是,女性被物化和客體化,女性仿佛天然有義務像玩偶一樣保持精致漂亮。
對女性而言美的范例是唾手可得的,芭比娃娃的頭發柔順光滑,很難想象芭比娃娃發亮稀缺,當然也很難想象芭比娃娃渾身長毛。但對于男性來講,就沒有什么真的美的標準,甚至沒有美的要求。
對于男人來說有一種倒退式自證,舉個例子,很多人喜歡說「做學術的容易禿頭」「聰明人容易禿頭」,對于一個男人來說,如果真的萬分不幸變成了禿子,他還有機會抖個機靈說自己是因為思慮太重,順勢賣弄一下智慧。
為什么女人體毛長就要脫毛,因為女人不許和男人一樣,不許像男人。體毛的長短作為性別特征的一部分,分別附著在男(主體)-女(客體)上面,主體轉換為客體(男人沒毛)經常是更容易被接受的,反之女人多毛則被認為是以下犯上,或者拙劣模仿。
男性藝人會脫毛這件事情挺有意思的,這和很多人認知里面男性藝人不是真男人可能有關系。

@葉葉(女):現在在中國,一個「像吳京一樣的男人」是不會成為大家喜歡的小偶像的。流行的泥塑文化也部分反映了現在女性追星族群體里面的恐男心理。女性群體對父權產生了一種應激的反應,隨之而來的也有對抗心理和報復心理。胸毛、腋毛只會讓她們發出「麥艾斯」的驚呼,因為她們喜歡的是一種光滑無毛、柔順優雅的生物。所以很多男藝人本身對消費者而言就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女人。
@一棵樹(女):想除就除,不想除就不除,男女都一樣。無論什么事都會有人持不同看法,讓全人類都滿意是神的任務,凡人是無法做到討好所有人的。
5.鼻毛外露是一件不禮貌的事嗎?
@阿瓜(男):是。長在臉上的毛發不處理一下觀感實在不太好,包括梳頭發、剃胡須。
@丹尼爾(男):因為不習慣看到這樣 -> 因為不習慣而強行解釋:鼻毛外露可能是因為不在乎鼻子的衛生 -> 直覺上會覺得不禮貌。
@葉葉(女):有些人毛發天生就長得太快,沒注意到鼻毛露出來是很正常的事。
我們有毛發自由嗎?
6.男性需要刮胡子嗎?怎么看中國男性普遍都要刮胡子?
@工藤(女):需要。如果不定期清理容易儲蓄食物殘渣,進食過程中會有困擾,也不是很衛生,親吻時也很影響體驗。更多歐美男性蓄胡做造型,或許是因為他們的體毛生長速度及茂密程度高于亞洲男性,打理成本更高。此外,中國女性以及當下婚戀市場的普遍審美也會影響男性刮胡子的行為。
@葉葉(女):看個人審美吧,有一些人的胡子長得會蠻可愛的。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無論男女,面部的白凈細膩都是很重要的。他們并不是很欣賞人野性的一面。
@無毛貓(女):愛刮不刮。但似乎中國男性對成功人士、精英人士的認知是有一套固定形象模板的,很難想象這些精英不刮胡子。
7. 和腋毛不一樣,多數人不那么排斥私處毛發,它甚至代表性魅力。私密處的毛發你會處理嗎?怎么看待它的性意味?
所有人:不會處理。
@一棵樹(女):有思考過要不要處理,但查了資料發現私密處的毛發有保護私處的作用,就作罷了。
get 不到私密處毛發的性意味。
@阿瓜(男):不會處理,因為扎。
不單止私密處毛發帶有性意味,男性身上的毛發(可能在歐美視角中)似乎都具有一定的性意味,包括胸毛、濃密的胡須、狂野的長發之類的,可能是這種形象會給人帶來原始的感覺?
@工藤(女):自己不會處理,但問了近期在熱戀中的朋友,是說性行為中進行口交的時候,私處毛發過多會不夠衛生,所以出于對伴侶健康的考量可能會做修剪。
@魚骨頭(男):私處毛發生長在生物學的意義上意味著生物體的成熟,可能還會涉及到生物體繁衍后代。這是性魅力的來源吧。

@無毛貓(女):性感是因為神秘,如果它和身體的其他部位一樣總是頻繁暴露,祛魅了就不會有任何性感可言了。
除了神秘以外還有文化建構,比如一些情色電影里面也會有剃毛的橋段,有可能毛本身有遮掩的意味,在情人面前剃掉會有一種撕掉遮羞布的羞恥感和性感,而中國古典情色文學似乎也有「白虎」(無陰毛的女子)是性欲更加旺盛的女人這么一說。私處的毛總是私處整體的一部分,提供了某種裝飾、氛圍,也因此被賦予性感的含義,因為性感的往往不是那些直接、直白的東西。
@葉葉(女):如果你的上半身是管理嚴格、十分文明的,那么脫了褲子之后的動物體征就會給人更強烈的刺激。總之,萬事皆可性癖吧。
8.對伴侶的毛發有沒有要求?毛發會影響到談戀愛嗎?
@丹尼爾(男)&魚骨頭(男)&阿瓜(男)&葉葉(女):沒有要求,不會影響。
@一棵樹(女):頭發保持干凈就好了。
@工藤(女):希望對方不禿頂。
@無毛貓(女):可能不太容易喜歡上頭發過于稀疏的人。
9. 在社交網絡上,不除毛形成了另一種政治正確,許多品牌也在利用這點做營銷,但有些人確實對它有惡感,怎么看輿論和事實的這種矛盾?
@丹尼爾(男):根本問題是:長毛作為一種天生、自然的事情,為啥要被社會規定?可能為了分出主流和分流,以便一群人去壓迫另一群人來襯托出 「正確」的選擇吧。
@無毛貓(女):在我看來,這兩者似乎沒有構成真正的矛盾,因為「政治正確」本身就不是鐵板一塊,鼓勵除毛和鼓勵不除毛都可以宣稱自己或指責對方是政治正確。如果撇開政治正確這個過于混亂的概念,除不除毛更多還是個人選擇和偏好的問題。
作 者 | 鐘宛彤
編 輯 | 王朝靖
插 圖 | ins @yuvalrob
題 圖|ins @yuvalrob
談談
你會定期脫毛嗎?
你覺得自己擁有毛發自由嗎?
原標題:《為什么人類不允許女性長腋毛?》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